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表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提升专业表达能力,须遵从一定的规律。从“心里有话”到“嘴里有话”再到“笔下有话”直至“人心有话”,是教师专业表达的四级绿色阶梯。心里有话就是心里有内容,有表达的源泉;嘴里有话就是能够把心里的东西用嘴表述出来,能够我口说我心;笔下有话就是能够把心里的话或者嘴里的话用笔写出来;人心有话,就是说出或者写出来的东西,能够在别人心里留下印象,别人心里能够装有你的话,并有把你的话与“第三者”分享的欲望,这是一种更高的要求。教师按照“心里有话—嘴里有话—笔下有话—人心有话”的程序磨砺自己,专业表达能力必然得到有效发展。
[关键词]心里有话;嘴里有话;笔下有话;人心有话;专业表达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128(2011)15-0055-03
表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提升专业表达能力,须遵从一定的规律。从“心里有话”到“嘴里有话”再到“笔下有话”直至“人心有话”,是教师专业表达的四级绿色阶梯。
心里有话
腹有诗书、故事、思想、观点的人,就是心里有话的人。作为一名教师,腹内空空或者腹内的东西甚少是难有作为的。心里的“话”越多,人就越充实,韵味就越足,就越有教师味。但在固执的新课改浪潮的冲击下,不少教师似乎越来越疲惫,越来越沉默,心里的话越来越少了。理论假设是,新课改一定能激发教师的活力,一定能促进教师学习,一定能提升教师的学习力。因为诸多原因,现在爱学习、爱思考、爱研究的教师不是在增加而是在明显减少。可是不学习不思考,不执著地对教育进行叩问和审视,不用专业化的眼光对教育现象、教育事件、教育案例、教育概念进行持续透析,不以研究的姿态深入地走进实践,“话”从哪儿来?在与广大教师尤其是广大农村教师进行交流的时候,这些天天浸泡在教育教学中的教师,却少有能对教育教学说出点什么。这说明教育浸泡的仅是他们的身体,不是他们的心灵,所以心里就自然不会有话。心里的话少,教师就不可能成为专家理想中的“教师即课程”;成不了课程,就永远是教书匠。
新课改是一种美好的理想,教育不能没有理想,人类不能没有理想。然而,现实距离理想有很大的差距,而更为关键的是,为了实现理想,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怎样做,应该怎样和教育教学及教师的实际结合起来,尤其是怎样将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有了积极性,一切才有可能。
从教师本身的角度来说,心里的“话”从哪儿来?一要多看书。书不仅会使一个人“大腹便便”,还会使一个人聪明、成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质地甚至结构。教师读书要广泛,要博览群书,切忌只看教育类甚至所教学科的书,否则思维会越来越狭隘,路会越走越狭窄,“话”会越来越少。教师要有藏书,床头案前都要有书常常陪伴。丰富的内容会在人心里产生“化学”变化,产生有价值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会让人产生幸福感、成就感。二要多观察。要用望远镜和显微镜对教育中的人、事、物、思想等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深度观察,看到别人之未看到,发现别人之未发现,想到别人之未想到。做教育的有心人,心里的话就会如春起之苗,日有所增。三要多研究。思考和研究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思考是研究的一种常态表现,也是研究的灵魂。水静极则生形象,人静极则生智慧。一个有思考习惯的人,必定是一个喜欢寻找静谧的人。要形成闭目养神的习惯,“闭目”就是静,“养”就是思考,“神”就是智慧。静不下来的人,必然走向肤浅,甚至走向庸俗。这样的人即使有话,也常是平淡如水、无人愿意倾听的话。
嘴里有话
从心里有话到嘴里有话是一个无意或有意的研究磨练过程。现实中不能表达和不能准确甚至不能正确表达心中之意的人之所以并不是少数,就是因为“把自己的意思很好地说出来”是一种研究活动,且具有研究的含量。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常常感到表达困难,常常因为不能很好地说出心里所想而失去“健谈”的信心。我们平常说的“我们在说什么其实就是在研究什么”也许就是这个意思。教师中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倒不出来”者也大有人在。然而教师的职业标志就是表达,不善于表达的教师不但会阻碍自身发展,还将严重制约传道授业解惑的质量。一般来讲,教师的口头表达一要正确,二要准确,三要贴切,四要生动,这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要用生活化的语言,把抽象说形象,把形象说抽象,把啰嗦变成充实,把唠叨变成娓娓道来,把枯燥化为生动,把深奥化为浅近……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正确、准确地传达出心里所想,不要让别人曲解了你的意思,这是必须苦练的基本功。
