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蜀中才女杨励昭

2011-12-29 00:00:00杨正苞
文史杂志 2011年6期


  上世纪10年代末,著名老庄学者、诗人珠仙(即萧中侖)[1]赋成七绝《秋感》九首流行传抄于成都文学界,一时和者至数十家。其中有一位妙龄淑女,她就是杨励昭。励昭名正萱,号梦蘐,祖籍四川崇庆,是清代爱国名将杨遇春的六代孙女,生长于成都。其祖父杨光圻是晚清蜀中著名书法家;伯父杨永清是光绪拔贡、尊经书院高材生,有诗存《蜀秀集》;叔父杨叔明[2]时有“诗书画三绝”之誉。励昭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中,加以勤勉好学,故在诗词创作及书画工艺上均取得了较高的造诣,时已有才女之称。珠仙读梦蘐和诗后深为赞赏,谓“梦蘐所和秋感诗,清远幽邃,如湘女鼓五十弦瑟,中清咸应,弦外有音,凄神动识,不知哀乐之何从,因再叠韵和之,欲藉疏狂以抒其抑郁耳”。以是因缘二人后遂结为伉俪,蜀中学界一时传为佳话。
  1946年,国学大师蒙文通教授辑校《唐成玄英〈老子义疏〉》成,特请励昭书录,由四川省图书馆石印线装二册面世。成都学界咸许为一代精品。
  杨励昭之子萧萐父[3]曾辑伊父珠仙遗墨、母梦蘐诗词为《松萱遗墨》一册。原稿于“文革”浩劫中被抄没。拨乱反正后的1978年,励昭老人(时年已82岁)凭记忆及亲友少量辑存亲手重抄,仅存珠仙诗词66首,梦蘐诗词44首,虽已十不存一,然断壁残珪亦弥足可珍。孙渊、孙女萌及再传弟子文川于2004年着手将祖父母遗作重编为《松萱遗墨》一册,又将父诗词书札、母卢文筠梅画编为《缀玉集》一册,精印线装为一函以为纪念,并分赠亲友。获赠者咸加珍藏。
  注释:
  [1]萧中侖(1885—1961)名参,号珠仙,四川井研人,老同盟会会员,著名道学学者、中医学家、书法家、诗人,四川大学教授、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有《珠仙遗墨》传世。
  [2]杨叔明(1894—1962)名永浚,号菽庵,祖籍四川崇庆,生长于成都,四川国学院毕业,曾任成都联合中学、重庆第二女子师范教员、校长,少年中国学会会员,四川美术、政法专科学校教授,西康建省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青年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委员。1949年,他参加四川刘、邓、潘彭县起义;新中国成立初期被误判徒刑八年,1981年平反,按起义人员对待,有《菽庵诗书画存》传世。
  [3]萧萐父(1924—2008),祖籍四川井研,生长于成都,武汉大学哲学系毕业,曾任成都华阳中学、尊经专科学校教员,同时主编《西方日报》的副刊《稷下》,传播进步思想,后参加对华西大学的接管并任该校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