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自己要用准确、科学的数学语言进行教学,还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转变观念,给予学生“说”的机会
国际数学教育界已把数学语言列为21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针对这一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把课堂教师说得多的“单向活动”真正转变为“双边活动”。把握时机,让学生多说。
1.复述题意,引导说明学习内容
在教学中,一道题目出示出来,很多教师采用的往往是先请学生读一下题目,然后就进入解题环节,有些反应慢的学生甚至还没弄明白题目是什么意思。这样做使学生的思维只停留在对题目的感性认识上,没有引发对题目更深层次的思考,学生未能突破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不能将学生的思路理清。而复述训练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语言,促进学生语言的规范,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例如,教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例2时,订阅下面的杂志,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有多少种不同的订法?(《科学世界》《七彩文学》《数学乐园》)看完题目后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有一位同学说,订阅三种杂志,最少订阅一本,也可以订2本,也可以3本都订,另外同一种杂志只能订一本。问: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订法?这样做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明确了题目的意思和要求,便于解题。
2.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说清解题思路
随着课程的改革,教学模式也随之改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已经在我们的课堂上尝试。苏教版教材,同时也提供给学生很多合作交流的机会,合作交流也给了每个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观点的机会。他们在交流时互相提醒,互相纠正错误,长此以往,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另外通过交流,集思广益,在向全班汇报时,他们会更加自信,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让学生拿出一个四条边都可以活动的长方形,用手拉成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讨论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变”与“不变”的关系。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很快得到结论:形状变了,面积变了,因为高变了。但不论形状如何变化,周长始终不变。当某个学生在向全班同学汇报时,学生往往会全神贯注地倾听他的表达是否有误,自己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3.课堂总结,引导学生说出学习心得
通过总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虽然小学生的概括能力有限,但如果你能多给他们说的机会,并加以适当引导,他们会越说越好。
例如,学习《找规律》后总结时,我说:“这节课我们一起发现了数学中一些有趣的现象,你有些什么感想与收获呢?”学生你一句我一句,零零碎碎说完后,我又问,谁能把刚才同学们说的归纳一下,完整地说一遍?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意识。
二、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我发现低年级学生回答问题时举手踊跃,年级越高,举手发言的情况就越少。这倒也不足为奇,随着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