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2011-12-29 00:00:00
小学教学研究 2011年2期


  阅读,是件快乐的事情。书就像广袤的草原,是心灵栖息飞翔的地方。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努力为学生的心灵发展提供丰厚肥沃的栖息之所,让学生的思绪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纵横驰骋,汲取营养。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心理品质,它促使人去探求新知识,培养新能力。刘国正先生言:“有了兴趣和习惯,你不让他读都难,几天不看书,他就会觉得空荡荡的,难受。”因而,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便成了我孜孜以求的目标。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寻找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黑德斯说过:“书籍犹如朋友,必须慎重选择。”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告诉我们:“阅读者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这样才能像挖宝矿的矿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拣纯净的宝石。”走下“塔尖”的儿童文学领军者——曹文轩先生强调,“读什么书是一个比读不读书更重要的问题,中小学生的阅读是在老师和有见地的家长指导甚至监督之下的阅读。”
  1.架设课内课外的桥梁
  在阅读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的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知识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两者的有机结合,对课外阅读而言,有了指向;对课堂教学而言,又有了良好的智力和知识“背景支持”。
  抓住课文内容的“拓展点”。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典美文,它们或是从经典名著中节选而来,或是介绍名人名家的风雨人生,或是文字朴素、却意韵深远,或是对人间真情、社会美德的赞颂与褒扬,或是对社会发展的热点关注……但这些课文所呈现的这些方面,所表达的意思往往也只是“冰山一角”,欲见真面目,欲有新收获,需要教师以此进行适度地引领与拓展。如教完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引领学生去读名著《水浒传》;学完了《海伦·凯勒》,如果不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不算真正了解海伦;学完了吴伯箫的散文《早》,再去读一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相信对鲁迅的了解会更多、更透;学完了《只拣儿童多处行》后,再读读冰心老人的诗集《繁星》《春水》,老人“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的博爱情怀,才能真正走进你的心田;读了《生命桥》,谁能不动容?再找来《藏羚羊的跪拜》《蚁国英雄》一读,怎能不震撼?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也只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瞭望世界的窗口,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去窗边瞭望,到窗外走走,滋养心灵,陶冶情操。
  抓住学生情感的“兴奋点”。“学生是情感的王子”,面对五彩缤纷的课文内容,学生很容易投入真情感、真兴趣。在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后,学生对“只有一个地球”产生了质疑:在茫茫宇宙中,难道真的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吗?我紧紧抓住这一“兴奋点”,引导学生查找课外书籍或上网阅读,于是围绕这一主题的探究性课外阅读由此展开。学习了《神奇的克隆》后,学生对科技时代的“宠儿”——克隆,总会感觉新奇,引导学生在课外作一些探究,必将有意外的教学收获。
  2.触摸社会发展的脉搏
  生活即语文,生活的外延等同于语文的外延。我们的社会每天都有许许多多的新事、奇事、趣事、大事发生,每天都有许许多多与时代同步的美文、新闻、趣闻诞生。处于日益开放的时代,学生需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些无疑是他们了解世界、积蓄情感、丰富学习内容的好资源。国人不会忘记“5·12”,在这举国同悲、山河同泣的日子里,多少感人的故事,多少火热的文字应运而生,相信所有的语文老师都为孩子们深情诵读过《孩子,不用怕》《不离不弃》《天堂里我不孤独》……这样的文字震撼心灵,这样的情感荡涤灵魂。近年来,英国女士J·K·罗琳的四本厚厚的《哈利·波特》风靡校园,那个戴黑框眼镜的长发小男孩成了众多孩子的偶像。他们都为自己能拥有一套《哈利·波特》而煞费苦心,都为自己能有与哈利·波特同样的魔力而陷入遐想之中。这种校园、儿童时尚读物应该成为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资源。想起几年前,作家曹文轩先生来家乡为孩子们作报告的情景。当曹教授信步走上讲台时,孩子们再也忍不住了,那潮水般的掌声尽情地表达了孩子们的热情与期待。“……孩子们,我要送给你们三句话,第一句话是‘我和故事一同出生’;第二句话是‘这个世界属于细心的人’;第三句话是个成语,叫‘无中生有’……”孩子们个个小脸涨得通红,小手举得高高,不停地向大作家提问……活动时间是短暂的,但对孩子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当孩子们为作文无病呻吟时,这不就是一剂良方吗?当孩子们沉迷于电玩、电视时,这不就是洞开一扇文学之门吗?你瞧,校园里似乎刮起了一阵“轩”风:操场一隅、廊道一角,三五成群,或蹲或立,读着《根鸟》《青铜葵花》《草房子》……这就是阅读,这就是学习!
