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

2011-12-29 00:00:00高彦君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4期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一般包括两个维度:一个维度关注积极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包括分享、帮助和安慰,这些我们通常统称为亲社会行为;第二个维度关注给他人造成消极后果的行为,被称为抑制的或消极的道德。而道德判断属于道德认知的范畴,是指从道德方面对某种行为做出的判断,即个体运用已有的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对现象进行分析、鉴别、评价和选择的心理过程。当前德育教育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直接影响了学生判断能力的培养。
  一、当前德育课堂教学的特点
  1.德育课堂中的师生地位。当前的德育课堂教学依旧是以教师为中心,这也是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随着德育课程改革及一些新教育思想的影响,德育课堂中学生的地位不断提高。德育课堂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对学生心灵的教育。道德不是教会的,而是通过体验学会的。所谓体验,就是感同身受、设身处地,即在于德育的实践性意义。道德体验不是教育者以权威者的身份对受教育者实施种种设计和约束,而是通过引导来诱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体验,使其在体验中领悟道德,自主选择道德行为。
  2.德育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尽管传统的师生关系得到了很大改善,很多学生也认为当前德育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相对平等的关系,但是师生矛盾是永远不可避免的。在德育课堂中,师生关系有时会呈现出一种矛盾对立的状态,表现为学生对教师的授课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甚至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感到厌烦,这种关系通常只针对个别学生,但对其道德发展的负面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3.德育课堂中的教学方法。当前德育课堂中的教学方法仍以课堂灌输为主,灌输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对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道德情感是很难通过灌输来培养的,所以我们应该注意灌输这一方法的适用范围,应该注重改进灌输的艺术性和启发性,而不是一味地排斥灌输的教学方法。很多学校也注意到了灌输这一教学方法的局限性,越来越重视通过启发讨论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坚持科学灌输和有效引导相结合。
  4.德育课程中教师的道德素质。当今社会中充满了利益矛盾、生存竞争及交换原则,这对教师的自身道德和人格素质造成极大考验,有部分教师因经不起考验而流于平庸,甚至失去了学生的尊重,对学生的品德养成造成不利影响。但大部分的教师是学生的指引者和学习榜样,当教师的道德素质得到学生认可时,学生便寻找到了其道德的榜样和学习的无穷力量。
  二、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存在的问题
  1.道德知识欠缺。道德知识,即关于道德的观念,关于诚实、纯洁或善良的见解,道德知识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元素。从杜威的道德理论来看,道德知识的传授乃是学校道德教育的起点,道德知识的获得能使学生更加清楚社会道德规范和要求,它是道德价值观念形成的前提和道德判断能力生成的基础。一部分学生忽视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学习,忽视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学习和对世界上其他民族优良道德思想和文化传统的学习,结果导致其道德基础理论知识的欠缺,对于什么是道德、人为什么有道德需求、道德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等基本知识没有系统的、完整的认识。有的学生之所以有这样或那样的背离社会道德要求的行动,甚至走上严重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道路,往往不是一开始就有意做不道德的事情,而是由于对各种事情、场合、活动和关系上的道德要求无知或不能正确理解所造成的。学生作为社会中最为敏感的群体,面对价值多元化的冲击,在他们致力成才的过程中,只有重视道德基本知识学习,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标准,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2.道德情感淡薄。道德情感是基于一定的道德知识所产生的内心体验,表现为倾慕或鄙弃、爱好或憎恶、荣幸或耻辱,以及信任、同情、快乐、痛苦等体验。道德情感属于人的高级情感,同道德意志、道德信念一样,是构成品德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道德情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不仅需要以道德认知为基础,而且需要在道德实践中不断磨练和陶冶。道德情感一经形成,就成为一种稳定力量,积极影响人们的道德行为。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行为中,更需要有真挚强烈的感情。道德情感在情感实践活动中起动力作用,如果情感淡漠,就不能自觉地履行他们应尽的义务。道德情感的薄弱和道德体验不深应该引起学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充满道德情感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关心的社会。但是学生道德情感的薄弱,道德行为动力的不足,导致他们缺少公正心和正义感。因此,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鼓励他们坚持正确的道德判断,激发他们进行道德行为的动力,是学校德育课程的重要任务。
  3.道德意志薄弱。道德意志是指自觉克服困难和障碍、做出行为抉择和坚持实现理想目标的精神。这种精神力量主要来源于明确的道德认识和强烈的道德情感,同时也来源于个性心理素质。它直接决定着道德实践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是道德实践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决定性机制。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如果缺乏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忍受挫折能力就会减弱,缺乏准确的道德判断能力,在物欲和外力的干扰下难以构筑起坚固的道德城墙,以致丧失自己应有的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甚至连最起码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本生活准则也难以遵循。
  三、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
  1.树立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理念。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这一观点是许多教育学家的共识。在我国的教育界,由于长期以来忽视了这一根本取向,导致德育教育成为无根的德育,具体表现为:学校德育的过分政治化、对学生的总体要求偏高,也表现在道德教育课程本身的要求偏高,其结果当然是学校德育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德育目标定位失当。由于在目标定位上的混乱,造成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个奇怪现象:加强德育的结果往往是弱化了学校的德育教育。这是因为:一方面,教师不顾学生发展的实际想当然地将自己认为符合学生实际的内容强加于德育教学当中;另一方面,许多不同学段青少年学生关心且必须解决的道德问题,如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全球伦理和尊重不同文化的教育等等,在课堂上根本没有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学校德育的重心应从过分泛化、过度政治化的非常规德育走向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和基础的常规的学校德育。
  2.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一直以来,人们认为课堂上的直接授课是培养道德能力的主要方式,并将课堂教学视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思想道德课堂教学的确有其重要性和不可代替性,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对于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更多依赖于课堂外的社会实践。许多学校领导总困惑于如何引导和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并且他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加强对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管理,提高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要求和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实际上真正能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方式往往是各种实践活动。
  3.创设丰富的道德判断情境。德育内容承担着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的任务。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与德育内容相关的信息交流,学生对接收到的内容进行选择、归纳、整合,内化为自己的道德素质,而学生接受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德育内容的合理性。过去,我们把道德教育只理解为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革命传统、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而没有认识到其内容的层次性。这使得有些学生对道德教育望而生畏,甚至有反感情绪。道德教育的内容不仅仅包括我们平常理解的政治素质教育,还应该强化学生作为一个人最应具有的基本道德信念。另外,一个学生在道德上的不断升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把道德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结合起来。而另一方面,应该从关心学生的切身利益开始做起。从学生的实际道德水平出发,发现他们的困难和疑惑,摸清学生思想的脉搏,努力寻找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点,寻找学生经常议论的热点和疑点,用教育和激励的手段,启发学生诚实劳动、尽职尽责、遵守公德,从而将抽象的道德内容化繁为简,将学生对日常行为的道德化难为易,使理论具体生动起来,真正起到指导作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不断碰撞与交融,我国社会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与标准受到巨大的冲击,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各种不同的伦理道德观念充斥在同一时空下,对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产生着影响。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伦理道德环境和学生多元化的伦理道德状况,德育仅靠传统的道德灌输己经难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为保证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在复杂道德环境中正确进行道德选择和实现自我道德发展的能力,学校德育需要以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为中心,有效实现促进学生朝着更成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能力发展的目的,明确学生道德判断能力所处的水平并施以有效的教育引导。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在接受正确价值理论的同时,做出正确的评价和选择,帮助他们成为有道德的人。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道德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力太平.全球问题与德育.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3] 彼得斯.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邬冬星,李汾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 陈会昌.道德发展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