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提出通过美术学习,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基本是通过一些教学环节和学生美术作业来实施的。而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问题也不一样。如在低年级,孩子们喜欢做美术作业,表现和创作缺乏个性。另外学生的观察能力不够,表现细节的能力不够,画面内容空洞等问题也是常见的。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教师该如何有效指导呢?
【案例一】
某校开完运动会后,某节美术课上,教师要求学生以学校运动会的内容画一幅画。有的学生的作业画面没有内容,空洞干巴;有的学生不知道该画什么……
教师进行启发道:“你们在运动会上什么时候是最激动、最紧张的?要说出自己的感受,不能和别人一样哦!”
生1:我们班××在100米赛道上跑了第一名,我们班同学嗓子都喊哑了。
生2:我一个人拿到3个第一名时最激动!
生3:拔河比赛时最紧张,我的手都磨出水泡了!
……
于是,教师顺势启发道:“你们班××跑了第一名,他胜利的动作是什么样的啊?你们一定也举起双臂,高声呼喊了吧!”“拔河比赛时你们拼命向后拽,脸一定都涨得通红吧!啊,失败的一方全咕咚咕咚倒成一片了!”……
伴随着这样的对话,学生笔下的“运动会比赛”的画面自然很少有概念性、程式化的因素,而是充满稚拙童心体验到的真实质朴的表现。
【案例二】
人美版新教材第三册第3课《漂亮的小钟表》,这一课非常贴近学生们的生活,本课通过欣赏古今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