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点与核心。我区将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与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紧密结合,坚持政府主导、部门统筹、学校联动,形成了政府抓投入、建合格学校促外部办学条件均衡;教育部门抓内涵,区域推进文明礼仪教育、有效教学促内部办学质量均衡的“双轨”办学机制,成为助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双翼。
一、政府“保增长”,
合格学校“护航”办学硬件均衡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投入是第一保障,优化资源配置是第一需要。区委、区政府始终将教育放在优化发展的战略地位,对教育规划优先安排,教育投入优先保障,教育需求优先满足,力促办学条件均衡。
一是加大教育投入保增长。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对教育投入“三个增长”和“两个比例”的法定要求首先考虑。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2007年为43.77%,2008年为44.03%,2009年为44.45%。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逐年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2008年比2007年增长3.44%,2009年比2008年增长9.2%。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经费、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递增。同时,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寄宿生住宿费的基础上,农村公用经费定额小学由400元提高至510元,初中由600元提高至710元,有效促进了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二是标准化建设促均衡。按照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要求,针对全区原农村中小学校舍陈旧、布局分散、办学规模小等现状,从2008年起启动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制定出台了《莱城区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和《莱城区关于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确立了职业教育向中心城区集聚,农村初中教育向乡镇(街道)驻地集聚,农村小学、幼儿教育向农村新社区(中心村)集聚的学校布局总体目标。坚持“标准化建设、规模化办学、集中教育管理”的原则,积极协调各单位做好布局规划、进行调度督查,加强工程质量监督,强化建设规划协调,落实周汇报制度,严格工程质量监督。按照部门“让一块”、镇“筹一块”、社会“捐一块”、盘活闲置校舍“补一块”的“四个一”资金保障措施,全力支持标准化学校建设。目前,全区11个镇启动12所标准化学校建设,6处投入使用,8处在建,完成建筑面积7.33万平方米,实际投资达1.32亿元。同时,完成城内莲河学校二期、凤城初级中学一期建设与汶源学校、实验中学西校区改造项目,凤城高中综合楼竣工,职业中专异地新建工程启动。城乡学校办学日趋规范,教学效益不断提高。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由2003年的345所,整合为现在的145所,8所农村中小学被评为省级规范化学校。
三是优化师资促发展。推进教师全员聘任制,均衡师资配置,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打破教育干部职级终身制,努力培育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教育干部队伍。自2002年以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1235人,全部分配至农村乡镇学校。强化城乡学校共建、教师互动交流,交流教育干部、教师260名。重点开展以学段教学交流、学科中心教研、校际课题共研、名师帮教、网络教研等主题的城乡学校共建活动,实现了由城乡教师人员的互动交流到教学方法、教学思想交流的转变。每年通过开展师德教育建设活动月、师德巡回报告、师资培训、参观考察等有效方式,全力提高教师素质,锻造了全国、省级以上优秀教师100余名,市级以上骨干教师800余人的骨干教师团队。特别是近三年来,3人被评为齐鲁名师、名校长,8人成为全国、省级优秀教师、师德标兵,10余人荣获山东省教育创新人物提名奖,2人被评为省级特级教师。
二、教育“保质量”,
内涵发展“助推”办学软件均衡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公平教育体系,最终归宿就是教育内涵上的均衡,即办好每所学校,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只有把均衡发展的理念落实每所学校、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均衡发展。
1.确立促进教育内涵均衡的总体思路
推进城乡教育内涵均衡,不是“削峰填谷”,而是“造峰扬谷”,促城乡教育全面、个性、有效发展。我们提出了“办学条件不是办不好学校的理由,地理环境不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理由,生源状况不是培养不出高素质学生的理由”的办学宗旨,结合素质教育,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育人线,夯实德育的实施途径,在教学生做人上作文章;二是教学线,以“目标导学、自主有效”实验研究为载体,推进“有效课堂达标”活动,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有效教学质量。确立了“三讲三创两突破”的战略思路,育人线以文明礼仪教育为突破口,抓育人讲诚信、抓礼仪讲习惯、抓教风讲品位;教学线以高效课堂为突破口,抓管理创规范,抓课堂创质量,抓特色创品牌,双轨并行,合力推进教育内涵均衡发展。
2.育人“三讲”,礼仪教育“牵线”