  3.融进先人哲思的经典
  曾听一位教育专家来校为学生作讲座,至今还记得这样一段内容:读书如沙里淘金。如果让你去淘金,你是到含金量极低的沙滩去淘,还是到含金量极高的金矿去淘?不用说,肯定要去金矿。那么哪些书是“金矿”?经典!经典是经时间淘洗过、历史见证过的“金矿”,是蕴藏先人哲思的文字精灵。当代美国极富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说,“我们拥有经典的原因是生命短促且姗姗来迟。人生有涯,生命终有尽时,要读的书却前所未有的多。”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多读经典,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回归经典阅读,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引导。语文教师需要制订一个具体的经典阅读计划,提供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实践中,除了《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我还结合教材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向五年级学生推荐了青少版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史记》,冰心诗集《繁星》、鲁迅的《朝花夕拾》,外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教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鲁滨孙漂流记》《老人与海》等。
  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的回归,是对课外阅读的一种理性追求。阅读经典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当我们看到学生沉浸在阅读经典的喜悦中,目光炯炯、神采飞扬时,我们会感受到:经典对于学生心灵的呵护、精神的滋养已如春雨点点入土。
  4.彰显个性阅读的魅力
  有很多教育资源是我们无法单独开发的,即使能开发出来,有效性也不会高,我们必须依靠更多外部力量的参与。同样,要永葆学生的阅读热情,一厢情愿的单向行为是“如履薄冰”而缺失生命力的,只有通过学生生命阵营的互动、共动和联动,我们才会如愿以偿。实践中,我充分利用学生与家长这一独特的教育资源,调动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向班级推荐读物,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历与教育思考向学生推荐读物。在我们班级有个特殊的学生团体——新书审查委员会,其主要职责就是对学生、家长推荐的读物予以审查并向全班“发布”。实践证明,此举不仅有效唤起学生生命阵营的联动,还丰富了学生读物,许多有价值的书籍进入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二、春风又绿江南岸——重视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
  
  黑格尔说过:“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恩格斯说,“真正有价值的方法可以长久地启人心智、发人深省。”课外阅读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就必须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使得课内课外阅读互补互动、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以实践者的角色迁移方法。学生从课内习得的阅读知识及技能是开展课外阅读的基础,而大量的课外阅读又为深化拓展课堂的知识技能、达成语文目标实现提供了可能。实践中,我引导学生将语文课内习得的读书方法和经验迁移运用于课外阅读,使方法经学生的熟练操作跃升为阅读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如用含义不同的符号标画重要内容;学会品词析句作批注;作内容摘要,整理阅读提纲,将书读“薄”;展开想象、推理,进行分析、评价,写心得体会,将书读“厚”;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精读名著之类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略读浅显易懂的书籍或只作内容知晓的书籍报刊、童话神话等,以扩大阅读面,增加综合信息。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对于一些充满智慧和人文思想精华的精美语言,学生应当熟读、精读、多读。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第二次阅读与第一次阅读相比,由于阅读的时间、环境、方法以及读者的心境、阅历、对世界的看法都可能发生变化,因而对文本的解读就可能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以研究者的角色投身阅读。让学生围绕一定的研究专题,主动地搜寻和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并进行资料整合,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这种“做学问”式的阅读是围绕某个问题去阅读相关材料,因而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简单的科研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表演者的角色朗读美文。曹文轩先生说,“朗读是迄今为止我所看到的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最好方法。”在德国——阅读格局相对成熟的国家,朗读是家常便饭,学生朗读,老师朗读,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体会文字的美妙和故事的迷人。当学生在朗读时被作品吸引住之后,就会不由自主地读这本书,而一旦开始进入读书世界,他们就会慢慢地进入流连忘返的状态。另外,朗读还有一大好处,就是甄别和淘汰那些毫无价值可言的读物,因为它如果真是“烂货”,就无法被朗读。因而,在实践中我一方面亲自为学生读书,一方面大力提倡学生大声朗读美文,为学生创造机会,搭建平台,以表演者的角色去参与阅读,去感受文字。
  
