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教育:一种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

2011-12-29 00:00:00唐如前甘昭良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1年4期


  “全纳教育”是1994年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中提出的一个教育概念。全纳教育认为:不管受教育者的文化或社会背景有什么不同,能力存在多大差异,都应该拥有平等的学习机会和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机会。之后,全纳教育成了国际上最流行的教育词汇和重要的教育思想。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于2008年11月25日~28日在日内瓦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全纳教育:未来之路”。本届国际教育大会实际上是讨论全纳教育未来发展的一届大会,即如何促进以公平与平等为基础的全纳教育,政府在全纳教育中如何发挥作用。大会讨论了“全纳教育的方式、范围与内容、公共政策、体系、联系与过渡、学习者与教师、从全纳教育到全纳社会、从全纳教育观念到实践”等议题。自第一次提出“全纳教育”概念,到本届大会的主题——“全纳教育:未来之路”,可以看出,全纳教育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这种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纳教育:一次教育思想的重要创新
  全纳教育是继1965年提出终身教育和1990年提出全民教育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又一个新的教育思想。全纳教育的思想,超越了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反映了不同国家、民族和信仰的人们对没有排斥、没有歧视的教育的向往[1]。
  放眼世界,各国教育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教育歧视、不平等和排斥现象依然存在,全世界仍有7500万失学儿童和7.7亿文盲[1]。全纳教育的提出,体现了对所有人的尊重和对人权的保护,顺应了时代要求和未来趋势,对建设和谐世界将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全纳教育强调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重视多样性,消除各种学习障碍,以终身学习为依托,发展有质量的教育体系,建立更加全纳、公正和公平的社会。全纳教育反对各种排斥,它涉及所有校内外的儿童、青年和受教育者,关心他们的生存、参与和成就。全纳教育首先要保障所有学龄人口均有参与学习的机会,这是以教育普及为基础的。它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教育视野和更全面的全民教育战略,被认为是实现优质全民教育的指导原则。
  总之,全纳教育的提出,为人们思考教育和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是一次教育思想的重大创新。
  二、全纳教育:一个涵义不断发展的概念
  从全纳教育的发展过程来看,其涵义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这反映了全纳教育概念的与时俱进。
  《萨拉曼卡宣言》第一次提出了全纳教育这个词语,尽管没有对“全纳教育”给出明确的界定,但却对全纳教育提出了五大基本原则,即:每个儿童都有平等地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个儿童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学校必须关注学生的不同特性和需求差异;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学生并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学校应该提供一种有效教育,反对排斥和歧视学生。这些基本原则,可以看作是对全纳教育涵义的基本阐释。
  十几年来,人们对全纳教育还存在着泛化的或狭隘的或各取所需的理解,不同学者对全纳教育也曾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2]:(1)认为全纳教育就是指在普通学校和普通班级内教育所有的学生(Susan & William,1996年);(2)认为全纳是指在最大程度上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普通教室受教育;(3)认为全纳教育是家长、教育者及社区工作者发起的运动,它寻求创设以接纳、归属、社区感为基础的学校 (Salend,1998);(4)认为全纳是一种价值倾向,它以所有的特殊儿童都有权与同龄儿童一起在自然的、正常的环境中生活与学习为前提,它强调给予学生平等参与所有的学校活动的机会(Smith polloway & Dowdy, 2001)。
  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在讨论全纳教育概念时,有两种观点值得关注:一种观点认为,“全纳教育是一个对所有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作出选择和反应的整体过程,旨在为成功的学习和社会全纳创造条件,消除任何形式对儿童的分割”;另一种观点认为,“全纳教育以社会全纳为背景,是可持续的和合法化的,同时,全纳教育为社会和谐奠定基础。” [3]
  目前,关于全纳教育,我们认为有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1)认为全纳教育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即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4];(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全纳教育指导方针——确保全民接受教育》对全纳的定义:“全纳被视为一个通过增加学习、文化和社区参与,减少教育内外的排斥从而处理和回应所有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的过程,认为教育所有儿童是普通教育系统的责任”;(3)《第48八届国际教育大会的结论和建议》(草案)指出:“全纳教育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其宗旨是向所有人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并尊重学生和社区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的需求、能力、特点和学习预期,消除一切形式的歧视”。
  总之,全纳教育是一种涵义不断发展的概念,是一种接纳所有社会成员,不歧视不排斥任何人的一种教育,旨在以实现全民教育,建立全纳社会为最高目标的一种教育。
  三、全纳教育:一种侧重对象不断扩大的教育
  全纳教育开始是针对特殊学校对特殊儿童实施隔离式的特殊教育而提出的;后来扩展到对所有被排斥、被拒绝的儿童实施部分纳入的教育;发展到现在,要求对所有儿童实施全纳的教育。
  全纳教育对象,从残疾儿童到特殊儿童,从特殊需要儿童到全体儿童,其范围是不断扩大的,理想的全纳教育的服务对象着眼于残疾儿童,但又不局限于残疾儿童,而是最终指向全体儿童[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发布的《全纳教育指南:确保全民教育的通路》指出,全纳教育以覆盖所有适龄儿童为共识,以常规体制负责教育所有儿童为信念。全纳就意味着满足所有学生广泛的需求,包括那些容易被边缘化和排斥的群体,从而获得一种对全民教育的广义认识。被边缘化、被排斥群体主要包括:受虐待儿童、难民或离乡儿童、少数派宗教群体、做家务的童工、少数民族、冲突地区儿童及儿童士兵、残疾儿童、艾滋孤儿、童工、移民、贫困儿童、所讲语言占少数的儿童、街头儿童、游牧家庭儿童[5]。
  全纳教育要求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和学习环境,为穷人、社会边缘人群、少数民族、女性、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患者、原住民和社会隔离人群提供有效的学习条件。全纳教育通过设法让学校及其他学习中心服务于其所在社区的所有学习者,而推进全民教育议程,其侧重点尤其放在传统上受排斥、得不到教育机会的人身上[6]。全纳教育是实现全纳社会目标的一条重要通路,是满足所有儿童、青年、成年个性化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它侧重于易受伤害的、被边缘化和被排斥的群体。不同国家易受伤害的、被边缘化和被排斥的群体不尽相同,我国侧重于农村儿童、女童、少数民族儿童、贫困儿童、流动儿童、特殊儿童以及灾区儿童[1]。
  在发展中国家,90%的残疾儿童得不到教育,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称为“看不见的孩子”。在一些发达国家,把残疾人编入正常班级的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又重新受到质疑,而在世界其他许多地方,有关政策甚至还从未被实行或规划过。此外,还有不计其数的儿童因语言、性别、贫困等因素在学校体制内被边缘化[7]。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目前所讨论的全纳教育,它侧重于上述这些易受伤害的、被边缘化和被排斥的群体。
  总之,全纳教育是一种侧重的对象不断扩大的教育,是不断发展的教育系统中的一个持续进行的程序,是一种面向所有学习者教育的过程。全纳教育,目前侧重于那些被排斥和被边缘化的人,其终极目标是面向所有的人。
  