面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势,我们以文明礼仪教育为载体,按照育人 “三讲”的要求,区域联动,强力推进。第一,确立礼仪教育的内容体系。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区中小学开展文明礼仪有效常规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文明礼仪课程,强化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依托《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莱城区中小学生学习习惯三十条》、《莱城区中小学生行为习惯三十条》,从举止、谈吐、服饰、社交、家庭、公共、餐饮、涉外等礼仪入手细化师生礼仪教育内容,将文明礼仪教育延伸到课堂,纳入课程计划,统一征订教材,分学段、分年级规定了文明礼仪教育的内容,在教学形式、师资队伍、实践活动、指导与考核等方面明确了要求,保障文明礼仪教育的深入开展。第二,构建礼仪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起以礼仪教育为统领的德育课程体系,建立健全“礼仪教育理念指引—校本课程带动—学科课程联动”的“金字塔”式课程结构,实施礼仪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的“三进”活动,推动礼仪教育进家庭、进社区、进家长头脑。拓展实施渠道,学科融合整体推进,仪表、礼仪、礼义的有机结合,将德育通过体验式的礼仪教育内化为师生品行。落实礼仪教育有师资、有教材、有备课、有研讨、有活动、有实效的评价机制,建立起专、兼职结合的任教体系,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提高礼仪教学的有效性。单设师生行为礼仪评价,通过日常的检查与评估,督促师生自觉讲文明、习礼仪,努力形成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第三,强化常规管理。按照“分步实施—重点分化—整体推进”的思路,建立学段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实施体系。分步实施是按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三段,依据学生特点与校情实际,分层次制订出各学段的礼仪教育实施策略、实施内容、实施方式,体现学段特点,推动礼仪教育的梯度发展。重点分化,即立足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结构,分阶段确立礼仪教育实施重点。幼儿教育重点抓活动训练,突出举止礼仪教育,在各种各样的游戏中内化生成。小学主抓习惯养成,强化礼仪规范,通过认识、体验,做到知行统一,升华道德情感。初中与高中,将礼仪教育与经典诵读、书香校园建设相结合,儒家思想、经典文明、礼仪文化相融合,诵读积淀、活动体验、内化感悟,升华道德情感,提升意志品质。按照“试点一校,示范一片”的原则,用3至5年的时间,在所有学校全面推开,全面提升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在校学生、幼儿行为习惯和礼仪养成教育。
3.教学“三创”,高效课堂“搭桥”
礼仪抓做人,课堂抓质量。一是抓管理创规范。坚持疏堵并举,堵住加班加点等违规办学行为,全区统一作息时间,统一课程设置,完善素质教育目标责任机制,强化教育行政督查行为,建立素质教育督导责任区,开展专项督导评估,坚决实行违规办学“一票否决”制。疏导传统的思想观念,设立素质教育宣传栏,利用网络、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素质教育。每学期末,以教育局的名义下发致家长的一封信,定期举办家长会、成果展示会、家校交流会,增进家校的沟通与交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教育、培训功能,按照《关于办好暑期中小学家长学校的意见》,明确了家长培训的目标任务,通过报告会、家教讲座、家长论坛、家庭教育经验交流等方式组织家长培训,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是抓课堂创质量。从2008年起,我们实行有效课堂达标活动,确立5年完成教师全员达标的目标要求。截至目前,已有2000多名教师参加了达标。一是发挥模式引领作用。在全区范围内推行“目标导学、自主有效”实验与研究,着力构建“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环节与流程,课前强化预习,让学生披文入境,寻疑问难,主动预习;课中、课后,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全力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让每一节课,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让全面发展、学有所长落到实处。二是精雕细刻每个环节。在规范办学、限定课时的情况下,我们突出单元主题教学,让教师精心备课,由研究教材转向研究学生的学,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真正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踏实,学得富有实效。目标导学逼着教师“变”角色,逼着教师当“驾驶员”,用目标与导学案作“方向盘”,用有效激励来“打火”,用教学流程来“换档”,用教学测评来“刹车”,让学生这辆“私家车”在求知的大道上规范、高效、安全行驶。三是抓特色创品牌。坚持以有效评价作引领,制定出台了《莱城区普通中小学教学工作目标评价标准与方法》和《关于开展中小学教学管理特色项目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推行“321”评价体系,夯实课程、常规与质量“三线”管理,坚持师资与科研并举,紧扣特色建设“一个”主题,立足过程突出教学常规评价,建立教学质量监测管理制度。着力做好师资、科研评价,突出特色项目,实行学校特色项目验收机制,对乡镇教办、学校推行基础性、发展展性与特色性评价,作为评选全区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年度创新奖的重要依据。通过全区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会、教科研工作会、书香校建设现场会、万人才艺技能展示工程等发掘典型,推介办学特色。去年确立区级特色项目60项,构建起涉及探究、艺术、技能、体验等6大门类、多达160余种的全区校本课程体系。综合实践活动成为课程建设的亮点,举办三届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会,全区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总计1600外个,区级展示419个。实验中学的名著教学、花园学校的“书香校园”建设、实验小学的学校现代文化建设、大王庄中学的英语朗读作业设置、口镇中心小学的星级评价,杨庄胡宅小学的写字教学等,城乡学校办学特色亮点纷呈,品牌意识大大增强。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去年9名学生荣获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数学竞赛一、二等奖,40多名同学取得了重点大学自主招生资格,凤城高中7名学生被北大、清华录取。今年,凤城高中袁周同学被清华大学保送录取,5名同学通过北大、清华自主招生考试。政府保投入、教育保质量的双轨管理机制,促进了全区教育事业的有效发展,莱城区荣膺山东省首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
作者系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 甘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