  三、躲进小楼成一统——力挤课外阅读的充裕时间
  
  预留课堂时间。坚持“精讲多读”,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确保自主时间。变以往的家庭作业为少留书面家庭作业,而推荐各种课外书报,收集整理各种信息,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每天规定自主阅读时间,如“早晨美读”——美文诵读十分钟,“午间阅读”——利用学生午间吃饭前后的二十分钟,“晚间研读”——利用晚间休息前后约一小时时间。
  提供交流时间。将每周二和周四下午第三节课的活动课时间定为“课外阅读指导课”,专门用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开展读书会、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帮助学生解决课外阅读的疑惑,或交流读书经验,汇报读书成果。
  学会安排时间。鲁迅先生说,“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去挤总是有的。” 光靠教师安排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做时间的主人,做学习的主人,能根据自身阅读兴趣、学习规律,学会挤时间,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四、万紫千红总是春——丰富课外阅读的组织形式
  着染“文化”。文化的熏陶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师生合力打造班级的“阅读文化”,能对阅读活动的推进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室无处不激情”,我们教室四周的墙报上始终围绕“书香精神”进行设计和创意,把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贤士恋书、醉书、迷书、痴书的事迹和感想择要张贴其中,用以标示和激励所有学生想读、乐读和常读,也可把身边耳闻目睹的“读书精英”的事迹和感言贴在墙上感染其他同学。
  师生“共读”。语文教师是一面镜子、一个楷模、一轮回声的声源。语文教师必须用个人的精神和魅力去感召学生,用自己的热情和朝气去感染学生,亲自阅读,师生共读,让孜孜不倦的“读书精神”永远根植于学生的生命深处。每到阅读课,以及可以利用的闲暇时间,我都与学生一起捧起书本,共同阅读,共同汲取营养。我想“身教优于言教”,只要我们用自身的行动感化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我们的教室一定会真正书香弥漫。
  小组“竞读”。在全班组成自愿互助阅读小组,尽可能将兴趣相投或能力相仿的学生分为一组,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小组合作阅读活动,如同读一本书,同诵一篇文,同演一台戏,同写一类文。
  开好“三会”。这里所说的“三会”,指的是好书推介会、读书经验交流会、读书成果汇报会。“三会”对于课外阅读的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拓宽阅读的深度与广度,有助于在班级中形成积极健康、充满活力的阅读氛围。
  学会“扇风”。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教师把握契机,学会“扇风”,就能巧妙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通常我们会这样去引导:一是欣赏课外文章的精彩片段。一篇好的文章语言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并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深深地吸引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二是介绍课外读物的故事梗概。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强烈,可以向学生概括讲述故事、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会激发学生阅读全篇的兴趣。三是讲述课外读物开头或结尾。许多文章开头往往设计悬念,激发读者阅读下文的欲望,结尾是情节发展的高潮,感情的升华,是画龙点睛之笔,最能感动读者,可以通过讲述文章开头或结尾,激发学生阅读全篇。四是介绍著名作家的作品,学习了一篇课文后,学生对该作家的文章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五是邀请不同学科老师布置课外阅读让学生阅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另外,要想让学生保持一种持续的课外阅读热情,必须有一种能持续刺激儿童心理的东西。实践中,我们尝试着在语文考试中适当联系必读书目来命题,给予阅读情况较好的家庭、小组、个人授予一定的称号或提供公开展示的机会,如“书香家庭” “读书精英” “书迷小博士”,开设“百家讲坛”等。尝试虽然简单,却能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阅读带来的自豪与快乐。
  小学生的阅读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我们很难指望社会的共动,但至少可以要求家庭与学校的协同与联动,形成最佳合力,去携手打造学生心灵的栖息之所,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尽心、精心、静心地投入到自己的阅读生活中去,成为生活中新的兴奋点,使课外阅读逐步成为生活的常态,学习的习惯。
  阅读,让我们聆听到伟人的声音,触摸到先人的思想,感受到大家的风范,让我们变得富有灵气和生气;阅读,让我们体悟到先贤的箴言,品味出大师的先思,内化了经典的旨要。但是,在前行的道路上,我们依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电视、网络等视听信息正充斥着安闲静憩的课外阅读,如何发挥网络优势,与课外阅读形成互补互进之势,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再如,教育评价改革的相对滞后,教师文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有待提高……也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