  四、全纳教育:一场需要全纳性政策支持的变革
  自全纳教育思想提出以来,根据世界教育的变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引导全纳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倡导统一的全纳性国家政策。
  全纳性政策支持的教育变革依赖于一套与时俱进的、全纳的权利框架。这套权利框架主要包括:(1)《联合国残疾人公约》(2006)的规定:改善残疾人的权利,通过发展使残疾人群融入主流社会;(2)《关于残疾人受教育权的全民教育旗舰项目》(2001):强调要走向全纳;(3)《世界教育论坛达喀尔行动纲领》(2000)提出的全民教育目标和千年发展目标:要求到 2015年,保证所有儿童均能接受并完成免费义务教育,重点关注被边缘化儿童和女童;(4)《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需求教育行动纲领》(1994)强调,学校应容纳所有儿童,而不考虑其身体、智力、社会、情感、语言及其他条件。这些儿童应包括残疾和超常儿童、街头儿童和童工、偏远地区和游牧人群的儿童、语言、种族或文化占少数的儿童,还有其他处境不利或被边缘化的地区和人群的儿童;(5)《联合国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条例》(1993)第6条:不仅确认了所有残疾儿童、青年和成人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而且指出应该在“融合的学校环境”和“一般学校环境”里的为他们提供教育;(6)《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1989)提出:确保所有儿童都能不受任何类型歧视地接受教育;(7)《世界人权宣言》(1948)提出:保障所有儿童接受免费义务小学教育的权利。
  发展全纳教育,要求对整个教育系统进行广泛的改革。如果教育系统和社会制度的其他方面不改革,仍然具有排斥效果,则全纳教育将很难实现[8]。因此,制定政策和相关立法,对于建立更具全纳性的系统十分重要。
  对那些分别以不同立法处理特殊教育和正规教育的国家而言,一个必要的步骤是,必须以一个共同的行政和立法框架将这两种教育系统统一起来。全纳政策和相关政策要对原则和权利作出规定,为全纳搭建框架;改革现有系统中严重阻碍全纳的内容,如不允许特殊儿童在附近的学校上学的政策;要求必须采用一些根本性的全纳性的做法,如要求学校必须为其所在社区的所有儿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建立有利于全纳的程序和做法,如制定灵活的课程,或实现社区管理等。
  总之,全纳教育是一场需要全纳性政策支持的变革。这场变革需要一套与时俱进的全纳权利框架与政策的支持。全纳教育要求对整个教育系统进行广泛的改革,包括教育政策在内的变革。全纳性政策支持的全纳教育,其目标是实现全民教育和走向全纳社会。
  通过对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的主题——《全纳教育:未来之路》的思考,我们认为,全纳教育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全纳教育的提出是一次教育思想的重要创新,从变化过程来看,全纳教育是一个涵义不断发展的教育概念、一种侧重的对象不断扩大的教育,同时,全纳教育还是一场需要全纳性政策支持的教育变革。
  参考文献
  [1] 刘延东.推进全纳教育,促进和谐世界建设——在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第一次全会上的发言.2008-11-25.
  [2] 柳树森.全纳教育导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 李晨.全纳教育:教育思想的重大创新.科学时报,2008-12-9-B3(国际版).
  [4] 黄志成.全纳教育——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参与.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纳教育指导方针——确保全民接受教育.2005.
  [6] JILL VAN DEN BRULE.全纳教育:未来之路.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联合国教科文材料,日内瓦,2008.
  [7] 世界目光聚焦全纳教育——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代表周满生.中国教育报,2008-12-26.
  [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纳教育:未来之路.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参考文件,日内瓦,2008.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