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

2011-12-29 00:00:00贡勇强李亚龙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4期


  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是促进素质教育,落实“健康第一”教育思想,推动教师专业化进程和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受到体育教师和教育专家的极大关注。通过调查研究,本文提出几点优化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拙见。
  一、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不足
  1.体育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机会增多,但培训途径具有局限性
  在调查中显示有86.7%的体育教师表示有机会参加各种类型的进修学习,其中非学历继续教育中的新课程改革培训、新教材培训、计算机信息技术培训和教师网络学习等参与率相对较高,在学历继续教育方面主要是根据国家政策以大专函授和本科函授为主,但还必须看到离“跨世纪工程”和“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规定的全员培训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
  2.缺乏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意识
  调查中有45.51%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对继续教育不重视,致使仅有15%的体育教师了解本单位的培训计划。造成部分体育教师认为文凭到手了,学历达标了,工作稳定了,参与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就不高了,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身发展的自觉性。
  3.继续教育法规不健全、部分教师法规意识淡薄
  约有半数左右的体育教师分不清继续教育是自己的权利还是义务,对法律法规不甚了解或模糊不清,这既说明我国继续教育法律法规和制度的不健全,又说明部分教师的法规意识淡薄。
  4.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紧缺,分担不合理
  在调查中显示有60.7%的体育教师表示个人按不同比例承担较多的继续教育费用,这些现状与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提出“继续教育费用由国家和地方政府等共同承担,教师本身应承担较少部分”等规定不符,且出入较大。
  5.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矛盾突出
  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任务重。调查中显示现有的继续教育频率不能完全满足体育教师对进修提高的需求,多数学校还没有设定教师培养计划,使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变得杂乱无序、随意性强,部分体育教师因处理不好矛盾,失去了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
  6.培训形式僵化、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缺乏实效性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基本不考虑教师的个体差异、学校差异和地域差异,实行对象、计划、内容统一化的培训模式,形成对继续教育课程内容设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但从体育教师所渴望的培训内容来看,提高教学能力排在第一位,说明体育教师非常注重实效性,内容选择比较贴近工作实际。因此培训形式僵化、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缺乏实效性等现状,与体育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7.评价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调查显示考核方式简单、考核难度低、难以反映继续教育的真实效果,同时还存在卖人情、走过场的现象。有62.7%的体育教师不知道或不明确继续教育登记管理制度,同时也有部分体育教师反映登记管理与工资待遇、职位升迁等利益关联不大,从而造成消极态度。
  8.培训师资队伍不能满足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需求
  我国在教师继续教育方面还没有建立健全的专业师资队伍和完整的继续教育教师库,继续教育的执行部门往往选择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等相关机构,而忽视聘请一线具有教学实践经验的专家教师,使理论教学不能转化为实践指导,较难达成培训的最终目标。
  二、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对策
  1.树立正确的继续教育理念,增强终身学习意识
  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教育管理部门要透彻理解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不断拓宽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思路,严格要求培训质量,提高行政管理和干预能力,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提供服务;其次,体育教师应提高对继续教育的认识,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信念,树立教育“贯穿终身”的思想,体育教师只有具备了终身学习的意识才能完成时代对教师培养要求的使命。
  2.健全继续教育法规制度,促进体育教师教育发展
  国家和地方立法机构应尽早出台《教师继续教育法》等针对性强的法律文本。把继续教育的发展目标、教育主体和客体、经费保障、权利义务、办学条件、管理办法、认证体系、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等都以详细的法律条文规定下来。
  3.保障继续教育的经费和时间
  (1)经费保障
  在继续教育经费方面,首先,应不断提高国家对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其次,开拓其他渠道的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筹措。如:社会赞助、捐赠、资助等经济来源:学校本身也可以利用自有资源对社会服务的手法获取部分资金:设立继续教育社会公益慈善基金;最后,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分担体制。学费、交通、住宿、伙食合并为差旅费由学校统一报销分担;体育教师分担教材费、资料费等。这种经费分担的比例比较合理,体育教师在正常按时足额领取工资福利的同时是完全有能力承担部分费用的。
  (2)优化继续教育时间安排,解决工学矛盾
  首先,学校要制定准确可靠的年度或周期性的教师培训计划。学校要合理统筹,正确处理继续教育与教学工作的时间冲突,合理控制参训教师的人数比例,使在计划的合理周期时间内教师都能轮流有序地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其次,继续教育培训实施部门应合理安排培训时间。继续教育主管和实施部门在制定培训计划、安排培训时间时应和各学校沟通协调,提前作计划安排,尽量避免与教师的工作时间发生冲突。
  4.开拓发展方便、快捷的继续教育途径,形成多元模式
  首先,积极开展网络式的远程继续教育。利用远程教育培训手段,有效地解决传统意义上教师培训中所存在的不足,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优势,快捷便利、有效地为教师继续教育服务;其次,加强“校本培训”继续教育的开展。校本培训的特点是可以有效解决工学矛盾并且教育针对性强、时间安排灵活、经济成本低、教学科研实践结合紧密为教师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实施过程中,要谋求与同类学校或高等学府及教育研究机构的长期有效合作,将教师培养成“研究型实践专家”,最终形成多元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
  5.完善课程体系,提高质量工程建设
  课程内容设置好坏是关系到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效果的前提,是保证继续教育质量的关键,但现在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要完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必须要做到“三个方面的统一”,即:“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专业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相统一”,课程设置同时还要兼顾“四个基本原则”即:“针对性原则、适用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6.用选择性的培训形式和方法,培养反思型实践家
  首先,在培训形式的选择上充分尊重体育教师的自主选择性,采取丰富多样选择性的培训形式,可满足不同类型、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体育教师的不同需求,以提高教师的参与积极性,满足教师个体的兴趣爱好和弥补个体发展的缺陷,促进教师完成终身学习;其次,在培训过程中合理科学地将参观学习、研讨学习、经验交流、社会实践等方法渗透到继续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优化组合丰富的教学方法,保障继续教育效果。把继续教育的实施方法发展成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法,面向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反思,最终实现教、学、科研与实践一体化的无缝对接。
  7.完善评价激励机制
  完善继续教育后的评价激励机制,做到合理、公平、公开、公正地评价并且奖惩分明。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完善评价制度,增强继续教育的吸引力,使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同时要最大限度地运用激励机制,激发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热情,奖励重视优秀教师和优秀学校,对不合格教师留岗停职进行思想和业务的针对性集中教育。促使继续教育与晋级、加薪、职称评定等相互挂钩,积极推动带薪休假进修制度,做好评价与监督工作。通过评价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8.建设一支综合性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
  继续教育的教师是实施者,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个人素质将直接影响继续教育的效果。把各种类型的专家学者合并在一起,形成相对稳定的团体,也可以是兼职为主的师资群体,但必须是理论研究、实践教学、政策法规、学科前沿、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领域的精英人物,善于根据继续教育类型和内容等不同的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因此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全面发展是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综合性师资队伍的,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根据实际需求给予切实有效的指导,最终培养出适应中小学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急需人才。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