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注美学、研究美学的现代中国学者中,八十开外的王世德教授在我的眼中无疑是最重要的。他在我国文艺评论和文艺美学研究领域辛勤耕耘、开拓创新五十多年,其研究成果很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大家知道,文艺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新学科。王世德教授是我国第一部《美学辞典》的主编,也是我国文艺审美学最早的创建专家之一,对中国美学界有重大贡献。长春出版社在2010年7月出版的《中国文艺美学学术史》第三编设专章论述了“王世德美学主张”。他在我国文艺评论和美学研究领域取得的累累硕果,是他长期重视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定科学研究必须从实际中寻求创新路径与答案的结果。对于古今中外的各种成说,他时时刻刻坚持到实践中去检验它们是否符合社会生活的实际,是否真有道理,从而发现问题与矛盾,再去研究改进,进而建立起符合生活实际的创新观点,推动自己的学术事业发展,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尽心竭力。
审美作为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精神现象,几乎是与人类的生成同步发展的。然而,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却出现在18世纪的西方。于是人们在研究美学尤其是中国美学的时候,经常感到很多美学规律和定义很难解释中国美学现象。怎样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并总结本土性的文艺美学现象——已成为包括王世德教授在内的当代众多中国学者努力的方向。而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国“文艺美学”学科的创建,就是中国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对中国特色美学理论体系建设的一种尝试,一种审美精神寻绎的思想言说方式。在新世纪,对这一审美表征方式加以学术史的研究已经相当必要。正如一首宋诗所言:“尽目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选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诗题为《悟道诗》,作者系某尼)王教授有效地运用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的科研方法,一生在美学领域的研究中牢牢把握住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具有良好的创造性个性心理品质。在现代中国的众多美学家中,王老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提出了自己的鲜明观点和主张。其标志性著作就是1987年3月由山东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审美学》一书。
最近我读了王老的《八旬学术自传》,深受感动。王老系统从事美学理论研究、教学长达五十多年。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在为其文集撰写的总序中称赞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文理交融,视野开阔……学与用合,知与行会。”谢校长高度赞扬王老主编我国第一部《美学辞典》和创建崭新的文艺审美学的贡献,为川大有这样杰出的老教授而感到高兴和欣慰。《美与时代》杂志的主编在“编者按”中说:“王老的作品和精神是我国美学界的宝贵财富。”
王老生于1930年,江苏无锡人,15岁起就发表文章,新中国成立前,先后刊发于《文汇报》、《平报》、《江苏民报》、《人报》、《大锡报》、《大风报》、《无锡晚报》等报刊。新中国成立至今,他相继出版了《崇高壮丽的社会主义爱情》、《浇花集》、《<十五贯>研究》、《文艺美学论集》、《美学新趋势》、《儒道佛美学的融合——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研究》、《商业文化与广告美学》、《影视审美学》等专著10本,发表论文800余篇,总计600多万字。这些成就受到美学界的关注和高度评价与赞誉。他为美学研究领域解决了一些难题,在美学理论研究上有重大突破。他大胆提出将“美学”正名为“审美学”,具有划时代意义。1750年,德国的鲍姆加登创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