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那么,如何在实施评价中关注数学文化生态建构呢?其实质就是数学教学及评价回归到学生的发展上,要淡化其评价的功利性,而立足实际真正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要转变我们的评价观念,变重结果轻过程为更加关注学习过程;还需要我们转变评价方法,从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到更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这样才能全面体现评价的功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数学文化生态建构的应然选择,因此,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应做到:
一、课堂教学评价重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多鼓励少批评
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是一种文化的熏陶,素质的培养。而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则是履行着数学的文化熏陶的责任和义务,是小学数学应追求的文化价值目标。因此,只有在教学中深谙此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才能自觉地约束自己不当的教学行为,即无论是学生的当堂回答、板演、小组合作交流,乃至作业,我们都应具有一双慧眼,用一颗爱心去挖掘藏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智慧火花,要毫不吝惜自己的鼓励言语来启迪学生,从而培养起学生爱学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反之,如果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不加分析地一味批评,只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让学生讨厌学数学,乃至数学教师。因为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因此,我们千万不要忘记我们是在教书育人,数学的课堂同样也承载着育人的重任。
二、作业批改评价重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多课内少课外
数学课堂作业是检验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对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是有帮助的,这也是我国优良的教学传统。但是,如何在第一时间内反馈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学生能及时纠正呢?最好的办法是当堂批改并进行个别交流,尽量在课内完成教学、巩固、练习、批改的教学任务,只有这样的批改才最有效。就具体的操作层面而言,批改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认真分析错因,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指出导致错误的原因,并引导学生如何去正确理解讲授内容,把纠正的立足点放在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与习惯的培养上,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地满足于订正的正确性,而放弃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机会。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又如何谈得上更高层面的数学文化生态的建构呢?
三、考试的评价重在发现学生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多指导少说教
考试和当堂作业的目的一样,都是为及时了解学生一节课、一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具有诊断、调节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功效。应试背景下的考试往往看重的是班级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一些数字性指标,很少对学生的个案进行分析研究,影响了面向全体学生这一育人目标的实现,导致学困生不断增多,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要在每一次考试之后,能针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所取得的成绩进行适度地、实事求是地表扬,然后再指出导致错误的原因,并提出努力学习的方法、方向,力争让每一次考试都成为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对话的窗口,让教师试着走进学生的心里,去引领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唤醒学生数学学习的自觉性。因为数学除了具有科技的功效外,还具有文化的功能,关键是我们为师者要自觉树立起这种数学理念,面对学困生的试卷,我们不仅缺失的是耐心,而更多的是无的放矢的说教、缺乏理性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疏导,而这对数学教育文化生态的建构无疑是最为重要的。
基于上述三方面的思考,在数学文化生态建构的过程中,我们关键是要通过数学课程培养老师科学的思想方法和良好的数学意识,既发扬优良的数学传统,又具备合乎时代的数学精神,使我们既掌握数学专业知识,又形成高尚的人格和情操。充分彰显数学的文化魅力,让数学的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在和谐共生中达到育人的最佳效果,这也正是数学文化生态建构应有的要义和价值追求,更是我们数学课堂要努力达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