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说

2011-12-29 00:00:00姚政
文史杂志 2011年6期


  十二生肖是指十二种动物活动与农历历法上的某一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农历的某一年为什么与自然界的某种动物有关连呢?这还得从干支纪日、干支纪时、干支纪月、干支纪年说起。
  所谓干支是指天干、地支。天干十个字,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个字,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在配甲子时,甲字在上,上面是天,天在上,处于尊贵地位,以天为主干,故称天干;子在甲字之下,下为地,地位卑下,以地为枝辅,故称地支。中国古代为什么最早采用干支纪日呢?据徐中舒先生推测,我们的祖先可能是由两个部族经过斗争、融合后形成的。一个部族原来用十进制的天干纪日,另一个部族原来用十二进制的地支纪日。两者经过斗争、融合后,在制定统一的历法时,就采用各自的第一天甲、子二字合在一起,作为第一天,合称甲子。继后者,依次是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等等,直到最后为壬戌、癸亥。干支相配,天干十个字,配六遍,是60;地支十二个字,配五遍,也是60。六十天是两个月的时间。干支相配完了,就又重新开始第二个循环。干支相配的过程,是左右穿插的,故称六十花甲。
  干支纪日当开始于尧舜时代,这有《尚书》为证。
  《尚书·益稷篇》说:“禹曰:娶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西汉孔安国传:“辛日娶妻,至于甲日,复往治水,不以私害公。”“启,禹子也。禹治水过门不入,闻启泣声,不暇子名之,以大治度水土之功故。”《益稷篇》所记的意思是,在夏朝以前的尧舜时,年轻的大禹娶了居于今安徽当涂(《华阳国志·巴志》谓江州涂山,即今重庆真武山)的涂山氏部族之女为妻,新婚蜜月,只在家里住了“辛、壬、癸”三天,到了第四天“甲”日,就接受尧、舜的任命,离开家,去治理洪水。治水工程浩大,禹带领民众计算土方,开挖河道,导流入海。即使一年后禹的妻子涂山氏生了儿子名叫启,呱呱坠地哭泣,“予弗子”,过家门不入,也未曾尽父亲之责,去抱过他。
  众多典籍记载足以说明,自传说中的尧舜以降,包括夏、商、周的整个中国古代,直到近现代的历法都在使用干支纪日。
  中国古代纪时,是把一个昼夜,也就是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这就是干支纪时。现代科学发达了,时间计算得更精细一些,把一天分为24小时,一小时又分为60分钟,一分钟又分为60秒。中国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两个小时。对应起来说,即晚上的23点到24点、24点到1点(即23点到0点、0点到1点),这两点钟为古代所说的子时,其余类推,每两点钟为一个时辰,即1点到3点为丑时;3点到5点为寅时;5点到7点为卯时;7点到9点为辰时;9点到11点为巳时;11点到13点为午时;13点到15点为未时;15点到17点为申时;17点到19点为酉时;19点到21点为戌时;21点到23点为亥时。
  十二个时辰与十二生肖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按古文字学和民俗文化理解,是这样联系的——
  子时的子字,甲骨文及小篆像初生的小儿,包裹于襁褓之形。子字横写则像一只老鼠在地上爬的样子。所以,小孩画老鼠,就画成一个简单的横写子字。老鼠的生活习性,是半夜最为活跃,也就是晚上23点至1点的两点钟时活动最强。所以,文学家们把半夜称为“子夜”。
  丑时的丑字,甲骨文写得像手爪形。喂牲口的草料叫刍,繁写为芻。刍是切铡成短节的草料。刍字,甲骨文像手抓草料之形。汉族是农耕民族,先民养的牲畜主要是牛,手抓草料喂牲口,主要是喂牛。而牛白天劳作耕田、吃草,到了晚上丑时,即半夜后1点至3点钟是牛反刍的时候,将胃里的草料反到口里嚼细,再吞下去,以便消化。丑时是牛休息和消化食物的时候。所以,丑时是属于牛的。
  寅时的寅字,金文像虎形,寅时是黎明前3点至5点天要亮的时候。民间谚语说“寅卯大天光”。这时老虎过了一夜,已经饥饿,出来找吃的东西。这时的老虎是最凶猛的。所以,寅时是属于虎的。
  卯时是早晨5点至7点,天刚亮。兔子经过一夜,肚子饿得发慌,出来找吃的。农民种在山坡上的豌豆苗、麦苗,大多是早晨被兔子吃掉的。所以,卯时是属于兔子的。
  辰时的辰字,甲骨文字形像一条龙。文献上说:“蛇之大者为蟒,蟒之大者为龙”,辰字形状像龙,故辰时属龙。
