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瀛归来话文物

2011-12-29 00:00:00杨铭
文史杂志 2011年6期


  年前随学校的访问团去了一趟日本,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但也走马观花地看了不少地方,感触颇深。出于自身专业的原因,我谈谈对日本的文物古迹、博物馆和书店的印象。
  一、东京国立博物馆
  到达东京的第二天下午,我们就去参观东京国立博物馆。走进东京博物馆的大门,正对的是博物馆的主楼,该楼建成于昭和13年,石砌的墙壁及砖瓦屋顶显示了东方的建筑风格,是日本人称做“帝冠样式”的代表作。主馆的左侧是一幢建于明治时期的西洋式宫殿建筑,有着新巴洛克式的豪华外表,目前正在展出绘画作品。主馆的右侧有一与之相连的建筑,目前被布置为“东洋文物馆”,主要展示出自中国、朝鲜、印度及东南亚的一些文物精品。我在其中惊奇地看到出自中国南方的几面铜鼓,而同行的吉克教授说他在展柜中还看到了属于他们彝族的文物,有漆器、兵器等。后来我们一行人说起此事,都还唏嘘不已!我国这么多精美的文物被日本的博物馆收藏,虽然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但其背后隐藏着的却是一个大国文物的流失历史!
  据了解,东京国立博物馆拥有9万多件收藏品,其中约一成是日本古代的国宝。这些馆藏不论是量还是质在日本堪称上乘,要认真参观,就算只看常设馆也需整整一天的时间。因此我们主要看了“大德川文物展”和东洋文物馆,其它地方就走马观花地溜达了一圈。要说展览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在“大德川文物展”中看到日本早期的文物上,保留着中华文化的深深烙印。他们早期的诗文,譬如绘画上的题记,折扇上的诗句,都是汉字写成的。而德川家康及其后代使用过的兵器和盔甲,照吉克教授的眼光看来,与彝族使用的器物如出一辙
  二、大阪城公园
  到达大阪市的次日下午,我们前去参观了大阪城公园。远远看去公园内的大阪城是一个古堡建筑,有城墙、城门,城墙四周还有护城河,护城河以外建有风景秀丽的庭园和亭台楼阁。漫步河边,奇花异卉,满目青翠,充满诗情画意。
  根据我出发前查询的资料介绍,最初兴建大阪城的是丰臣秀吉(1537-1598)。他计划把大阪城建成一个统一的新日本的中心。丰臣秀吉调动了6万民工,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才建成城堡的主楼天守阁。丰臣秀吉1598年去世,两年后,爆发了一场将日本一分为二的大战。结果,德川家康(1542-1616)统率的军队取胜。1615年,德川家康的军队从江户南下,攻克并摧毁了大阪城,结束了丰臣家族的统治。德川幕府时期,大阪城得到了重建,新筑的城墙比以前高一倍,护城河也比以前深一倍。但在1660-1783年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由于大阪城堡遭到三次雷电袭击,使得该城已经大不如以往那么华丽壮观。
  19世纪中叶,德川幕府从大阪及其附近居民处强制征收了大量捐款并以此为基金,修复了除主楼以外的大阪城内所有其他建筑。主楼直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才得以修复。1931年11月7日,大阪城历史上第三座主楼拔地而起,高达55米。二战中城中高楼受损,直到1995年,当地政府对大阪城进行了大规模修缮,才使其重现往日的光彩。
  进到城门里面,远远就看见内城中央耸立着大阪城的主体建筑天守阁,巍峨宏伟,镶铜镀金,十分壮观。该建筑外观5层,内部8层,高54.8米。我们一行兴致勃勃地先登上天守阁的第8层瞭望台,在那里停留了一段时间,俯瞰四周大阪市的美景;然后才逐层拾阶而下,参观了资料展览馆。展览馆主要展示大阪城的历史,很多版面都用来展示德川幕府与丰臣家族之间的战争,其中给人印象较深的是丰臣秀吉的木像以及他本人使用过的武器等。
  三、大阪大学图书馆
  到大阪以后,有一个项目是访问大阪大学。我们一行先是与大阪大学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见面和交谈,然后参观了该校的图书馆、电教馆、实验室等。其中,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图书馆。
  走进图书馆,就给人一种清静、安详、舒适的感觉。学生们聚精会神地看书、作笔记,工作人员在铺有地毯的通道上轻轻地来回忙碌,几乎听不到一点嘈杂的声音。图书馆一位负责人出面接待了我们,并派一位管理员带领我们参观。管理员告诉我们不能照相,但却没给我们说为什么不能照相的理由。我估计不是怕我们拍了什么资料,而是怕闪光灯惊扰了正在看书的学生。
  图书馆在书架和阅读席的摆放位置上,也体现出同样的人文关怀。我观察了一下,他们的学生阅读席并不是像国内一般学校的学生阅览室那样集中摆放,而是把阅览桌椅与高低错落的书架搭配在一起。这样的好处是,学生在取到要看的书以后,可以随时找最近的位置坐下来阅读,而不需要拿着书籍到较远的地方去找位置。这种摆放方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学生看完书以后,很容易找到刚才取书的位置放回去,减少了书籍乱架的机率。看来日本大学图书馆的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规矩,其实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四、日本的书店
  到达东京的第二天,利用参观完东京大学后的一点空闲时间,我在东京大学的校门外发现了一家专卖文史类旧书的书店。先是在橱窗外面一望,就看到了好几本我熟悉的书籍,如江上波夫的《骑马民族史》、佐藤长的《西藏中古史研究》等。进得店内,但见里面不大的一点空间,被高大的书柜挤占得满满的。在密密麻麻的书架上,我看到了好些有关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的书籍。其中佐藤长的《西藏中古史研究》,大16开本,红色套膜硬精装,着实大气,让我爱不释手;但翻开版权页一瞧,又把我吓出一身冷汗:40000日元,相当于2500元人民币。
  紧接着,我又发现了一本前一阶段正在寻找的书籍——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藤泽义美的《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翻开一看定价才4000日元;但老板却指着写在书皮后的铅笔字迹给我看,老天!又是40000日元!我只好再次摇摇头说了一声“sorry!”赶紧步出店来。
  好在后面的几天里,我又逛了几家书店,用自认为合适的价钱买到了讲谈社学术文库1998年再版的长泽和俊《丝绸之路》一书(前些年我写文章时引用的是该书的中文译本,这下好了,可直接引用原版);还买到思文阁1989年出版的《佛教东渐——龙谷大学350周年纪念文集》一书,以及2005年才出版的今枝由郎翻译的法国藏学家纳德思的《西藏史》等。
  令我受启发的是,日本的出版社盛行推出一种小开本的丛书,只要你到了一个稍具规模的书店,都会看到有不同的出版社推出的丛书专柜。这种丛书每一本只有64开本的“口袋书”那么大,价格也比较便宜,比如我买到的长泽和俊《丝绸之路》一书,从规格上看就是“口袋书”,定价1500日元,但其内容却属于学术类书籍。我想,用这种办法把学术著作推广到老百姓的口袋里,不失为是一种好的路子,值得国内学术界、出版界借鉴。
  作者: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成都)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