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9 00:00:00江剑鸿
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1期


  “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它不再是教师依据“事先预设”好的“模板”在课堂上进行“复制”,而是创造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在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涌现出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答案,始终使课堂充满着疑点,闪现出亮点。
  一、问题设计要开放——目标动态达成
  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基础、感性经验和社会阅历等。因此,课堂学习的目标不能由教师统一“预设”好后交给每一个学生,而应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来确定。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有效性的问题,创造情境,创造条件,为学生自主学习目标定向,让学习目标在动态中不断生成与达成。如教学《白杨》:
  1.听写词语:大戈壁 界限 浑黄一体 思路 沉思 表白 高大挺拔 出神
  2.让学生找出听写词语中表示爸爸在“想”的词语,思考:这是一般的想吗?(沉思、出神、思路)
  3.全文写了爸爸哪几次“沉思”?(“出神”“思路”写的是爸爸的第一次“沉思”;“想了一会儿”写的是爸爸的第二次“沉思”;“沉思”写的是爸爸的第三次“沉思”)
  4.爸爸的三次“沉思”,各是由什么情境引起的,想的各是什么?请你选择你体会最深的一次“沉思”,与同学交流学习并体会。(一“思”眼前白杨——挺拔;二“思”胸中白杨——心意;三“思”未来白杨——孩子)
  5.展开研读:自学自研—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评议深化
  这样从检查听写入手到抓准深读切入口——沉思,从“沉思”引导学生由“点”引“线”,以“线”串“珠”,串起了全文。实现了从课文中提炼问题,学生互动探究的空间,目标就这样在动态中不断生成,在动态中不断达成。
  二、学习探究要放开——内容的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在这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过程中,师生是以平等生命体的身份出现,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感受与意见,实现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引发群体的思想碰撞,达成共识,共同推进课堂教学的进行。教师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探究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习内容在动态中不断生成。如教学《检阅》:
  师:你们读了课文,想一想儿童队员沉默什么。
  生:博莱克怎么办?劝博莱克不要参加这样又不好,放在队尾也不行,藏在队伍中间也不好。可谁也不敢开口说,怕伤害他的自尊,才沉默。
  师:假如你是博莱克班上的一名学生,你准备怎么做?
  生:我认为博莱克是儿童队员,他有权力参加,不能漠视他的存在。
  生:我们要尊重残疾儿童,关心残疾儿童,要让博莱克参加。
  师:同学们说得多好啊!要让博莱克参加 ,使他对生活充满自信,让他体会到同学们对他的关怀。如果你是观看检阅的观众,你又想说什么?
  生:这群孩子在国庆检阅中,没有忘记老师的教导,没有忘记关心残疾人,没有忘记团队精神。
  师:这次国庆检阅,不仅检阅了孩子们整齐的队伍,还检阅了孩子的美好心灵。在这里,你想对精神抖擞地走在检阅队伍中的博莱克说些什么呢?
  (学生练笔,互相交流)学生不断地与文本对话。
  创造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读读议议,角色体验,读完实践,从而对文本产生亲近感,感悟美好心灵。
  三、知识形成要自主——知识的动态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语文本身也是主体建构的产物,它应该是活的、动态的、开放的、表现多维难度的。知识学习是一个建构过程,必须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应该营造突出学生具有个性特征的自我求知、自我探索、自我发展的氛围,使学生的知识在动态中建构,在动态中达到内化。如教学《开国大典》,在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叙述顺序以后,我让学生再次品读课文,设想自己是当时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抓拍哪些难忘的镜头,并给照片起个名,配上一段文字解说?
  生:我拍的是四面八方的游行队伍涌向长安街的镜头,起名叫《激情》,这表示人民当家做主,以及人们内心难以抑制的激动的心情。
  生:我拍的是“升国旗”的镜头,起名为《五星红旗飘扬》,这说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生:我拍的是“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镜头,起名为《庄严的宣告》,向全世界人民宣告中国人民翻身做主人了。
  生:我拍的是夜晚游行的队伍,起名为《火龙》,说明游行队伍人数多,把整个北京城都照亮了。
  每个学生自选镜头,自定题目,自说理由,自配文字,课堂上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说得生动有趣,写得有滋有味,整个课堂灵动飞扬,个性得到张扬,知识也在动态建构中形成。
  四、独特体验要珍视——感悟的动态生成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会把学生引入“结论预设”和“方法暗示”的“思维陷阱”之中,按照教师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其实,这种做法淡化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使得许多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新灵感被一次次地“阉割”。因此,实施个性化阅读必须从“预设”走向“生成”,并且要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这需要我们用民主、平等、宽容来取代强制、武断与师道尊严,营造允许犯错、允许自由辩论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样的空间里,学生才能畅所欲言,个性才能飞扬。如教《草船借箭》:
  师:诸葛亮叫船上军士擂鼓呐喊,鲁肃吃惊,诸葛亮反而笑着说我们只管饮酒,诸葛亮内心在笑谁,为什么笑?
  生:诸葛亮笑鲁肃忠厚胆小,不分析敌方情况,不了解天气情况。
  生:诸葛亮笑曹操多疑,不敢派兵探虚实,给我借箭创造了条件。
  师:你们真是小诸葛亮,诸葛亮所想所做,你们都猜中了。
  语言的丰富是活性的。抓住“笑”,让学生从不同方位进行感悟、体验。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师生、生生、生本之间进行了富有活力和创意的对话。学生心灵的放飞,思维的拓展,生命的绽放,潜能的开发,都在动态的生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