  巳时的巳字,甲骨文与小篆像蛇盘曲之形。《说文》说:“巳为蛇形”。故巳时的巳字是属于蛇的。
  午时的午字,甲骨文像古代舂米等所用的细腰木杵。古文字学家说:午为马策,即古时用小斑竹根做的马鞭。郭沫若说:午为马辔,即牵马的缰绳。无论是赶马的马鞭、或牵马的缰绳,都是打马、牵马用的。故午时的午字是属于马的。
  未时的未字,《说文》说:“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也。”或说,甲骨文未字像小树刚长出的嫩尖,枝条柔嫩之形。小树的嫩尖是羊子最喜欢吃的。所以,未时的未字是属于羊的。
  申时的申字,小篆像两只抓竹竿之形。两只手抓住一根光滑的竹竿,就可以往上爬,只有猴子有这样的本领。故申时的申字是属于猴子的。
  酉时的酉字,甲骨文状如鸡头上长有鸡喙之形。而酉时是下午17点至19点,这时天色刚要黑下来,时近黄昏,鸡进笼休息了。这时鸡的眼睛就看不见东西了,被称为“鸡摸(蒙)眼”。所以,酉时是属于鸡的。
  戌时的戌字,甲骨文与金文像一只搭着耳朵、长着大嘴巴的狗形。戌时是晚上19点至21点。天黑之后,时近半夜,正是狗履行职责,到屋外去守夜、防贼的时候。所以,戌时是属狗的。
  亥时的亥字,其甲骨文与猪形相近,而甲骨文的豕就是猪。亥字与豕字形近。《说文》说:“古文亥为豕,与豕同”。所以,古时有人把亥字误读成豕字。《说文》段注说:“《吕氏春秋》曰: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渡河也”。东周时文字是写在竹简、木牍上的,己字被虫蛀食去竖笔部分,成了“三”字。亥写与豕字形近,故把“己亥”误读成“三豕”。亥的字形像豕,故亥时是属于猪的。
  十二生肖之说,大约形成于东汉初期。东汉前期的著名哲学家王充,生于公元27年,卒于公元97年。他在其著作《论衡》一书的《物势篇》中说:“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丑禽牛,未禽羊也”。“亥,水也,其禽豕也;巳,火也,其禽蛇也;子亦水也,其禽鼠也;午亦火也,其禽马也”。又说:“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还说:“以十二辰之禽效之,五行之虫以气性相刻,则尤不相应”。王充把十二个时辰与十二种动物相对应,除“辰属龙”之外,其余十一种动物都说到了。所以,我们认为十二时辰与十二种动物相对应的十二生肖说,至迟在两汉之际就产生了。
  据成书于战国时的《尔雅·释天》载:“月在甲曰毕,在乙曰橘,在丙曰脩,在丁曰圉,在戊曰厉,在己曰则,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终,在癸曰极”。东汉许慎的《说文》也说:子,十一月;丑,十二月;寅,正月;卯,二月;辰,三月;巳,四月;午,五月;未,六月;申,七月;酉,八月;戌,九月;亥,十月。这当是干支纪月最明确最完整的记载。另据文献记载: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即每年的第一个月为寅月。殷历以丑月(十二月)为岁首;周历以子月(十一月)为岁首;秦统一后用颛顼历,以亥月(十月)为岁首。汉武帝元封七年(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行太初历。太初历取前代历法之长,去前代历法之短,以寅月(正月)为岁首。足见从三代到秦汉以降,都是用干支记月的。
  《尔雅·释天》又载:“太岁在甲曰阏逢”,其余为:在乙、在丙、在丁、在戊、在己、在庚、在辛、在壬、在癸。“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其余为:在卯、在辰、在巳、在午、在未、在申、在酉、在戌、在亥、在子、在丑等。据此可知,干支纪年从行用夏历以来就开始了。中国古代,历代帝王的王位传承,新王继位后,都要“改正朔,易服色”,以示正统地位。故正史都不是用干支纪年数,而是以某王改元的年号纪年(年号自汉武帝建元始)。汉族是农耕民族,农业收成是汉族民众的主要生活资料来源。制定历法是为指导农业,适时耕种,适时收割服务的;故人们把长期使用的夏历,称作农历。农历是用干支纪年的。干支纪年可能是从汉代以来就逐渐深入民心了。千百年来,虽经多次改朝换代,屡易其君,民间流行的历法,都不曾弃而不用,一直使用到近现代。
  历法使用的时间久了,人们就用干支纪时的地支,所属的十二种动物的习性,来预测该年的农业是否丰歉和社会是否安宁,进而推测该年出生的人一生的吉凶祸福。这就是十二生肖和用它预测人生的来历。例如,农历的辛卯年,卯属兔,所以是兔年。
  十二生肖之说作为闲暇谈资,是可以的;但如果用它来预则人生和社会,并信以为真,那就愚蠢了!
  作者:西华师范大学历史系(南充)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