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兴趣的心理学研究现状
国内有关兴趣或学习兴趣研究的文章有很多。这些研究有两个特点,一是大部分文章是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介绍与总结,很少有人对兴趣的发生机制或影响因素进行理论探讨;二是国内有关兴趣的理论研究很少,主要的理论研究是介绍国外兴趣研究方面的成果,而介绍国外研究成果也主要集中在文本兴趣研究方面。国内少有的理论性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文本兴趣机制的探讨上。
从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对兴趣的研究逐步兴起,在理论上有重要的突破,其中最重要的突破之一是将兴趣分为个人兴趣和情境兴趣。个人兴趣是由个体的倾向性引起的,与个人的特质,如好奇心、对经验的开放性有关,也与积极的情感相联系。情境兴趣是当前环境里的某些条件和刺激在个体中产生的兴趣,它对个体的知识和参照系统只有短暂的作用和边缘性影响。情境兴趣相对具有更持久的作用,并成为个人兴趣产生的基础,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发展为个人兴趣。其中,情境兴趣以其在教育上尤为重要的实践意义而备受大家的关注。可以通过创设某种情境特性来激发学习的情境兴趣,并努力促使此种兴趣转变为学生的一种稳定的个体兴趣。
因此,探讨一种既能适用于文本,又能适用于活动等不同情境、不同刺激的综合性兴趣理论就成了理论与实践中的一种迫切需要,而这个问题的解决要归功于美国学者Paul J.Silvia及其兴趣的评价理论模型。
二、“新颖性—复杂性和可理解性”评价模型
Paul J.Silvia认为,兴趣的评价模型理论是“综合的和延伸的”,能综合这些不同领域,能揭露它们之间内在的一致性和解决它们之间相互冲突的问题。Paul J.Silvia对各个领域的兴趣机制进行了实验研究,并提出了兴趣的“新颖性—复杂性和可理解性”评价模型。这种评价模型的前提假设是,兴趣是一种情绪。近年来,心理学家普遍把兴趣看做为一种情绪,认为“兴趣是一种与好奇、探索和信息搜寻有关的一种情绪”。
情绪的评价理论认为,情绪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人们评价事物的意义,这些评价导致情绪产生。假如情绪产生于评价,那么是什么评价使兴趣(情绪)产生呢?兴趣来自于对事件的两种评价。第一个评价是事物的新颖性或复杂性,即事物具有新鲜的、出乎意料的、复杂的、难以处理的、令人惊奇的、神秘的或模棱两可的等特性。第二个是事物的可理解性,也被称为个体的因应能力评价,因为它关涉人们是否有技巧、知识和资源应付事件的评估。总之,如果人们认为某种事物是新鲜的或复杂的和可以理解的,他们就会认为该事物是令人感兴趣的。为了简洁和易于理解、应用,可以把两个维度变为新颖性和可理解的复杂性。
许多实验研究表明,这两个评价维度能很好地预测兴趣。在控制了个体的好奇心、开放性和材料的愉悦性等干扰变量的情况下,一个用图片为实验材料的实验发现,兴趣依赖于图片的复杂性和被试的因应能力两种因素。当图片复杂性高时,因应能力能够预测兴趣(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