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消解

2011-12-29 00:00:00吴俊华郭文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4期


  近期国内很多调查研究资料表明,有相当比例的中小学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患精神疾病的比例高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群。过大过重的心理压力,对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使他们呈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由于厌倦教师职业,许多人纷纷改行,另谋职业,留岗的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无意教学甚至厌教,这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导致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下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试图提出针对中小学教师个人、学校组织和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对策。
  一、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克服教师职业的负面影响
  1.配足编制,合理安排教师工作
  职业压力直接导致中小学教师出现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症状,职业压力越大,特别是来自考试、人际关系和工作负荷的压力越大,则教师出现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状态的程度就越严重。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工作时需要身心的极大投入,目前,中小学教师“超负荷”运转情况比较严重,这种“超负荷”主要是由于教师编制不足、学校管理不善以及教师时间利用效率不高等原因造成的。
  学校管理不善也是造成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大的重要原因。在学校教师编制确定的情况下,教师的工作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有的学校由于管理不善,作业多、检查多、开会多、课外辅导多,造成教师工作负担过重,而工作负担过重被普遍认为是导致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培训机构和学校要加强对教师时间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时间利用的效率;教师也应尽量统筹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并学会忙中偷闲,在繁重的工作间歇抽出点时间放松一下自己,释放累积的压力。
  2.避免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
  职业中的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与职业倦怠存在中等或高程度的相关。教师角色的冲突和角色模糊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角色冲突是指个体不能满足多种角色要求或期待而造成的内心或情感的矛盾与冲突。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名教师往往难以处理两种相反角色间的矛盾关系,如既要树立教师权威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既要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又要担当父母代理人,等等。这一切,使一个富于责任心的教师在经历了多种角色冲突之后,不可避免地感到心力交瘁。
  教师角色模糊是指教师对其职业的责任、义务、权利缺乏清晰、一致的认识,这会使教师因感到无法胜任工作而产生倦怠感。另一方面,诸如教好学生方面,教师的角色被界定得非常明确,但在另一些方面,诸如在维持学校纪律的具体责任方面教师的责任就不是很明确,学校、家长对学生要求上也往往不一致,教师很难同时满足学生、家长及学校的这种多方面需求,又不能表现出烦躁、沮丧等情绪,这些都容易使教师产生角色模糊。
  3.提高教师在决策过程中的参与度
  给予教师应享有的各项基本权利能有效避免其职业倦怠。只有当教师个人感到在教学中有更大的自由度与更多的自主权,并确信他们能够参与学校决策时,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才会降低。因此,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学术团体在制定政策和章程时,应多听取并采纳广大教师的合理建议和意见,提供教师参与决策的机会;另一方面学校应实行民主管理,让教师享有对校内事务的知情权,扩大教师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的范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充分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信任教师的职业素养,尽量扩大教师自主决定的权利,提高其自主程度,有效地避免倦怠感的产生。
  二、加强自我调适,完善“自助”系统
  1.认清自我,振奋精神,迎接挑战
  职业倦怠是职业压力与职业应激的特殊表现形式,在管理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中小学教师以乐观的态度看待职业倦怠现象,正确认识职业倦怠的各种症状,并在危害产生之前捕捉到它,能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及早解决问题。
  首先,中小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因为教师工作得接受许多人直接或间接的检查和监督,与这些人相处就可能让教师产生焦虑,而且教师也会自觉不自觉地随时监督自己的工作,甚至比别人更严格、更苛刻。
  其次,中小学教师必须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小学教师的生活状态还不是很理想,如果中小学教师经常以灰色的心态来面对学生,则学生的心灵很容易受到感染。要让学生获得一个健康发展的空间,首先中小学教师要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即使自己无法改变现实,至少总还可以努力把自己本职工作做好。
  2.积极适应,走出倦怠
  对中小学教师而言,重复地生活是难免的,但又是必须改变的。作为教师个体,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和适当的措施,保持对工作的好奇心,坚持对教育工作艺术性、创造性的探索,有意识地研究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反省自己工作的失误,观察自己的工作环境,及时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此外,还要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主动争取广泛的社会支持,多参与社会活动,多与社区邻里保持联络,多与同事联系,分享教育教学经验,获得理解与支持。
  3.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避免职业倦怠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涯设计,是对有关教师职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的设想和规划,包括对教师职业目标与预期成就的设想,对工作单位和岗位的设计,对成长阶段步骤以及环境条件的考虑,等等。职业生涯设计对于中小学教师自身的成长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不少教师由于缺乏职业生涯设计的概念和意识,对自己要达到什么目标,通过几个阶段达到自己的目标,现在自己处于什么阶段等等问题,脑子里往往是模糊不清的,有的甚至从来就没有认真考虑过,因此表现在工作上就是听从领导安排,以完成任务为目标,缺乏自己的追求,行为被动。为了克服职业倦怠,中小学教师很有必要树立起职业生涯设计的意识,掌握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真正把自己的职业生涯置于理性的思考之上。学校要把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设计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让教师深入了解职业生涯发展的历程,并透过适当的生涯辅导与规划,使之顺利走出一条成功的职业道路。
  三、积极寻求支持,完善“他助”系统
  1.学校支持
  研究表明,7~12年教龄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倦怠最严重,具有中级职称的中小学教师的情绪耗竭倾向最严重,学历水平越高的中小学教师(事后研究表明他们绝大多数属于中青年教师)其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这些研究结果充分说明,中青年教师是中小学教师队伍中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他们有学识、有能力,精力旺盛,事业处于上升阶段,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需要进一步努力,他们在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中往往也承担着挑大粱的角色,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矛盾和更大的工作压力;在生活上,他们也往往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他们是最需要学校领导给予高度关注的群体。学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爱教师,在给教师搭建事业发展平台的同时,多关心教师的思想和生活状况,为教师解除后顾之忧;完善相关激励政策与措施,加强民主管理,创设教师交流的平台,协助教师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支持系统,减轻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感。
  2.社会支持
  解决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全社会都应该给予深切关注和大力支持。应通过多部门、多渠道配合,包括通过新闻媒体正确舆论导向,宣传中小学教师中的正面榜样,多宣传他们好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多报道优秀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宣传他们为我国基础教育工作所作出的贡献。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塑造中小学教师良好的职业形象和社会形象,给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在全社会形成理解、宽容和尊重教师的良好氛围,建立对教师合理的角色期待,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
  职业倦怠是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是正常的社会问题。中小学教师要坚定职业理想,寻找从教乐趣,远离职业倦怠;学校管理者应注重人文关怀,简化行政管理,强化服务意识,加强民主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教师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考虑教师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平稳推进各项改革。
  参考文献
  [1] 徐长江.中学教师职业压力紧张状况及其原因的调查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98(6).
  [2] 王晓春,甘恰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3(5).
  [3] [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 肖爱芝.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心理压力的自我调适.教学与管理,2010(9).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