叙事,简单而言就是讲故事。本文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应然要求,将叙事理解为对人、动物乃至宇宙空间各种事物身上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故事进行听说读写,以及讨论反思的过程。其中,听说读写故事是叙事的基本形式,而讨论故事、对故事进行反思等则使叙事凸突显出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相比于叙事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中的广泛运用,目前,有关叙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的研究还比较鲜见。众所周所,各地中小学正在广泛深入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完全等同于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咨询与治疗主要是对教育对象的消极心态进行调适或矫正,而心理健康教育与之相比有更广的内涵,它除了有与心理咨询与治疗相类似的消极功能外,还有着更为重要的培养受教育者积极心理品质的功能。本文将在分析叙事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具体探讨叙事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一、叙事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
叙事是多门学科研究的对象。关于叙事为什么能增进个体的心理健康、促进个体心理品质的积极发展,不同的理论有自己不同的解释维度。下文将分别从解释学和社会学习理论的视角出发,就这一问题作尝试性的阐释。
1.解释学
解释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狄尔泰毕生为创建真正的精神科学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将“体验——表达——理解”作为其精神科学的理论构架和方法论基础。“体验”使体验者与其对象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一起,在体验中,主体与客体的那种二元对立被取消了,主客体紧紧融合在一起而构成了一种生活关系。正是在这种生活体验的地基上,人类内心生活的后天习得(人的教育)网络系统形成和发展了起来,……这种网络系统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行动,感染我们的观念和状况,组织我们的印象并调节我们的情感。“表达”使人类内在精神体验以外在物质符号的方式保存下来,人在表达自己以及倾听他人表达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自我、对他人的理解,这一过程是一个积极的再创造内心经验从而丰富个体内在精神世界的过程。“理解”就是一个人与另一个人(包括一个人与自我)的交流过程,人只要存在着,就理解着。理解包括对他人的以及对自己的理解两个方面,但无论是哪个方面的理解均是建立在“体验”的“表达”之上的。狄尔泰认为,人的体验的深入、表达的清晰、理解的循环和拓进是人心理与精神本质力量拓展的重要之维。”[1]
叙事处处都能体现出对生活事件的体验、表达与理解,是实践心理与精神力量“体验——表达——理解”发展之途的一种恰当方式。个体在叙事中通过对内心感受的“深描”,使其内在体验得以进入意识层面而清晰地表达出来。表达出体验与感受是对普遍性、一般性的跨越,在本质上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表达以及对表达结果的讨论、反思可以促进个体对自身以及对他人的理解,具体而言,既可以使叙述者了解自己、发现自己,获得对自身心理更加澄明的认识,促成自我的反思与重构:又可以使倾听者的心理与他人相遭遇、相交流,从而冲破个人狭隘的心理视界,使个体心理更加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2.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社会行为主要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和模仿而习得的。这里的榜样不限于现实的社会个体,也包括各种负载着有关行为规则信息的环境刺激。在不同的榜样示范中,有一种榜样对儿童社会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那就是诫例性榜样,如传说中的民族英雄、寓言故事等。它以语言描述和具体形象相结合的方式表现着某些带有典型特征的行为方式,或浓缩着某一民族的道德理想和对生活方式的理想,反映着社会规范的要求等,并世代相传,通过正规教育或民间流传等不同途径对社会成员施加示范影响,从而调节着个体水平上的离散行为而达到社会水平上的和谐一致,引导社会朝向共同的理想目标发展。
被生动描述出的故事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极好“榜样”。这些感性的“榜样”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而多样的“心理表象”或“生活表象”。学生从中可以窥见他人复杂而生动的心路历程,可以获得对各种心理困惑的多元化的解释,可以继续追问他人对某一心理问题的思索,可以习得他人处理某些心理问题或发展心理品质的方法与策略等。总之,“榜样”的存在使学生的心理生活更加充实、内心世界更为丰富。不止于此,对故事的讨论反思、重新组织与建构还可以在个体的长时记忆库中形成相关的脚本或图式,并最终成为一种指引行动的力量。因为,就一般个体而言,能够直接干预影响他们行为的往往是那些珍藏于内心深处、曾经打动他们、吸引他们的有血有肉、有生命力的故事。
二、叙事运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
叙事视野的引入可以使目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方法、途径上由封闭变得相对开放,由抽象的理论原则回归鲜活的个体生命,由教师的填鸭灌输走向师生间的交流对话。具体做法主要有:
