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语中“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格桑梅朵”是一种长在高原上的美丽花朵,杆细瓣小,看上去弱不禁风的样子;可每遇狂风它愈加挺立,每迎大雨愈加苍翠,在太阳的照耀下则开得更加绚丽灿烂。它代表着藏族儿女勇敢坚毅的民族性格,寄托了藏族人民期盼幸福吉祥等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彭莉在新出长篇小说《格桑梅朵》(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中,用藏汉民族联姻的故事,满怀深情地对藏汉民族在乡村里过着世外桃源一样的幸福生活以细致入微的描写。其对生活在深山林海中的劳动者刚烈豁达、心灵优美的刻画,给我们展示出一幅幅温暖如春,又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书中桑丹与她父亲的对话和柳茹娟的感悟,是作者对藏汉民族一家亲的世代和谐友好的良好祝愿。
“阿爸,你说我们家前世是不是汉人呢?咋就跟汉人这么亲呢?你和阿爸是藏汉结合,扎西又娶个汉族媳妇,藏族人和汉族人结合来结合去,我都不晓得下一代到底是藏族人还是汉族人。”
“是汉人也好,是藏族人也罢,何必分得那么清楚,反正我们都是一家人。你身上流的是我的血,扎西流着的是你的血,我们身上流淌着同样的血,是黄皮肤,黑头发的血。”
《格桑梅朵》的作者彭莉曾经生活在藏区十几年,深刻地感受到藏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对乡村生活、农民阶层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能感同身受。这就决定了作者在感情倾向上,对藏族及其乡村的古朴、本真和宁静始终怀着温馨的热爱,对乡村社会自在而又纯真,绝少世俗熏染的生命状态及在艰苦生存环境中,乡民心态的乐观旷达和精神自由,有着高度的敏感和创作的热情。
作者笔下的《格桑梅朵》以诗意的感动情怀,把汉语普通话和藏族语言有机地结合,质朴、精练、新奇,达意细腻而颇具幽深的内蕴;用对乡村日常生活琐事的还原描述,揭示被遮蔽的乡村的社会本真及许多有生命力、震撼力的东西,为我们创造出非常唯美浪漫的爱情故事情境,展现了藏区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所具有的独特审美意向。纯真和感动带着作者的文笔去作诗意的旅行,寻找并且挽留住原本属于我们的原初生命的丰富和灵动……作者乡村题材小说的这种写作风格在当代文坛无疑是别具一格的。
此外,作者还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环保问题。小说主人公柳茹娟面对滥伐森林的惨景痛心疾首地感叹:“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生态环境危机也来临了。”生态危机将造成什么后果?人在大自然中处于什么位置?人应该如何对待大自然?作者从末停止过对这些问题的审视。作者看到疯狂的淘金者和所谓旅游开发“月亮坝”、“康巴风情区”、“太阳谷冰川公园”等项目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巧妙地用“我梦见了河神,河神说有人把它的肠子都掏空了”这种梦境一样的“虚拟现实”,向读者传递出她深深的忧虑和严峻的思考。作者通过《格桑梅朵》呼吁世人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小说中有关生态问题的描写都不是空穴来风,它们都是现实世界中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问题的真实写照。虽然小说不能直接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所有生态问题,但却又一次地促使人们重新认识自己,反省人类文化对自然的负面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小说是一篇警世通言。作者本人对地球生态的绿色关怀,其实也应是人类集体思想的体现:关怀其他生命,也就是关怀人类自己——这是《格桑梅朵》给我们的又一启迪。
作者单位 王定璋: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
赵 伟:《新城快报》(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