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医学对妇女儿童的关注

2011-12-29 00:00:00商羊
文史杂志 2011年6期


  有唐一代,由于朝廷将“以人为本”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参见《贞观政要·务农》),使得这一时期的医学也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妇女和儿童。
  唐永徽三年(652年),孙思邈撰成《备急千金要方》,30年后,又撰成《千金翼方》,以为前书的辅翼。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备急千金要方·序》)他把保护人命的药方称作“千金方”,并冠以书名。两方(统称《千金方》)共记6500多个方剂,成为“集唐以前方剂的总汇”。其内容之广泛,规模之宏大,是在此以前的各种医书所无法比拟的,因此被研究者誉为“集唐以前医学大成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或称“我国古代医学的百科全书”。值得注意的是,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打破过去医书将妇儿科内容殿后的成例,把“妇人方”3卷、“少小婴孺方”2卷列于各方之前。作者在“序论”中对此特别加以说明:“夫天生民之道,无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故今斯方先妇人、小儿而后丈夫耆老者,则是崇本之义也。”还特别指出一点:“妇人之方,比之男子十倍难疗。”此外,孙思邈认为妇人病、小儿病不同于一般疾病,应独立设科。
  孙思邈对承担着人口繁衍任务的妇女、特别是生活在底层的广大劳动妇女怀着深深的敬意与同情。他为此搜集了妇产科处方540余种,灸法20余条,而且亲自实践和改进,成为妇产科方面的高手。
  继孙思邈之后,王焘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撰写出又一部综合性医书——《外台秘要》,计40卷,分作1104门,被视作在唐代唯一能与《千金要方》媲美的医学方书。在这部医学巨著里,王焘也专门辟章论述妇人病、小儿病并为之立方。
  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59年),蜀中妇产科名医昝殷在成都完成了一部题为《产宝》的医书。是书的缘起是这样的:大中六年时,剑南西川节度使白敏中家有产妇,因生产而死。他悲恸之余,便访求有关妇产科方面的专家,终请出成都昝殷写书介绍救治危产妇的良方以广为传授。书成后,白敏中亲自题写书名为《产宝》。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妇产科医学专著,分作52篇,刊有验方、效方378种。据冯汉镛先生介绍,是书主要谈的是产育,包括经闭、带下、妊娠、坐月、难产及产后诸疾等。至于方的运用,则强调辨证施治。惜乎其书自宋以后,即告亡佚,幸《政和证类本草》及《妇人良方》尚有所征引,使今人可窥其大端。而朝鲜金礼蒙等纂辑《医方类聚》引用《产宝》处方更多达300余种,已占原书90%以上。这说明《产宝》刊出后,不仅在中国深受医家青睐,而且还东渐朝鲜半岛,在异国他乡传播开来。
  唐代医家还将晋代名医陈延之撰写的方书《小品方》列为必读之书,将其比之于张仲景的《伤寒论》。孙思邈的《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都汲取了《小品方》的学术精华。按《千金方》、《外台秘要》及日人丹波康赖所编《医心方》所透露的内容,《小品方》之所以被唐代医家作为案头书,主要有三个特点:其一是重视民间急重症的救治,其二是崇尚治疗的简便、用药的价廉易得和有实效,其三就是关注妇女病。《小品方》的卷七即为妇科证治专卷,其中不少见解至今还熠熠生辉;所提供的治方(如“妊娠欲去胎方”)也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总之一句话,它贴近下层民众,贴近广大妇女,因而深得一般医家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