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九章》中共有九篇作品,按照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的次序,它们分别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九篇。为什么叫做《九章》?王逸说:“章者,著也,明也。言己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王逸还说:“屈原放于江南之野,思君念国,忧心罔极,故复作九章。”
不过,司马迁写《史记》时,在他所掌握的屈原作品资料中,还没有《九章》这个名称。这从《史记·屈原列传》里可以看出。只是到了西汉末期,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作家的作品编在一起,合为《楚辞》时,才出现“九章”这个名称。刘向在《九叹·忧苦》中就说:“叹《离骚》以扬意兮,犹未殚于《九章》。”这《九章》的篇名,很可能是刘向所加。而这,大概也不是刘向独出心裁,而又极有可能是依据前人如淮南王刘安旧有的说法,因它们被编在一起而得名的。所以,朱熹才在《楚辞集注》里认为:“屈原既放,思君念国,随事感触,辄形于声;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于一时之言也”。这里是讲,九篇作品虽如王逸所言是屈原流放在江南时期的作品。但不是一时一地之作,而是后人把它们编在一起才叫“九章”的。
应该说,朱熹对《九章》得名缘由的理解是正确的。但是,正如张纵逸先生在《屈原与楚辞》里所指出的那样,朱熹这一说法也还有缺点,就是它未注意到在《九章》中尚有屈原未被放逐时期的作品,如《橘颂》、《惜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