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共国际师”与《少共国际师出军歌》

2011-12-29 00:00:00李启福张宴华
文史杂志 2011年6期


  少共国际师是诞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一个重要的群众性政治团体,《少共国际师出军歌》是这一时期苏区的一首鼓励青少年参加红军的革命歌曲。苏区的群众性政治团体和革命歌曲不仅在苏区的革命运动中起着推动作用,而且对以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都有着深远的重大影响。
  一、关于少共国际师
  “少共国际师”是国际共运史上一个重要的国际联合组织。它于1919年11月在柏林秘密成立,由第三国际领导,当初有14个国家参加,后来在56个国家建立了支部。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团组织成立后,也加入其中,组成了“少共国际师”支部。与其他国家的青年组织战时只是参加后勤、游击等工作不同,“少共国际师”中国支部成建制地加入红军的作战序列,并且在反“围剿”和长征中,表现出一种年轻人才有的蓬勃朝气和战斗精神。
  1933年5月20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局(简称“少共中央局”)根据红军总政治部的建议,发布了《关于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决定》,得到苏区广大青年的拥护和响应。1933年8月5日,“少共国际师”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江西博生县(今宁都县)正式宣告成立,全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归红一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全师辖3个团,共1万多人,党、团员占70%。全师战士的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有些战士年仅十四五岁。为了把这些“红小鬼”培养成坚定合格的战士,中央军委在师长和政委的人选上反复遴选,最后决定派战术素养好、政治觉悟高、作战勇敢的陈光出任该师师长,政委则为年仅17岁的总政青年部部长肖华。冯文彬初任政委,后改为政治部主任。
  “少共国际师”成立以后,进行了紧张的战斗训练。开始时武器是战士们各自带来的红缨枪。后来,有了新武器,大家的训练情绪就更高了。这时候,第五次反“围剿”已经开始,于是“上前线去、粉碎敌人的进攻、保卫土地革命利益”成为战士们一致的呼声。1933年9月3日,“少共国际师”高举着自己的旗帜,高唱着《少共国际师出军歌》,在江西宁都正式誓师出征。“少共国际师”开赴前线后,立即配合三军团、五军团投入抗击敌人的第五次“围剿”的战斗。在闽北的拿口,“少共国际师”打了第一仗,歼敌500余名,缴获了不少枪支弹药;接着又打了几个胜仗。为此,朱德、周恩来等领导同志专电嘉许了该师,称赞他们是“铁拳初试”。
  以后“少共国际师”又在将军殿、邱家隘等地进行过几十次战斗,仗仗打得残酷壮烈。在石城保卫战中,1万多人的“少共国际师”只剩下5000多人。三个月后,陈光调任二师师长。1934年3月,“少共国际师”改称十五师,归红一军团领导。受伤出院的彭绍辉出任师长。10月,彭绍辉和师政委肖华率领红十五师开始长征。他俩率领红十五师出发时,全师有5000人。在湘江渡河场的战斗中,“少共国际师”作为预备队投入战斗,稳定了渡河场的防御。但“少共国际师”在湘江之战中损失惨重,三个团只剩下一个团多,约2700人。遵义会议后,彭绍辉部抵达贵州桐梓时,红军部队进行了整编,决定将第十五师撤销,原部人员分别编入第一、第二两个师,以加强主力。彭绍辉则调任红一军团司令部为教育科长。从此,“少共国际师”结束了它光荣的战斗历程。
  二、关于《少共国际师出军歌》
  1.《少共国际师出军歌》的词作者
  关于这首军歌歌词的作者一直有两说。一说根据1998年10月出版的李镜同志的《儒将肖华》一书。该书第四章《“少共”赞歌》中写道:“1933年9月3日,‘少共国际师’在跑马场举行誓师大会,然后肖华政委讲话,最后他用了几句带有强烈鼓动性的顺口溜结束了讲话:‘我们就是少共国际师,今日在宁都正式宣誓。整装待发要出征,粉碎敌人围剿莫延迟。我们都是青少年,愿把热血染红旗。’后来,他把这几句改动了一下,谱上曲子,成了著名的《少共国际师歌》。”
  二说则认为,这首军歌写成的时间是8月。即“少共国际师”的诞生之月,而不是9月3日“少共国际师”誓师出征之日。词作者不是肖华政委,而是我军著名诗人、上将、原国防部部长、时任少先队中央总队总队长的张爱萍。《神剑之歌——张爱萍诗词、书法、摄影选集》收有该歌词并有说明。歌词中“九三日”指1933年9月3日,它是国际青年节第17个纪念日。8月份张爱萍作师歌时,“少共国际师”已计划于9月3日誓师出征。故《少共国际师出军歌》的词作者是张爱萍将军。或者流传中出现几个版本,歌词与曲调都有少许变化的情况。
  
  2.《少共国际师出军歌》歌曲特征
  我们就是少共国际师,“九三”日在瑞金誓师出军行。
  高举着少共国际光辉的旗帜,竖毅的果敢的武装上前线!
  做一个英勇无双红色战斗员,最后的一滴血为着苏维埃。
  我们就是少共国际师,“九三”日在瑞金誓师出军行。
  擦亮刀,子弹上膛瞄准敌人放,捉师长缴枪炮消灭国民党!
  准备与帝国主义直接的作战,最后的一滴血为着苏维埃。
  
