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民先生山水画艺术赏析

2011-12-29 00:00:00郭兴旺
文史杂志 2011年6期


  了解张志民老师绘画的人,有的说他用笔如同书法:“铁画银钩”、“苍莽古拙”、“笔尽气含”;有人说“不为法所拘,笔为他所用,传统基础深厚”;有人说“善用浓墨,赛沈周”。刘光教授评价:“黑中明透、大家气象。”总之,他那“浓重、浑厚”的风格里找不到古人程式化的影子,从画面上看到的是他对大自然、对家园一往情深的新面貌。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那童真般的想象力是他绘画的重要基础。天人合一的勃勃生机及原生态的气息在其每幅画中都能体现。无论是他的用笔、用墨,还是其画中的意象,都显示出他对大自然热烈而真切的情结,展示出他对祖国山水浓郁而深沉的挚爱。
  一、对“北山”“家园”的爱
  历来大家的成功都来源于情结,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纵观张志民老师的山水画更能说明这一点。在2011年元旦的杭州“意之大者”中国画大展上,张老师的《北山》《家园》系列(8幅)在展示他艺术风格的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家乡山水及齐鲁人民的那种热爱。他时常说:“齐鲁人民养育了我,我热爱我们齐鲁大地的山山水水。”也正是由于他对“家园”的深爱,才成就了独到的山水画艺术风格。每当他看到山石、林木被采伐得千疮百孔时,心里就涌现出一种冲动。他以“北山”“家园”命题,尝试用笔墨的语言来保护家园……他的《北山》《家园》画系列再一次说明古人“意在画先”的真谛所在。
  二、立万象于胸怀
  天地包罗万象。姚最在《续画品》中明确提出“立万象于胸怀”。[1]张老师在作品中所画的不只是客观物象。他胸有“万象”,“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展方寸之能”。对家园的热爱铸就了他宽厚、博大的艺术家胸怀。艺术家的心境通过造化、学养、笔墨和技法的充实,陶铸了他胸中的“万象”,渗以他的感情、意识及高尚的人格,从而成就了他山水画极高的艺术风格。这诚如评论家陈传席对他的《北山》《家园》系列给出的评价。热爱大自然、热爱家园、“心师造化”的驱动,使博学多识的他于艺术境界上得到升华。他的主观情思同客观现实的和谐统一结合,表现出一CQFkLwg0giRMV7kr7qLtYndlxgPIvN2Iz4r6biKkJqg=幅幅山水艺术长卷。它们有的浑厚华滋,有的如干烈秋风;有的老辣苍劲,活脱出山东人的那种阳刚雄健。豪放的线条、墨团,塑造出一组组森然气象;焦墨的皴擦与浓墨线条的有机结合,加强了画面的骨力和结构,颇夺人眼目。他的《北山》《家园》系列,展现了齐鲁大地的山水面貌及人文历史。画里有山里孩子天真烂漫的稚影;有具有2500年历史的齐长城那苍凉而伟岸的雄姿;有山林里的动植物面对人类毁坏大自然却无可奈何的哀状,以及山里的挖掘机对家园的骚噪和齐鲁大地上“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的美好景致……总之,他用丰富的笔墨语言将齐鲁大地的过去、现在的文明景观、文化气象以及对未来的美丽憧憬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擅用笔墨,神采飞扬
  当今画家都是用笔墨的技法来表现自己所绘的形态和意象,对笔、墨的重视程度似乎比古人更为强烈。画家吴弗芝说:“画未下笔时,凭空作势,如飞鸟投林,下笔时自然笔到气随,动合法度”。[2]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把用笔放在第二位。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3]可见用笔的重要。笔法是墨法的统帅,清代沈宗骞对笔法统帅其技法观点做过生动的阐述,说:“意在笔先,趣以笔传,则笔乃作画之骨干也。” [4]细观张老师的用笔:中、侧、露、藏、逆、散、卧诸锋丰富至极,长线一波三折,短线对物象配合得体,粗线浑厚,细线秀美;用笔含蓄内敛,沉着果断,线线都力透纸背。其山石树木的勾勒,重笔浓墨的使用,使画面物象显得尤为坚实与秀挺,苍劲而生辣;书法用笔中常见的飞白也不时地显现。焦墨的大胆皴擦更是其独到的创新。散锋也是他作画常用的重要技法。总而言之,多种笔法是他绘画元素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其他元素的有力依附。拿他的画与其他画家的作品相比较,明显多了几个层次,浑厚的特点更加显现。他的墨法黑而不死,焦而不僵。古人说:“笔到则意出,墨到则韵生。”笔墨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孪生姊妹。“墨分五色”即干、湿、浓、淡、黑五种,再加上中国画中的留白即是六彩,在张老师的山水画里又多了一种焦的成分,成为七彩。丰富多彩的用墨是使张老师的画比其他画家的画更为光彩夺目的主要原因。明代沈周就是善于用浓墨的代表,但他很少使用焦墨;于是我们不得不说张老师的画是当今画坛上的一大创新。我们看他的每幅画,发现都是“浓破淡来淡破浓,浓墨之上焦墨省。淡墨晕染韵味生,计白当黑更分明”。看他的《北山》《家园》系列,除去浓焦墨的大胆使用及显示出的果断、光彩照人之外,淡墨的长、短线和暗处的晕染也非常到位,更加发挥出中国水墨画的特殊效果。正如清人唐岱《绘事发微》所说:“墨有六彩。而使黑白不分明,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淡不分,是无凹凸远近也。”[5]张老师的画每幅都能体现出干湿浓淡,阴阳相背。我们知道只有这些元素的对比才能使画的意韵深厚,苍翠雄健。在这里,需要重点指出的是他最善于留白,每幅留白的面积都能达到三分之一以上,有的甚至达到整幅的一半,这也正是他成为大家的精明之处。他深知计白当黑的辩证真理:“黑须白来托,白须黑来衬”,领略到“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真正含义而于画上“忙里偷闲”,竟至气韵生动,神采飞扬。
  我们赞赏张老师在笔墨与技法上的大胆突破,更应看到他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理解、继承与创新,还有他那仁慈、和善,对大自然“家园”的眷爱之切。美好的家园是他走向大家道路上的精神依托,是他丰富人生阅历中的一片净土。在这里,我们热切期待着张老师向世人捧现出更多更美的山水精品。
  注释:
  [1][3][4][5]转见于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第32页,第873页,第853页。
  [2] 吴弗芝编著《中国画理概论画徽随感录》,昂还书画出版社 2010年版,第77页;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