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三问”

2011-12-29 00:00:00相文仑
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2期


  “问”是一种思考,一种探索,一种回顾。因为“问”,才能激发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也才能发现自身之不足,从而找到快捷的前进之路。
  作为教育者,“问课”是一种最基本的专业成长方式。通过“问课”,我们可以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尤其是教学细节)之中抓住教学中的成功与教训的痕迹,感觉到预案设计的变化,更能捕捉到瞬间闪现的生成资源,从而探讨、发现教学上的一些规律。
  所以,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做到:吾日三省吾“课”。
  案例
  教学《100以内的口算减法》一课时的“三上”:
  一上
  “谁再来说一遍?”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100以内的口算减法。
  (教师揭题“两位数减两位数”后,呈现春游情境图)
  师:请小朋友回忆一下上次春游你花了多少钱?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边上板书86、42、36、49、28)
  师:根据黑板上的这些数据能不能提出一些减法问题,并列出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了一些算式,比如:86-42,49-28,86-49,42-36等,并且按退位和不退位的情况分类板书)
  师:我们选“86-49”来算一算答案是多少。
  生:47,37
  师:到底是47还是37?谁来说说理由?
  生:是37。因为86减40等于46,46减9等于37,所以86减49等于37。
  教师露出赞许的目光,要求大家一齐鼓掌表扬他,然后接着问:“听懂他的意思了吗?谁再来说一遍?”
  三名学生模仿着说了一遍,而后老师进行了归纳小结并进行了大量的巩固练习。
  整节课看来,学生学得被动,课堂氛围也不活跃。总体感觉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下的工夫明显不够。在教学中没有关注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没有教给学生灵活计算的方法,得引导用新的方式再行学习。
  二上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在春游情境下产生例题“76-19”后,教师揭题并展开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师:动脑筋想一想、算一算“76-19”的差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然后在小组内说给大家听。看谁的方法多。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了全班交流。
  师:谁能把你的方法说一下?
  生:我是先算76-10=66,再算66-9=57,所以76-19=57。
  生:我是先算76-20=56,再算56+1=57,所以76-19=57。
  生:我是这样算的:先76-9=67,再用67-10=57,所以76-19=57。
  生:我把76看成80,把19看成20,80-20=60,60-4=56,56+1=57,所以76-19=57。
  生:我把19看成16和3,76-16=60,60-3=57,所以把76-19=57。
  生:我是这样算的:把76看成80,80-19=61,61-4=57,所以76-19=57。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边板书边反复用“还有不同意见吗”“真行”的课堂语言组织交流;用“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引导发言者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
  整个交流过程令人满意,最后老师说:“小朋友,你们的办法真多!以后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办法来进行口算。”
  学生交流得似乎很顺畅,教师理解了各个学生的发言,问题是学生之间是否也都听懂了呢?通过反馈,发觉85%的学生只知道自己的口算方法,而不明白其他同学的。看来还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沟通理解,既找到合理、简便的算法,又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三上
  师:听懂他的意思了吗?你的办法与他不同在哪里?
  (学生在春游情境图下生成的算式还是“76-19”。)
  生:我是这样计算的——我是先算76-10=66,再算66-9=57,所以76-19=57。
  师: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谁能解释一下?
  生:他的意思是先把19分成10和9,先76减10等于66,66再减9等于57,所以76减19等于57。
  师:与他的方法一样的还有吗?(许多小朋友举手示意相同)与他的方法差不多(相近)的有吗?
  生:我的办法与他的差不多,我也是把19分成10和9,不过我是先减9,再减10的,答案也是57。
  师:你们的方法相同,只是先减哪一个数的次序不同。还有与他的方法一样的吗?
  生:我是这样算的:76-20=56,56+1=57,所以76-19=57。
  师:谁听懂了?能不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呢?
  生:他把减数19看成20,先76减20,因为多减了1,所以要加1。
  师:没听懂的小5S16eghwyLLRcukV4lWmp3iCHbepwkoF6hKw08p+zG4=朋友还有吗?能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生:明明是减法,为什么要加1?
  师:谁再来解释一下?
  学生又交流了几种计算方法,教师一一介入引导。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哪里?教师认为是在学生的交流中引导他们彼此的沟通和相互的理解。
  案例分析
  从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教学是一项精细的工作,而“问课”也同样是一项精细的工作。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教育是灵魂的回头,是顿悟的艺术。所以,“问课”应成为我们每天必需的“功课”。
  一、多“问”成功之处
  一堂课上完,不是万事大吉,也不是“完事大吉”,它只是一首诗暂时写到末行,而我们必须让思绪再到曾经的课堂上去“走一走”,为下一首诗写出精彩的首行。所以,问一问今日课堂、昨日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找到教学中的成功和值得今后借鉴的地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成功?问一问这些经验哪些可以直接运用,哪些需要进行一定的转化才能用,以及以怎样的方式运用于明天的教学中。
  二、多“问”失败之处
  对于自己感觉成功的课,更要抓住细节,不为“繁荣景象”所迷惑,不要认为这节课热热闹闹,似乎就是一节很成功的课,不需要问了。恰恰是这样的课,更要认认真真地“问”,究其细节,发现其背后隐藏着的失败之处,从而探索改进的措施。那么,对于自己认为失败的课,也要以研究的心态认真地问自己,问失败的原因,问今后的改进方法,更要问其中潜藏的成功之处,问其成功的背景,对今后的教学有什么可借鉴之处。所以,即使一节失败的课,也切不可全盘否定。
  三、多“问”可“问”之人
  教学从来不是“孤芳自赏”,所以,教师要走出“自我”的那片天地去“问”。一是跳出自我,站在自我之外问自己,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审视自己,力争把自己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这样才会给自己不断注入活力,成长的步子才会更快,更有实效。二是“问”学生。学生是老师的教学对象,他们的疑惑、困惑、收获,便是教师开展下一步工作的出发点。三是问同行。如有同行观课,课后更要多问问。“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问他们,更能看到自己教学的失误。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更能改进我们明天的教学工作。
  四、把“问”变成自觉的行为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问”之不存,发展便没了根基。教学实践是“问课”的“根”,而“问课”也是教学实践的“源头活水”。如果说每天的“问课”是“坐而论道”,那么让“问课”后的策略再次回到课堂实践中,改进教学的行为则是“起而行道”。所以,我们每天都要实现“坐而论道”与“起而行道”的双向互行,并不断生发新的问题,促使再“问”,再实践。从而让自己走出惯性的泥潭,不断地超越自己,让教学不再盲目,让“历史”不再重演,不再“涛声依旧”,让我们的课堂常教常新。在这样的行为中,感受成功、成长的快乐。有语云:习惯成自然。所以,恒久地坚持下去,就会让“问课”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一种内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