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注意“四种倾向”

2011-12-29 00:00:00刘志春
基础教育参考 2011年8期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了合作精神,突出了学生自主、积极的参与精神,提倡跨领域学习。虽然综合性学习是一个新课题,但也与以往语文教学中的某些方法和活动有所关联,教师在理解或探索的过程中有着各自的见解。在实践过程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方面。
  一、 注意本位化倾向,重视跨领域的综合
  许多教师认为,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综合性学习便是本位化倾向,这使他们过分强调了语文的性质。因此,凡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后,教师都要求学生写相关文章、观察自然、搜集资料,甚至要求他们在合作过程中记好每个人讲的话;也有的教师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只当做语文课外活动,如开展成语、春联、歌咏比赛等。当然,以上所述都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只是一个方面。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课程更具综合性。如在探寻“家乡变化”的综合性学习课题时,学生利用双休日到家乡各地实地调查、了解统计,在汇报交流时有的利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图表知识把家乡近几年的变化用数据直观地呈现给大家,有的采用速写的办法记录主要景点并配上说明文字,有的把变化内容编成快板或歌词说唱给同学们听,有的则拍摄图片后自己充当小导游娓娓动听地介绍。这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利用各门学科掌握的知识技能,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综合性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 注意作品化倾向,重视过程和体验
  经常看到一些学校展示学生综合性学习成果,如一份份印刷精美、色彩鲜明、排版别致的小报,围绕一个主题搜集各方面内容丰富、琳琅满目的资料等,似乎综合性学习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实,仔细分析,要创作那样精美的小报,一个二年级学生显然是无能为力的,这也许借助了父母和他人之手,也许自己根本就没有参与,只是把任务转嫁给他人而已。而上述资料搜集也都是同一主题的罗列,只是把所有资料进行了集中整理。
  以上现象是教师浮躁心理所致,为综合性学习而学习。从一开始,学习的目标就指向学习的结果,一切的手段和方法也是为结果服务。学生有了成果,似乎学习目标就达成了。其实,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一般不指向或者说不仅仅指向所要达到的目的,而主要指向过程,综合性学习更要关注的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参与程度,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价值的体验。就小报创作而言,注重的应是利用这一活动激发起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与技能的热情,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解决小报创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为一段文章配插图,学生可以根据对文章的理解自己绘制,也可上网搜索适合的插图,还可以让他人代为绘制,但前提是一定要自己提出具体要求。围绕专题搜集资料也是如此,注重的应是搜集资料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也许有时沿着某一线索并不一定能找到现成的资料,需要采取别的方法和途径。因此,综合性学习也不一定非要表现出有一个漂亮的结果,也许没有结果,但学生主动积极地投身其中,充分运用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学习中体验到了探索、成功以及战胜困难和解决问题的乐趣,这才是最主要的。
  三、 注意随意化倾向,重视引导与评价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强调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亲身体验是综合性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在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时也大多遵循这一原则,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题或自己组织感兴趣的活动,这是正确的。但多数教师把综合性学习当成一般性作业,学生选择课题后任其自己探究,完成作业后教师再进行检查,使得学生的随意性很大,教师也缺乏积极地指导。
  其实,有效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能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引导。学生确立课题以后,将会采取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继续发现问题、寻求有价值的问题并树立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分析“为什么”,进而拿出方案进一步解决“为什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可以是学生个体独立钻研,也可以围绕某一问题群体讨论,使综合性学习不断走向深入。二是评价。评价可以是教师直接评价,也可以引导学生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教师直接评价侧重于学生面对问题时态度是否积极,采取的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能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尤其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应给予热情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侧重于在解决问题时的亲身体验,互相评价侧重于活动中的合作态度。恰当的评价是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动力。如一个班级选择“保护环境,爱我家园”的课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的活动成果大多是对被污染的小河的描述以及几句要保护环境的口号。就这一活动,教师完全可以深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被污染河流两岸的植物成活和生长状态,走访相关人士了解情况,引导学生设想有效的治污方案。因此,教师有效地引导与评价,可使综合性学习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使综合性学习朝着有效、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 注意科研化倾向,重视学生实际情况
  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经验介绍中,很容易看到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的文章,成果展示中也能看到学生写得非常讲究的“研究报告”,行文格式颇有专业科研人员的风范。其实,在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三学段才提出“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到了第四学段,课程标准也只是提“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可想而知,让小学生操作该有多大的难度,若要所有学生达到这一层次该花去多少时间。
  第三学段的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尝试”,另一个是“简单”。“尝试”是接触一下,试一试的意思;“简单”告诉我们不一定要套用研究报告的格式,根据小学生的文化水平按照自己探究的程序表述清楚就可以了。笔者以为小学生的研究报告基本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己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二是针对这个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的过程,可以是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可以是调查访问进行力所能及的推想。三是自己得出初步结论,创造性的设想或是又出现的问题等。课程标准提出,研究性学习可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也是一种举例性质,目的在于让学生把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结合起来,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而在这些结合的过程中侧重于探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具有问题意识,着力点还是让学生做到观察自然、生活、社会各个方面,使学生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而不是过分追求结果及科研形式的呈现,那样会使学生反而产生畏难情绪失去探究的兴趣。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只是语文研究性学习方式的一种形式,教师在引导学生操作时要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和实际水平慎重选择,第一、第二学段不宜采用。
  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出现是对学生也是对教师的一次挑战,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时要避免赶时尚、追潮流,防止理解片面。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百家湖小学
  (责任编辑 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