  首先,歌词语言自然平淡,通俗易懂,不做作、不雕饰。如歌词中写到“九三日在瑞金誓师出军行”,就是对1933年9月3日誓师出军的最直白的描述,在语言和表达方式上都是最简单明了的直叙,未加任何的修辞手法。其次,歌词语言刚健、壮美,具有很强的革命性。如歌词中的“坚毅的”、“果敢的”、“英勇无双”等一些词语就形象地描绘出当时参军的这些青少年坚毅、顽强的光辉形象。其三,语言表达爱憎分明,一针见血。如从“擦亮刀,子弹上膛瞄准敌人放”、“准备与帝国主义直接的作战,最后的一滴血为着苏维埃”等歌词,就可以看出当时红军那种对国民党反动派、帝国主义无比的恨,对苏维埃政府无限的爱,体现了他们鲜明的阶级立场和为新中国解放而献身精神。歌词在字数上较为工整,第一段和第二段的歌词在字数对排上都是相同的;而歌词的平仄则不太讲究。比如第一段歌词最后结束字分别是“师”、“行”、“帜”、“线”、“员”、“埃”,虽然不押韵,但是节奏分明,朗朗上口,又融情于景,表现了战士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
  这首军歌是根据桃花源调填词的宫调式歌曲,采用军队进行曲大量运用的2/4拍,强弱对比鲜明,使得歌曲有力度,有感染力和爆发力。同时,它大量运用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目的是使歌曲流畅上口。在歌曲中除了第一句以外,其他都以八分附点音符开始,增加了歌曲的弹性。从第二句开始,后面全是和第一句一样的节奏,但是因为大量地运用了附点,又使得歌曲不至于枯燥而富于弹性和动感。这在行军出征时候可以做到步伐整齐、斗志昂扬。在音区方面,它的音域最大跨度只有10度。歌曲初衷是写给少共国际师的童子军唱的,所以歌曲的音色非常干净、明亮和甜美,同时也非常有力度。它其实也适合所有红军战士歌唱。
  三、关于苏区革命歌曲的创作特征
  《少共国际师出军歌》也反映出苏区时期歌曲创作的特征。苏区时期,革命群众创作了数以万计的红色歌谣。他们用山歌、小调、民歌、灯歌、儿歌、民谣等形式讴歌战斗生活,号召工农反抗压迫,鼓动青年参军斗争,反映苏区新生活,赞美党和苏维埃建设。其歌曲创作具有较强的革命性、鲜明的真实性、广泛的群众性和典型性。其数量之众多、内容之丰富、题材之广泛,堪称中国现代音乐文学史上的奇迹。
  苏区歌曲涉及范围主要是从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到1934年10月红军撤离苏区北上抗日为止的7年时间。其发展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到1929年12月红四军在福建古田召开的第九次党代会,是为初创时期;第二阶段,从古田会议的召开到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为成长发展时期;第三阶段,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到1934年10月红军主力撤离苏区北上抗日,为繁荣昌盛时期。
  苏区时期革命歌曲的体裁主要涉及进行曲(如《红军纪律歌》、《土地革命歌》等)、抒情歌曲(如《一颗红心拿不去》、《打平世界妹自由》等)、表演歌曲(如《东征胜利歌》、《天足舞》等)、颂歌(如《五卅纪念歌》、《三湾降了北斗星》等)、叙事歌曲(如《打上饶》、《第三次反“围剿”胜利歌》等)、小型歌剧(如《工农团结杀敌》、《志愿当红军》等)。其歌词的语言准确精炼,鲜明生动,通俗易懂。歌词以七字和五字为基本句式,段式包含的句数比较自由,有五、六、七、八等句数。歌词体式多为一段体,不乏二段体。歌词运用比兴、对比、设问、序列等表现手法。苏区歌曲的曲式多为一段体(如《方志敏同志威望高》、《红军行军歌》等)、二段体(如《秋收暴动》、《杀敌歌》等)。
  苏区革命歌曲曲调来源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1、民间曲调(如模仿《玉娥郎》词牌填写的《四季读书歌》;2、旧军歌曲调(如根据《三国战将勇》曲调编写的《红色五月歌》;3、学堂乐歌曲调(如《工农兵联合起来》就是根据日本学堂乐歌《学生宿舍的旧调桶》填词的《中国男儿歌》再次填词而成,用《桃花源》曲调填词的《少共国际师》等);4、外国歌曲曲调(如《同志们,勇敢的前进》是根据俄国民歌《光明赞》的曲调编写的,用美国歌曲《佐治亚进军》填词的《“五一”劳动节歌》,用美国歌曲《健儿们,前进》填词的《杀敌歌》等)。其创作手法大体是基本照搬(如基本照搬冯玉祥部队的《射击军纪歌》)、旧瓶装新酒(如用《竹片歌》曲调填词的《争先恐后当红军》)、改编创作(如《快去当红军》就是在《一双绣花鞋》的基础上重新编创出来的)等方式。
  总之,苏区革命歌曲生动地再现了革命老区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以及红军战士无尽的战斗精神。它曾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催人奋进的强心剂,是传播红色文化的大舞台。它诠释了“军民鱼水情谊深”这一深层次内涵,对于塑造我们良好的艺术气质和高尚的人文素质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 李启福: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赣州市)教授
  张宴华:赣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08(3)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