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从质疑开始

2011-12-29 00:00:00聂荣才
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1期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独立思考、质疑问难是自主学习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学会思考和质疑,才会有创新。如何让学生学会质疑,不断发现问题,自主发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改善关系,营造质疑氛围
  心理学告诉我们:和谐、愉悦的氛围易消除紧张感、焦虑感。身心放松,才思才会敏捷,学生才能流露出心中的疑惑。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和勇气。
  首先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有句古话说:“亲其师才能传其道。”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教师与学生应是人格上的平等关系,情感上的朋友关系。
  其次要热爱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不管他们问得正确与否,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是很重要的。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一般的亲朋之爱,主要表现在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上。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得好:“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仅仅理解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而应同合理的要求相结合。”教师对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能采取放任的态度。在纠正学生缺点时又必须充分考虑到不能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抑制他们的个性成长。
  二、给予时空,提供质疑机会
  把质疑问难视为课堂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给予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保证。传统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其主要原因是:教学时间上,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教学内容上,课文分析多,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训练少;教学方法上,教师讲得多,学生自主性、独立性少。因而学生的思想禁锢了,创造性也没了。现在,我们都意识到:质疑问难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一落实到实践就放不开手脚:怕学生质疑打乱讲课秩序;怕学生追根究底,教师答不上来;怕偏题远、费时多完不成教学任务。因而质疑问难成了形式,走走过场。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改变教学模式,抛弃烦琐的分析,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质疑的时机是蕴含在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中的。
  1.课前预习、思而生疑
  以往的预习,大多是读读课文、查查字典、想想课后问题,而大量的参考书则为学生提供了便利,惰性也因此而生。我们不妨要求学生把预习时不理解的问题写在预习作业里,便于老师及时检查,肯定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可随时调整课堂教学,促使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提高听课效率,激发他们提问的积极性。
  2.课内质疑、循疑而进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不断提高。例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第三节,这一段着力刻画了司马迁在遭受酷刑后忍辱负重写《史记》的心路历程,如果只有教师的讲解是很难让学生触摸人物的深刻灵魂的。于是教者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本,与文本对话,鼓励他们探究司马迁的心理活动过程,学生提出许多有价值并且能引导学习过程的问题:为什么在遭受奇耻大辱之后他却不能以死摆脱耻辱?为什么如果这时他选择死亡是没有意义的?为什么他不能轻易放弃写《史记》的重任?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再读文本,前后联系,与主人公展开心灵对话,层层深入,走进人物精神世界,使学生的情感经受一次次洗礼,一次次升华,使阅读从文字走向思想,从浅表走向深刻。
  3.课后质疑、拓展延伸
  在课堂教学结束时,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再质疑,启发他们对思想内容、布局谋篇及相关故事质疑,提出不同看法;鼓励他们查找资料,扩大课外新闻阅读面,课内联通,做到真正有机会质疑、解疑。
  三、积极引导,掌握质疑方法
  读书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书有所思,方能有所得,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总是善于发现问题,学生能否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
  1.明确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形成的阶段性
  (1)示范、鼓励阶段
  教师要教会学生质疑,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刚开始,学生可能不知从何入手,提不出问题。这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请学生回答,学生答不出,证明他们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没有找到问题,继而告诉学生应该怎样提出问题。这样,教师的提问就成为示范。当然,学生此时所提的问题可能多停留在字、词、句和文章的表面上,可能是杂乱的,但不论问题是大是小,是对是错,教师都要给予表扬、修改和指导,保护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敢提、敢问。
  (2)引导、提高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已会质疑问难。教师要在此基础上提高质疑的质量。此时教师边教给方法,逐步将学生思维的着力点引向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这一阶段应向“少而精”过渡。重在看提问的质量,是否触及文章的重难点,是否有探究的价值,是否有创新的意识。
  2.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传统的教学,只有教师提问、学生解答这一单调形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没有个性,没有创新。现在,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让学生学会质疑。
  (1)学会对同学质疑
  每个学生都希望胜过其他同学,得到老师的肯定。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这一心理,充分引导学生相互质疑、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听懂发言,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展开讨论。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激活了思维,在这和谐的思维竞争中,往往会有非逻辑的直接思维的顿悟、灵感的闪现,创新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加强。
  (2)学会对教师质疑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可也未必都对。如果能够激励学生敢于向教师提出疑问,此时教师就应该放下权威的架子,勇于接受学生的挑战,还应对这样的学生大加赞赏。因为,这样不仅能很好地融洽师生关系,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强创新意识。
  (3)学会对教材质疑
  这是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发展创新思维最重要的形式,教师应抓住教材这一教学凭借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①对课题质疑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是精华所在,很有质疑价值。如学习了苏教版第十一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之后,与人教版的课文《“你们想错了”》的课题作比较,就有学生对同是人物语言作课题,为何后者加引号而前者却不加产生疑问,从而明白:一是引用方法的不同;二是在文中表达的情感强烈程度的不同。
  ②对课文重复处质疑
  课文重复的语句,看似重复,实则是作者内心情感的逐渐升华。如学习《安塞腰鼓》一文时,引导学生对文中四次提到“好一个安塞腰鼓”质疑,为什么作者重复写四次,从而领悟作者情感的变化,掌握反复的写作方法,学会抓住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理清课文的脉络,了解作者的思路,使学生的学路与作者的文路吻合。
  ③对课文的矛盾处质疑
  课文中有些语言看似前后矛盾,实际却是作者匠心所在,要引导学生质疑。如《嫦娥奔月》这一神话故事反映的是嫦娥的美丽善良与机智勇敢,作者为什么要把另一个反面人物逄蒙的贪婪奸诈写得具体生动呢?引导学生质疑后讨论,领会作者是使用反衬手法来凸显人物形象。
  ④对课文的异常处发问
  如《鸟的天堂》一文结尾写道:“这美丽的南国树。”这不是一句完整的句子,是作者不小心犯的错误吗?让学生质疑、讨论,从而领悟作者对大榕树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是作者故意为之。
  ⑤对课文的联系处质疑
  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作者在课文的第一节把谈迁第一次写《国榷》的艰辛用一连串的数字写具体了,而后文又把谈迁第二次编写《国榷》的不易也用一连串的数字来表示,这之间有什么相互联系?让学生联系全文来质疑讨论,从而领悟到这正是作者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第一组数据的使用既表现了编写的不易,又说明了谈迁遭受盗窃的致命打击之后心不甘的原因,同时又与第二组数据形成对比,再次强烈表现谈迁为了《国榷》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持之以恒的品质跃然纸上。
  当然,对教材质疑的方法还有很多,关键在于教者对教材的深入钻研、敏感地挖掘、巧妙地设置。
  3.合理处理学生质疑
  为了既能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发展创新思维的能力,又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及时合理地对学生的质疑作出处理。
  因读书不认真而提出的疑问应引导学生仔细反复读文释疑;对可以独立解决的疑问应引导独立思考;对游离教学任务以外的疑问,可作冷处理,告知课后解决;对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应及时给予表扬,并展开讨论研究,不以一个学生回答出一个正确的结论为满足,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展开合理想象,有意识地增强创新意识;对一时解决不了的疑问,允许课后查寻探究。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中国面向世界对人才的要求,是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完成的任务。我们只有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语文教育环境,以学生为主体,还课堂于学生,培养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的能力,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