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

2011-12-29 00:00:00李秀菊
基础教育参考 2011年8期


  新课程改革改变的确实很多,无论是教育目标的改变、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改变、教材的改变、教材管理的改变、“教育评价”包括考试的改变、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还是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等,新课程改革所有的改变,最终的落脚点就是要改变学生死记硬背、不注重实践的学习方式。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因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为前提条件的,没有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就不会有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归根结底一句话,即千变万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变就等于什么都没有变;千改万改,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方法没有改,就等于什么都没有改。
  改变教学方式,可以说几乎是改变了教师过去全部的教学生活。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说起来容易改起来却十分艰难。首先,固有的教学方式产生的巨大的惯性和安于现状的惰性阻碍着教师探索和使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其次,很多教师缺乏获取有效信息的渠道,或自身的理解、鉴别能力有待提高,对新方法的操作还很陌生,使得漂亮的新名词与通过望文生义而改造的传统认识、新的要求与改良的旧操作,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下一个有效的知识。传统的课堂设计,常常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考、学生背”。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不能主动对话、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他们学习的兴趣会逐渐褪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需转变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新的理念指导设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习内容,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建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等方面,应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问题。教学设计还应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做事,加强应用意识的培养。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用意识的培养格外重要。因此,我们有必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着力加强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并将之渗透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去。所以,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设计富有情趣、联系生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知识,使学生自觉地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联系,让学生参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全过程,并深刻体会教学的应用价值。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一是从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向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发展。二是从以强调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向以强调学习环境的教学设计发展。三是从以面向教学结果的教学设计向以面向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发展。四是从以面向全体学生的统一教学设计向以体现学生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发展。
  当前,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理念。新课改理念要求每个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互联网的接入,不但给学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使网络教学成为现实和趋势。所以,每一个教师都应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和局域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各科教学模式,为学生搭建更多、更好的学习平台。
  1.新课改的重点是教师教育理念的改变
  新课程理念提出“以人为本”的观念,要求教师要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要学会以学生的头脑去思考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去讲解问题。我认为,“以人为本”还包含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教育,要使学生终身受益。
  2.新课改中的教师要有正确的教材观
  新课程改革向教师提出了“用教材教”的要求,注重和强调的是“课程标准”,各地区、各学校可自选教材,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来自主把握。这是教师面对新课改的一次较大的挑战。新课改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施教者自由的空间,但同时对施教者的知识水平和对已有知识的整合、加工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含专业及其他知识)和创造性,只有有创造力的老师才有可能教出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3.新课改呼唤有效教育
  常听到“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的说法。教师要努力使课堂教育成为有效教育。有不少教师担心:课堂放开了,学生过分活跃,教学任务无法完成。这实际是对教师驾驭课堂、引导学生的能力考验。我认为,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无疑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应思考自己所开展的课堂教育有多少是有效的。课改应更多地体现在内在的修养上、观念上、行动中,而不是走形式。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