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巴尔扎克也说过:“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有人形象地把问题称为数学的心脏,数学生命之源泉。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问题才会有创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是学生保持不断探索的动力。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为基础,将静态的知识建立在动态的问题之上,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解决,实现自主构建。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下面谈谈我的四点体会。
一、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使学生问得自由自在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数学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披露灵性,发展个性。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1)猜一猜,老师会提什么样的问题?(2)谁是老师的知音,知道老师提的问题是什么?(3)比一比,谁的问题又多又好?这样一来,学生便会带着帮助老师教学的心理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较好地实现教师的设计意图,也使学生的提问积极性得到了加强。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是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良好环境的重要一环。对学生要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这实质上也是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一个积极而合理的评价,建立这样一个积极合理的基本准则,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还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发展。
二、精心设置问题情景,使学生有问可问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景,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想问。
1.创设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