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上,“适宜的教学内容”永远是课堂成功的基础和垫脚石。作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略读课文该“教什么”呢?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略读课文教学既不能像精读课文一样面面俱到、逐字逐句地分析雕琢,也不能轻描淡写一读而过,而是应该依据导读和课文特色,抓住重点内容把精彩部分展示出来。
一、根据单元导读定重点
教材是以专题的形式组织单元的,每个教学单元前都有一段导读文字,既提出了单元主题,又提示了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师根据这段文字,不但可以拓展略读课文的教学内涵,而且能深化训练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1.挖掘文本内涵
单元主题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有的描绘神奇的自然世界,有的关注多彩的风土人情,有的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聚焦这些语言精美的文字,充分挖掘主题的内涵,拓展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如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导读中关于“主题”的描述为:“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荣的祖国的锦绣河山、优秀的中华文化,也有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本组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就让我们同作者一道,到世界上的一些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这短短的几句话既饱含着对祖国悠久文化的赞美之情,又能激发学生探究异域文化的兴趣。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以此作为开场白,并配以悠扬的音乐,通过一组展示祖国灿烂文化的图片,吸引学生入情入境,充分感受文化的魅力,然后相机引入异域风情的教学主题。美丽的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使学生一下子沉浸于文化的长河之中,经历一次审美之旅。
2.落实训练重点
单元导读中提出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往往就是单元的训练重点。根据教材的安排,学生通过单元内精读课文的学习,领会知识,学习本领,接着在略读课文中加以实践巩固,掌握技能。
如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的学习要求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还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这段话中的“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是单元训练的重点。在《伯牙绝弦》和《月光曲》这两篇精读课文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这种方法。因此,在《蒙娜丽莎之约》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更加放手,让学生运用在精读中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先独立阅读、思考、初步体会课文的内容,然后抓住“课文描写《蒙娜丽莎》的哪些句子深深打动了你?作者这样写好在哪里?”两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
因略读课文相对精读课文有故事性强、文字浅显和可读性强的特点,所以重点训练项目在略读课文中练习,学生兴趣会更浓,积极性会更高,也更容易熟悉和内化知识。
二、凭借阅读提示抓重点
在略读课文之前有一段文字,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过渡到略读,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两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功能。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段“提示语”。
1.巧用“连接语”
略读课文前的提示语并不是孤立的,它往往通过几句话连接着前面的精读课文,有的是关于内容,有的关于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巧妙利用,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整合在一起,实现方法的迁移。
如四年级《花的勇气》一文的“连接语”是“茁壮生长在砖缝中的小瓜苗,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当我们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两句话承上启下,牢牢抓住读者的情感。教学时我们可以顺着作者的“情感”线索,从《生命 生命》中作家体悟生命时的“震惊”“震撼”,引导学生探究面对维也纳小花时作者又是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然后抓住“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的情感脉络,在体会情感的过程中完成对文本主要内容的梳理,思想情感的体悟。
2.抓住“关键问题”
提示语中的问题一般就是关系课文主要内容、文本主旨的重要问题,教师可以凭借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如《猴王出世》一文的问题是“认真阅读课文,看看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这两个问题直指课文的主要内容,根据这两个问题,可以梳理文本的脉络,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具体地了解,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教学中,师生共同围绕两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整个过程通过让学生自主思考、交流、朗读,感悟故事内容,在头脑中初步树立猴王的形象,为下面的主题领悟,语言训练打下基础。
充分利用阅读提示中的“关键问题”,不仅是要努力挖掘阅读提示的引领资源,更重要的是要在提示语的解读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提示语中包含的问题进行自主阅读的意识,指导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
3.链接“课外阅读”
有一类略读课文的提示语中,不但提示了学习的要求和方法,还暗示了文本的出处。对于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运用它来链接课外阅读,拓展文本。这也体现了《小学语文学科建议》第二条中要指导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的原著原文和名家名篇这一指导思想。
提示语中关于课外阅读的链接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教师应该具备一双慧眼,洞察秋毫。如读《蟋蟀的住宅》链接《昆虫记》;读《景阳冈》推荐《水浒传》;读《“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赏析《红楼梦》……学生大量阅读有助于阅读能力、阅读水平的快速提升,能帮助学生构筑厚实的语文基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提升文化品味。
三、依托表达特色取重点
教材选用的略读课文,篇篇文质兼美,富有特色。有的思想内容深邃,有的情节结构紧张曲折,有的语言表达幽默风趣,有的人物形象生动突出……对于这些特色,我们没有必要一一加以分析,而是要抓住其中最突出的一点,针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凸显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
1.紧扣典型语段
优秀的作品往往会有打动人心的“亮点”。高明的教者就要善于利用“亮点”生发开去,让学生去体会真谛。这个“点”指一篇文章中最敏感、关键部位,可以是一个词或一个句子、一个过渡段等。在教学中,我们唯有聚焦重点,才能在有效的教学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收获。
如《金钱的魔力》一文,出自美国著名的幽默大师马克·吐温之手。文本的语言特色是融幽默与讽刺一体,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风趣的语言特色。文中描写托德的语言辛辣幽默,入木三分。教师可以牢牢扣住这段话,先引导学生在品读想象托德接到百万英镑前后不同的心情,补白人物语言。然后说说作家这样写的妙处,感受金钱的魔力有多大,认识托德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丑恶嘴脸。最后,学习作家刻画人物、性格的表达方法,为学习写作提供一面镜子。
对于略读课文的典型语段,我们可以采用“重点赏读”的方法,可以选文本的一个或几个角度,也可以选一个或几个点;可以赏读文本内容,也可以赏读文本的表达方法。
2.凸显体裁特点
略读课文的选材相当广泛,叙事、抒情、游记、散文到科普小品、说明文、古诗无所不包,涵盖了大部分文章体裁。不同体裁的文章表达特点各有不同。
《松鼠》是法国作家、博物学家布封写的一篇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文,说明文的一种,它与其他说明文不同之处,是采用了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来说明事物。《松鼠》这篇课文作者就抓住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采用拟人手法把松鼠写得活灵活现。所以这是一篇学生喜欢读的介绍小动物的文章,更是学生学习说明文写作的一个“摹本”。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单元的教学要求,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学会抓住事物的特征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3.把握谋篇布局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