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一门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根据《上海市生命教育纲要》精神,它的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于是我们尝试着在语文学科进行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挖掘教材因素,让生命之花在教学中绽放
1.认真研读文本,挖掘生命教育点
我们可以看到,二期课改中的小学语文教材有了明显的变化,教材本身就非常重视生命教育。以小学五年级第一学期的语文教材为例,它将第二单元的主题就确定为“生命如歌”。对于这样教学目标很明确的单元,对于生命教育点的确定非常容易把握。我们要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要善待自己与他人,要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所在。
对于隐性的教材,我们也可以通过反复阅读的方式让其显性化,寻找其可以利用的生命教育点。如新教材每册课文中总会有一个主题单元是写山水游记类的,这些山水游记本来就是描写一些自然风光,又多选自名家的经典之作,不光风景美,文字也很美。如徐霞客的游记《蝴蝶泉》带我们走进了美丽的云南大理,目睹了蝴蝶泉泉水的清冽、树的奇特、蝶的优美,看到如此美丽的自然风光,怎能不令人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呢?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到大自然是如此美丽,生活是如此美好,这样易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这不正是达成了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目的了吗?
2.运用手段,感悟生命
(1)利用媒体,震撼心灵
多媒体教学则是老师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首选设备。四年级教材中有这样一篇课文《微笑着承受一切》,记录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赞扬桑兰面对重大打击时所表现出的那种惊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我读了文本之后,自己也被桑兰这种不屈的精神所感动。我想如何把这份感动让学生也能感受到,让桑兰的微笑真正走进学生心田,让这节语文课成为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一段难忘的历程,于是我精心设计教学,抓住一个题眼“微笑”做文章,带给学生一次美丽的感动体验。
为此,我利用教学媒体,把桑兰17岁前的经历进行浓缩,把她的获奖材料罗列出来,让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这是一个多么优秀的体操运动员。再出示她迷人的微笑,这是对自己成功的喜悦。学生果不其然对她表露出羡慕之情,她有着美好的未来,可谁又能想到命运就是这样不公,再展示她不幸的图片与资料,学生马上又转变对她的同情,面对如此不幸,桑兰的选择依旧是微笑,感受桑兰经受不幸时依旧微笑的那种乐观态度,抓住“桑兰没有掉一滴眼泪”“接受康复治疗,忍着剧痛,轻哼乐曲”,面对困难、挫折,桑兰不但没有退缩,反而积极抗争,学生对桑兰的敬佩之情也就油然而生。教学之余,我又引导学生上网寻找“关于现在的桑兰”,其实也是在帮助学生跟桑兰进行对话,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教会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的道理,才能让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观。通过这样的教育,生命教育才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滋润。
(2)读中体验,读中感悟
朗读教学是课堂教学中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课堂中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体验生命的可贵,理解生命的价值。
读的方式有很多,自由读、轻声读、默读、个别读、分角色读、比赛读等来激发学生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