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利益分配的多样化,导致了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从客观上改变了学生成长的环境氛围。面对复杂多变的新形势、新特点,我们必须着眼于这个特定时期的“人”来研究现行的学生管理工作,认真地思考学生管理工作的目的、内容。面对不断变化的现实环境,只有冲破传统局限,才能不断在管理观念、管理方式以及管理体制方面开拓创新。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思考和探讨,能在理论上丰富学生工作理论,在实践上为学生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经济学思考
1.关于学生的理性假设
假设每个学生都是满足假设条件的理性“经济人”,那么当每个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面对不同的行为选择时,他们的决策一般都具有以下特征:每个学生都是理性的,他们都是自己利益的最好判断者,都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在各项利益的比较中选择自我的最大利益,也都想以最小的牺牲来满足自己的最大利益;他们能根据自身处境和自身利益做出判断,并使自己的行为适应于从经验中学到的东西,从而使所追求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但在追求最大化利益时,学生往往缺乏促进社会利益的动机。从现实中来看,学校通常都制定了校规校纪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在良好的规章制度的保证下,作为“经济人”的学生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动会无意识地、卓有成效地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从而提高学校的校风和学风,这是经济人假设中最有意义的问题,也被称为“经济人的灵魂”,是理性“经济人”假设中的核心命题。
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可以对学生的偏好作出假设。理论上学生的偏好应该与其最大化利益保持一致,但在实际决策中,由于价值问题的复杂性,学生有时可能难于判断并表达其价值偏好,甚至出现前后不一致的矛盾现象,比如有违于偏好的传递性,这在现实生活中常常遇到。因此,偏好虽然会决定行为的取向与选择,但偏好并不都是先验的,它本身的变化与明确程度又是行动的结果。所以,在具有校规校纪等外界约束力的情况下,学生也可能会做出违背自身利益的事,即作出违反校规校纪等不利于学校和学生自我发展的决策。
2.影响学生偏好改变的因素
通过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即使学生具有一个理性s+giifp+vFNeMzbpvh6Gsg==经济人的行为特征,但他们的理性往往存在着一定的限度。这是因为任何个人在偏好上都具有双重性,即具有理性倾向——注重思考分析、坚持标准和追求最大化利益的倾向;还具有非理性倾向——不重思考、不坚持标准和追求安逸的倾向。这两种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对立和并存,决定了完全理性的经济人是一种极端和个别的现象。对于学生而言,通常的情况是,个人只有选择的理性,他们只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作出信息充分的决策所必须的细节和思考分析上,而让更多的决策采取依赖于习俗、惯例、道德规范、标准程序和模仿的形式作出,这些决策形式明显具有“非最大化特征”。因此,他们的偏好选择常常会偏离利益的最大化。
由于人的本身就具有社会性,因此人在不同时间与不同地点会处于不同的制度环境中,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中,人的具体回应是不同的,人的决策不是也不可能是使个体利益最大化,而是取决于周围环境的制约,以及本能、习惯、习俗、从众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直接作出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选择,虽然每个学生都有想要使自身成为优秀人才的强烈意识,但由于环境的影响,带来了诸如情感、习惯、意志、动机等理性无法直接把握的干扰因素,也就出现了学生违反校规校纪的现象。
3.自我约束问题
“自我约束”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人们决策非理性的重要根源。美国加州大学MatthewRabin教授在研究行为经济学时指出,虽然人们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自我约束问题的存在,却往往难以纠正它。研究显示,尽管人们认为某些行为对于达到其利益最大化目标是有必要的,但无论是成熟型决策者(能充分意识到自身存在、自我约束问题)、幼稚型决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自身存在、自我约束问题)还是偏幼稚型决策者(能意识到自身存在自我约束问题但低估了其影响),都倾向于做出非理性的决策——出现“拖延”和“偏好反转”等行为。因此,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应该特别关注学生的“自我约束”问题。
二、学生的“自我约束”问题
“自我约束”是指学生根据道德要求自我控制的过程,包括在学习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对自己严格管理。由于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因此他们基本上能够做出对他们自身有益的决策。但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往往存在着不稳定性,即一般会受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做出非理性的决策。以学生上网成瘾为例,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整天生活在虚拟的空间里,这也给学生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帮助这些学生脱离网络的魔爪,如何避免更多的学生走进网络的陷阱,成了当前教育管理工作中思考得最多的问题。仔细分析学生的行为,不难看出“自我约束”问题普遍存在于每一个学生的生活中,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自身的发展方向。
“自我约束”来源于学生对自身行为决策的自我控制,不同的学生面对同一对象和环境刺激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并做出不同的行为表现,是因为他们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由于网络本身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平等性、虚拟性和交互性,学生在其不断的影响下,自我约束意识往往会降低,行为上逐渐表现出丧失自我控制的能力,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再加上周围的社会日趋复杂化,一些网络和媒体也一直在通过广告等各种宣传方式向学生传达着一些错误信息,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心理上对网络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以致于上网成瘾。
学生并非没有意识到网络的危害,而是在复杂环境的影响下忽视了自我约束的重要性,以致于不能作出理性的决策。这就要求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该更加注意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地提高其自控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更多学生陷入网络的陷阱。
三、对策与建议
1.“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
如果单单只是依靠理性“经济人”的基本假设将学生看成一个只知道追求最大化利益的经济人,那么就只能把活生生的人当成判断并获取价值的机器进行管理,在这种管理理念下所制定的管理措施将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而言,他们往往会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并且能随周围环境的不断改变而自然地改变他们的偏好。因此,尽管假设学生的决策行为具有理性“经济人”的特征,但他们绝不是100%的经济人,不能以“经济人”选择的“个人性”来取代学生选择的“社会性”。学生管理工作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模式,在日常管理中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是一种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挖掘学生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把学生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的管理理念。
2.引导学生增强自我约束能力
学生的行为不仅受个体本身的心理特征的影响,而且受宏观环境的影响。在相同的心理特征下,由于环境不同,不同的学生也会采取不同的行为。外界的刺激与内在的反应并非直接地、机械地联系在一起,而是受主观评价的影响。因此,在研究学生的行为时,不仅要研究行为的外界刺激条件,也要分析学生个体的主观心理特征。
注重培养一批成绩优良、工作能力强、值得同学们信赖的学生干部队伍,促进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工作,发挥自我服务的作用,减少学生出现违纪违规等错误的行为。
为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使学生不断主动获取扩充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而且学校管理者能随时掌握学生想什么、需要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能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个宗旨服务。
3.合理施加外部约束,统一学生和社会的利益
事实上,自己对自身施加约束也是一种成本。因此,在学生存在“自我约束”问题的前提下,仅仅靠引导学生加强其自身的自我约束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是不够的,这就要求从以学生为本的角度出发,制定既具有人性化又具有一定约束力的管理规章制度,合理施加外部约束,统一学生和社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薛求知,黄佩燕,等.行为经济学——理论与应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