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通过接收敌伪资产、收复大片沦陷国土而增加的财政税源以及获得美国大量援助,战后的南京国民政府遂拥有国家经济建设所需的充足的资金基础。但是短短四年之后,国民政府的经济就崩溃了。1949年国民政府经济的崩溃,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1949年国民政府经济崩溃的原因。本文特就中国和美、日学者对1949年国民政府经济崩溃原因的讨论,做一个宏观的综述。
一、中国学者对1949年国民政府经济崩溃原因的认识
我国学者对1949年国民政府经济崩溃原因的探讨从新中国成立后就开始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热潮。目前,我国学者对1949年国民政府经济崩溃原因的探讨,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1.王普涵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国民政府经济混乱的原因,认为,与其说经济秩序濒临崩溃,是因为物资缺乏(物质供应虽受到内战的影响,但是由此就出现物资缺乏的现象,实不应该),不如说是当局对物资分配不适当。“如果对于物资管制及物资分配有妥善的办法,物价决不会这样疯狂上涨。”[1]
2.韩森认为,通货恶性膨胀,物价猛烈上升以及币制改革彻底的失败,加速了1949年国民政府经济的崩溃。[2]在1948年8月18日国民政府宣布“货币改革”的时候,物价已经比抗战以前上涨了700万倍,比1947年底上涨了50倍。但适得其反的是,金圆券发行后,通货膨胀不但没有停止,反而加速地进行。紧接着在1949年7月4日正式发行的银元券,作为国民政府在金融上的最后一搏,不仅没有达到国民党的预期目的,反而成为国民党通货膨胀历史的终结者,扮演了见证国民党无奈地逃离大陆的角色。无论是法币、金圆券还是银元券,都是纸币,不是金银本身。历来的统治者,往往依靠滥发纸币的办法来弥补政府的财政赤字,结果造成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两者互为因果,而遭殃的首先是老百姓。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滥发纸币所造成的恶性通货膨胀正是如此。此种观点,也得到南开大学李金铮教授和复旦大学博士生徐锋华的赞成。
3.杨静认为,惊人的财政赤字和巨额的外债,是导致国民政府1949年经济崩溃的主要原因。由于国民党内战政策的实施,军费激增,开支浩繁。与之相应的是,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支撑反共内战,国民政府大量举借外债。[3]其公债本金基数大,利息相应地高。大量发行公债,造成治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