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从儿童的实际生活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因此,我们教者在实践教材文本的过程中,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智慧、灵活地整合教材文本,将文本资源同化为自己的教育智慧,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赋予静态的文本资源以鲜活的生命张力,以此适应学生道德生活的发展需求,让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学生、教师、文本资源、教学手段等课堂诸因素实现和谐共生。
一、合理删减与增补教科书文本,寻找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
教科书文本虽然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活事件,但它毕竟是一种固化的文本,有些内容较难,有些内容则又太简单;有些板块内容过于单一,不够丰富;还有些内容带有个人偏见,容易误导孩子……教学中,教师要善用手中的增减笔,合理删减或增补教材内容,努力寻找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有效结合点。
如《快乐的国庆节》一课中,要求“画一画心中的祖国”并提出要体现“祖国的变化真大呀”。显然,这样的要求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难度太大了,所以课堂上我干脆删去后一个要求,直接让学生画一画心目中的祖国。降低要求后,孩子们很快找到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创作激情也非常高涨:有的画祖国有高楼大厦,有的画机器人为人类服务,有的画祖国到处开满鲜花,种满绿树,就像一个美丽的大公园……
再如《过去的故事》一课中,故事的主人公有张六子、潘冬、子海娃、小兵张嘎等,出现的都是男小英雄,明显带有一定的性别偏见,结合学生查找的故事,我们及时增补了刘胡兰、张锦辉等女小英雄的故事,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到,在战争年代,不论男女老幼都为解放全中国作出了贡献。
二、巧妙调整或重构教科书文本,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教材文本中的图例往往以板块的形式出现,每个板块就是一个活动主题,板块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若干板块又会形成一条线,这就成为一个既定的活动设计方案,但这样的编排并不一定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为此,教学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或者突出某些教育实效,教师应该对教材中的某些板块进行调整或重构,以期实现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教学的有效性。
如执教《我不任性》时,为了课始就给孩子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使孩子意识到任性的危害之大,我特意把第三板块故事屋里的故事“狗熊溜冰”调整到第一板块前。在让学生意识到任性甚至会危害到生命的基础上,接着讲原第一板块“爱耍脾气的贝贝”这一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小事上的任性也会给别人带来不愉快和烦恼,最后把“生活小舞台”、“哈哈镜”和“故事联想”三个板块的内容整合重构,以“生活中你有过或见过贝贝这样的行为吗?大人们是怎么处理的?”两个问题串起来,达到链接生活,审视自己,提高道德意识的目的,同时也为贝贝爸爸提供了参考建议。
三、适时更换或截取教科书文本,创设更贴近儿童生活的场景
教学中,常常会遇到教科书文本内容已滞后,失去了现实指导意义;或者教科书中的问题提得较大、较空,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无从下手。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选取与学生现实生活最贴近、最亲近的教学资源,更换教科书中空、远、旧的内容;或者截取部分教科书内容,再添补部分新内容,使教科书中空洞的变实在,遥远的变亲近,陈旧的再刷新,创设更贴近儿童生活的场景,使学生与现实进行更有效地沟通和交流。
如《我掉了一颗牙》的内容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明显比孩子生长发育期滞后了,因为不少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就有了换牙体验,绝大多数孩子在一年级上学期已经有换牙的经历,许多护牙、换牙知识已懂得,到一年级下学期再来谈“掉了一颗牙”,除了内容陈旧,编排滞后外,康康熊还认为掉牙一定是糖吃多了造成的,它的观点显得幼稚可笑。
教学中,我对第16页教材是这样处理的:留取“猜谜语”和“恒牙小常识”,把“创创鼠”的话“哈哈!你换乳牙了”更换为“哎呀,你有龋齿啦!”再把左下方几个小朋友照镜子,数自己掉了几颗牙的画面更换为爱爱鸽的小提示“小朋友们,你知道龋齿是怎么形成的吗?该如何预防龋齿呢?”变更后的教科书资源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每年体检,都能查到不少孩子患有龋齿),还能指导孩子健康、安全地生活。
四、适度拓展与延伸教科书文本,点燃儿童继续探求真知的火种
教科书是教学载体,是促进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资源。但它毕竟是大浪淘沙,精挑细选的精华,只能反映儿童存在的共性的东西,提出对儿童来说最基本的要求。要想进一步升华主题,提高学生的认识,对现有的教科书文本进行适度的拓展和课外延伸是必要的。这也是对教科书内容的有益补充,是点燃儿童继续探求真知的火种。
如执教《别把花草弄疼了》这一课时,我发现仅仅知道花草树木的作用,学习有关的儿歌、分角色扮演花草,介绍它们的有关材料等是远远不够的,这些正面的活动只能让孩子体会花草的美丽、可爱,体会不到它们被人为伤害时候的痛苦。为此,我在学生明白花草树木的作用后,拓展增加了“看花护花大看台”——以“花草求救”的组图冲击孩子的听觉和视觉,在链接某些生活中破坏花草的行为中,促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接着播放“歌曲:小草说……”以小草的口吻恳求人们,不要伤害它们。最后以问题“除了不伤害花草,我们还能为花草做些什么呢?在种养花木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揭示课后研究的主题和下节课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些拓展和延伸,有益地补充了教材,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花草奥秘的热情。
五、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使教科书文本的使用更有效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得靠老师的善于运用。”这里的善于运用指的就是教科书文本资源的有效整合,当然并不单指课堂上使用的某一种方法,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选用——可能对教科书资源进行删减,可能增补,也可能重构,还可以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如执教《我与小动物》一课时,我就综合运用了多种处理教科书文本的方法:首先把“课前快乐寻访”与“制作明星卡”两个板块进行了重构,两个板块相重复的地方重叠,节省了课堂时间;再把“明星卡”中偏难的内容“归纳动物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的地方”更换为“它有什么本领和你在哪里见过它”;还适时增添了个性化内容“你知道有关它的儿歌、诗句或谜语吗?”;最后还在动物小百科后,拓展了“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留了课外延伸活动的内容:“演一演品德书上第40页《动物SOS》,访一访身边有哪些伤害小动物的行为,想一想我们能为动物朋友做些什么。”
这样处理文本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这节课的活动形成对动物的认识、情感经历“动物真可爱—动物真可敬—动物真了不起”的动态过程,并为下节课体会“动物真可怜—伤害动物的行为真可恶—我们能为动物做点什么”作铺垫。
总之,立足文本,进而智慧地整合文本,是实现学生、教师、教材等课堂教学因素和谐共生的重要策略。为此,我们应努力“把全世界都拿来当孩子的教科书,而不是把教科书当成孩子的世界!”让我们行动起来,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积极追寻教学与生活的真谛,使课堂生活成为一种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