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2011-12-29 00:00:00
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1期


  现在上课特别是上一些示范课,我们能轻而易举地从杂志上收集到许多教案。如何处理这些教案,是我们年轻教师经常要面对的一个难题。有些教师东拼西凑,取其精华,合成一节课。在上课的时候,就会发现各部分之间不合拍,试教下来改动很大。有些教师索性以其中最适合自己的一篇为模板,稍作改动,就成了自己的一节课。试教下来,如有改动,便不知修改的环节如何融入整篇教案中,或者拿不出合理的反对修改的意见。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他们并没有读懂作者的设计思路。如何处理呢,笔者认为,作为一个数学教师,上一节课,就像解一道数学难题。收集到的各篇教案就是不同的解法,代表着不同的上课思路。因此,弄清设计者的教学思路和设计目的,我们就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而结合教材、学情和自己的想法设计出适合自己的教案。我们都知道:合适的就是最好的。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的引入环节的设计为例,具体来谈一谈我的以上想法。
  【备教材】
  小数知识的学习,在原浙教版教材里安排在第八册,直接教学《小数的意义》。在人教版教材里被分成了两部分,新增的《认识小数》,安排在第六册,《小数的意义》同样安排在第八册。因此,在教学《认识小数》时,就面临怎么教,教多少的问题。教深了,把“以后吃的饭都给吃了”;教浅了,课后练习,配套作业,学生无法完成。基于以上考虑,有必要先研究教材是如何引入的。
  《认识小数》是以学生熟悉的商品标价引入的(见下图),教材透露的意图很明显,即从学生身边常见的,熟悉的小数引入。
  《小数的意义》是以测量长度不能用整数表示引入的(见下图)。教材的意图是学生经过了小数的初步认识之后,有必要弄清小数是如何产生的。
  通过对教材的对比解读,引发思考:小数的初步认识,要从学生常见的小数引入。哪些是学生常见的小数呢?他们对这些小数都知道了多少?
  【备学生】
  学生对小数已经知道了多少,摸清学生的认知起点有助于教案的设计。于是,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调查了本班最好的一组(共12人),调查结果见下表。
  通过对调查表的分析,我们知道这一组只有一位学生知道小数,另外两位把小数理解成了比较小的数。对于读法,只有一位学生读对,另有2人读得不够规范,其他9人都读成了小数的含义。由此我们知道学生:生活中看到过小数,但不知道这就是小数;知道以小数作标价是多少钱,但多数不会读。
  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考试分数中的小数,比如99.5分,61.5分等,早就能正确读写。
  引发的思考:可否在引入时,同时呈现学生的分数和商品的标价,让学生在读小数的过程中自主建构正确的读法呢?
  【各类教学设计分析与思考】
  叶柱(见《小学教学参考》2008.3):
  1.引入:数学课,难免要和“数”打交道。所以我们先来读几个数,好吗?
  (1)课件依次出示:1、10、、。(学生逐个齐读,师生共同揭示:整数、分数)
  (2)课件随后出示:5.98。(学生依然齐读,但由于读法不一,较为混乱)
  ①激活经验:有谁知道,这样的数叫做什么数?(根据回答,教师板书:小数)谁已经会读这个小数了?能不能再给大家示范一下?
  ②要点讲解:A.小数的各部分名称;B.小数的正确读法。
  分析与思考:从已学的整数、分数再到未学的小数,学生在读数的过程中,将小数纳入数的知识结构中。但是,这些数是抽象的数,不是学生熟悉的、能理解的、表示具体含义的数。
  费岭峰(见《小学教学参考》2008.4)
  教师以“猜身高”为谈话主题,呈现数据1.73米,并让学生尝试读这个数。问:这样的数你认识吗?顺势揭示课题:小数的认识。教师组织学生读小数,教学小数的读法。
  分析与思考:“猜身高”引入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学生平时接触的不多。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习惯将身高说成几米几或几米几几。
  许和英(见《小学数学教育》2006.4)
  1.呈示信息。师:同学们,谁能向大家介绍昨天你到商场调查到的商品价格。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如下表格:
  2.分一分。引出小数。
  3.读小数。教师放手让学生尝试、互评并适时点拨,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小数的读法。
  分析与思考:让学生调查商品的价格,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学生来说,至少存在两个问题:身边的小卖部很少正规标价,去大型超市有点不方便。再者,同一商品的品种很多,如不同品牌的橡皮擦有不同的价位。教师让学生在互动探究中形成小数的读法,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李国辉(见《小学数学教育》2009.7-8)
  通过老师对新疆的介绍,引出166、13、897.62、3000等四个数,在比较数的不同中引出小数。同学们,你们会读这些小数吗?(师生共同总结小数的读法)
  分析与思考:在介绍新疆的过程中呈现一些数,有整数,有小数,从而引出小数。尽管呈现的并不是学生常见的、熟悉的小数,但这种介绍的形式值得借鉴。
  【初步想法】
  (1)引入的小数必须是学生常见的、熟悉的小数,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属于数的范畴,但与整数有所不同,与分数有密切联系。
  (3)利用学生会读的小数,搭建脚手架,自主探究,形成小数的读法。
  【形成设计】
  这节课准备送教下乡,送教学校和本校的学生都属于城乡结合部的学生,认知起点相近。综合考虑后形成如下的设计:
  课前谈话:小朋友们,你们认识我吗?(不认识)老师也不认识你们,谁来自我介绍一下。(学生自我介绍)刚才小朋友介绍得都很棒!老师也把信息介绍给你们:
  (1)选择你会读的一条信息帮老师介绍一下。
  设计意图:受李国辉老师教案的启发,结合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教师信息介绍”,安排在学生自我介绍之后,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中个别数据的用意:1米71厘米,等学生知道了十分之几表示一位小数,百分之几表示两位小数之后,用于改写成小数;99.5分、69.5分是学生早就熟知的、会读的小数,安排在这里,用于学生自觉纠正把2.80元读成二元八角的错误读法,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小数的读法。
  (2)老师发现小朋友们在读某些数的时候很顺利,在读某些数的时候有点困难。(多媒体出示:如下图)这些数是我们学过的整数,这些数叫小数。
  设计意图:受多位老师的影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出整数和小数,让学生感受小数和整数有所不同,但都属于数的范畴。
  (3)这些小数中,哪些是我们会读的?你认为其他两个小数应该怎么读?
  设计意图:从学生会读的成绩中的小数,感悟到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前面部分跟整数部分的读法一样,再到尝试、纠正,引出小数的正确读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建构小数的读法。
  本课上后,与会教师反响很好,这得益于教师信任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上得洒脱,更得益于教师钻研教材,把握学情,取长补短,因地制宜,整合各方面的因素而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