1.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突出叙事性
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少中小学已进入到课程层面,相应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也层出不穷。但其中不少教材仍然沿袭着传统学科课程教材的编写思路,强调心理学学科知识自身所具有的逻辑和体系,呈现给学生一系列抽象的定义、原理及方法等。这样的教材虽然结构完整、体系严密,但学生除了从中记住一些缺乏生活意义的概念条文外,并不能获得更多的东西。
就教育目的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的、具有一定社会适应性的心理品质,而非传授心理学理论知识。从课程性质来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是一般的工具性课程,而是一种具有人文色彩的课程,“是一种探索心灵、发展自我、追求人生价值的特殊课程,是与学生个人成长、经验、活动等密切关联的教育进程”[3]。因此,作为课程之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必须采用适应此种课程特征的方式,即叙事的方式呈现,使得广大学生在故事中悟出道理,启迪心智。在故事的选取上,应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依据,紧贴学生的内心世界,选用那些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聚焦学生特定阶段生理心理发展重大矛盾与问题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尽量采用那些“真、近、新、活”的故事。”[4]“真”即是采用真实的事例,“近”就是要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新”就是要尽量选择学生没有听过的故事,“活”就是随机应变,灵活选择适合新情况的故事。
2.心理健康教育过程:鼓励学生讲述他们自己的心理故事
学生讲述自己的心理故事是学生内心世界的一种旅程。学生的心理故事不光是在讲述过去、还在展望将来,不光是在讲述已经发生过的生活、还在讲述一种他们所期望的生活。让学生讲述他们自己的心理故事至少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其一,故事的讲述可以让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积极情绪,宣泄消极情绪。这对于维护和促进讲述者的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二,故事讲述中的讨论反思也可以让学生更真切、更全面地看到自身心理上的优点和不足。被讲述出来的故事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在讨论反思中具有了相当的开放性。讲述自己的心理故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供他人观察、理解和评论自己的平台,这无疑可以使故事讲述者能够获得有关故事的新的视角或解读,产生新的态度与情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新的心理重建力量。
3.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注重学科渗透
在当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条主要途径,而学科渗透只是作为辅助途径存在。叙事视野的引入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学科渗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也更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途径的必要性、合理性与适应性。
人文学科的教材(特别是语文教材》选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每一篇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都是一部细致深入的、优秀的心理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学生可以窥见作品中主人公独特的心路历程,感受到与主人公相似的心理体验,从而降低心理孤独感,提高心理承受力。并且,学生在阅读、体验、反思这些故事的过程中,也会体悟到作者借故事所表达出来的对真善美等美好心灵和高尚人格的追求,故事中的这些营养元素无疑可以凝结成为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而即使是像数学、物理、化学等这些传统意义上枯燥乏味的科学课程,教师也可以通过自己故事化的讲述,如再现科学知识的发现过程,介绍科学家研究问题、发现规律的思想与方法等,使得课程的讲述过程充满故事性和趣味性,在由浅入深、引人入胜中让学生觉得学习科学知识如同阅读侦探破案故事一样有趣。这种故事化的处理方法不但可以很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从心理品质培养的角度看,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求知欲,乃至激发他们的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2] 杨鑫辉.心理学通史(第四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 沈贵鹏.心理教育课程论.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4] 杨忠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一).故事启迪法.中小学管理,1999(10).(责任编辑任洪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