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生成性课堂是数学教学追寻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动态生成的新型课堂呢?下面结合《圆的周长》的教学,谈一谈自己在实践层面的追寻。
案例
一、断尺设疑
笔者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让学生动手实践,想办法求出圆形纸片的周长。不一会儿,学生便想出了用小绳绕量和在直尺上滚动量两种方法。
突然,生1问:“老师,我的尺子断了,不够长怎么办?”
生2:换个尺子不就行了。
师:不换尺子也有办法,请你开动脑筋想一想,老师相信你能行!
生皆陷入了深思。
(师故意将矛盾呈现出来,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巧思对折
生1深思片刻后猛然省悟:“老师,我想出办法了,把圆片对折成两个半圆,量出半圆弧的长度再乘2就是圆的周长。”
师:这种折圆的方法很有创意,老师同你握握手,祝贺你!
(老师的赞叹和握手大大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生3:老师,我听了生1的发言,我想还可以把圆片对折两次、四次、八次,分别量出弧的长度,再乘以4、8、16不就更简便了吗?
师:你的这种多次折圆的方法更有新意,这不仅说明你善于倾听同学的发言,更说明你善于思考,老师也同你握握手。
班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学生热烈的掌声和教师的赞扬已将学生的思维激活)
师:下面大家用这种方法,看谁能很快折出圆周长,并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感受。
三、动态生成
师:谁来谈一谈自己折出圆周长的感受?
生4:折出圆周长很快捷。
生5:折出圆周长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生6:我发现用折的方法量出的圆周长比在直尺上滚量的方法得到的结果更准确,因为滚时圆片容易滑动。
生7:我想,如果圆纸片越大,多折几次,测量的误差会更小。
生8: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大数学家祖冲之当年也是折出圆周长吗?
生皆哑口无言。
师:你的问题提得好!课后让我们一起上网查阅资料,验证你的猜想好吗?老师向你鞠躬,感谢你的精彩提问。
(经查阅,了解到祖冲之是用“割圆”术求出圆周率的)
反思
1.动态生成的课堂呼唤教师创设宽松设疑的氛围
本次课程改革所追求的至高境界是实现课堂的动态生成。那么,如何才能构建动态生成的新型课堂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并努力使这个氛围中洋溢着疑问,以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课堂走向生成。综观以上案例,教师利用断尺不够长这一疑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将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教师的握手、赞叹、鞠躬致谢无不彰显出师生在课堂上的和谐融洽。笔者认为,这才是后来课堂实现动态生成的前提和基础。
2.动态生成的课堂需要学生经历实践探索的过程
笔者通过课堂实践发现:学生经历实践探索的过程后,必定会积淀丰富的经验,能有效地实现师生互动与生成,这样的课堂生成才具有生命力。综观这个案例,在学生皆欣赏折出圆周长的方法精妙之后,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量一量,交流探究感受。学生在对折与测量、探究与交流、争辩与认同的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感受,构建出动态生成的课堂也是必然的结果。
3.动态生成的课堂促使师生彰显对话交流的活力
笔者认为:在师生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学生经历了实践探索的过程之后,新构建的动态生成的课堂将促使师生通过对话交流彰显自己的生命活力,促进师生共同提高。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经历了折出圆周长的探究过程之后,随之产生了像“方法很好的感叹”“测量准确”“大圆折出的圆周长误差小”“祖冲之是否也是折出圆周长的”等诸多生成,彰显出了动态生成课堂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