要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一要有表达的欲望,没有欲望就没有一切。要深知表达的重要性,要明白表达能有效提高自己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可以理顺自己的思路促进思维的发展,使一个人的表达能力、研究水平、专业素养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阳光,越来越潇洒和风度翩翩,越来越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二要抓住表达的机会。不少教师在很多场合虽有表达的欲望,但就是“金口难开”,即使开口也木讷羞怯。然而机会稍纵即逝,真为他们轻易失去表达的机遇而扼腕叹息。比如评课交流的时候,不少教师犹抱琵琶半遮面,心里有话又顾虑太多,要么怕自己说不好,暴露了自己专业知识不扎实;要么怕自己的谏言使别人不高兴,得罪了同事;要么对自己的口才缺乏自信,遭到别人的不屑等。其实只要大胆地说,你就是在一次次战胜自己,就是在一次次进步。三要在表达中有意识训练和反思自己的语言。教师天天要说很多话,单就课堂教学来说,可能一说就是几十年,如此坚忍不拔地训练自己的语言,哪有说不好话的道理。可实际也有不少教师不能很好地传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是因为其没有在说话中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语言。“有意识”十分重要,尤其要有意识训练语言的准确性,说话的间歇要快速反思是否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本意,如有偏颇可在停顿间歇重新组织语言(词语、句子等)再表达,表达结束后还应该整体反思自己表达的“质量”。在准确的基础上,再逐渐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如生动性、形象性、风趣性、深刻性、犀利性等,逐步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笔下有话
从嘴里有话到笔下有话又是一个质的飞跃。好多人用嘴巴说话口若悬河、唾沫横飞,甚至铿锵有力、文采飞扬,可是笔一拿到手上就没有语言了,更多的人即使有语言但和其口才比起来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完全判若两人。飞扬文采变成了干涩语言,幽默风趣变成了枯燥乏味,清晰逻辑变成了思维混乱,准确表述变成了啰嗦不清……看来“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是需要功夫进行一番研究的,是需要经过长期磨练的。教师的“笔下语言”和“口头表述”比较起来最重要的是要深度磨练以下几点。
一是语言要更为准确。首先不要追求文字如何漂亮、辞藻如何华丽,要追求准确,努力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无论文字多么朴实、“冗长”,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就成功了一大步。如若觉得这个词语、这句话未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就换一个词语换一句话或者换用几个词语几句话来表达这个意思,任何人掌握的词汇和句子都是有限的,这样的“变通”是需要的。二是语言逻辑要更为清晰。不少教师写出来的文章经不住推敲,常能发现句子与句子之间、段与段之间、各标题之间逻辑不清,文章当然就立不起来,既无力也无味。所以文章脱稿后,一定要仔细揣摩,在搁置沉淀的基础上,慢慢地、细细地再推敲。三是语言要更为充实饱满。不少教师的文章有观点有想法,可就是不够充实丰满,不能有效引用和分析例证,使文章缺乏说服力。有的教师用了不少例证,但就是不能很好地把观点和例证结合起来阐述,观点和例证油水分离。要知道不是把东西装进去了就充实饱满了,还要保证装进去的东西有价值而且能被“肌体”消化吸收。准确、逻辑、充实是教师文章的三大要件,其他艺术性、个性化的东西是在要件的坚实土壤上开出的五彩花朵。
要写出好的文章没有捷径可走,唯一的办法是多写、多读、多思考。尤其是多写更为重要,只要坚持多写,就能在写中琢磨出很多东西,甚至是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从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如果他人给你的文章提出修改意见,那这些“意见”一定是你人生路上值得永久珍藏的至宝,会给你豁然开朗的视野或者无尽思考的力量,一定要认真揣摩。写出来的东西一定不要急着投出去,一定要不厌其改,而且还要放一段时间后再改,从各个角度挑剔和衡量文章的质量。文章的优劣有一个标准,即写出来的东西别人看了之后一定要有收获,无论收获多少,或是哪个方面的收获,这个收获必须要有。如果你自己就觉得没有一点新的东西,站在读者的角度也可能没有任何收获,那你就必须再挖掘了。文章的“新”是多方面的,要么观点新,要么内容新,要么角度新,要么写的方式方法新,要么文风新,要么比别人写得深(深也是一种新)……
人心有话
“人心有话”是指别人心里有话,是别人在读了你的文章之后心里留下的东西。能在别人心里留“话”的文章,是有价值的文章。至少,你的文章应该让别人或眼睛一亮,或鼻子一酸,或嘴角一翘,或思维一动,或心里一震……“人心有话”可以算是对文章的高要求了,所以这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长期学习、研究和写作的结果。要在读者心里留下话,文章要么新要么深,二者必居其一,当然能居其二者肯定能在读者心里留下更多的话。“人心有话”还指别人读了你的文章之后有表达的欲望,很想把文章中的东西讲给别人听,产生与“第三者”共享的强烈欲望,如果没能让更多的人分享到你的“话”就觉得一定是一种损失。这又是一个层次,说明你的文章具有了生长力和辐射力。这样的文章,当是上乘中的上乘,是我们共同的追求目标。
作者单位 重庆市巫山县教研室
(责任编辑 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