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探析

2011-12-29 00:00:00孙思惟
会计之友 2011年26期


  【摘要】 文章阐述了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意义,指出目前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高校预算; 财务管理; 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Delicacy Management)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高校预算是高校年度内所要完成的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货币表现,它确定了高校年度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中心内容。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到高校预算管理体系,建立一套规范特色、行之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对保障高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内涵发展的需要
  高校实施内涵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学校治理的具体体现和反映方式,主要表现在质量发展、精细化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等方面。预算管理贯穿于制定、实施高校政策目标,实践教学、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职能的发挥和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率。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经费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成为目前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因此,推进预算精细化管理是高校实践内涵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二)树立精益思想和治理理念的要求
  精细化是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要求高校通过实施预算精细化管理探索在资源有限和国家投入增长有限的条件下,走更多地依靠遵循规律、更新观念、加强规划、改善管理,用活、盘活资源,提高效益、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精细化是依法规范管理的过程,要求高校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财经决策体系和办事程序,具体到预算管理,就是要针对编制、执行、调整、决算和监督评价的每一个环节,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依法组织收入,严格执行财经制度和财经纪律。
  (三)增强预算执行效率和提高财务管理效能的要求
  预算精细化管理着眼于宏观,落实于微观。要求高校围绕目标以“细”为起点,运用系统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管理技术,针对每个岗位、每项具体的业务建立一套相应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实施预算管理,并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措施,不断改进和协调各部门的运行步调,从而增强预算执行效率。预算精细化的绩效考核机制是全面衡量经费使用效益的重要手段,要求高校以绩效为核心,以生均拥有经费额、科研经费占总收入比例、横纵向科研经费数,国家一级学科博硕士点、国家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国家级平台等个数,高层次人才拥有量,学术、科研成果,发明专利拥有量等为评价指标,通过对比、评判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资金、物质、人力、信息等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优化高校资源配置,提高财务管理效能。
  (四)维护刚性预算和确保高校财务安全的需要
  量入为出,不搞赤字预算是高校财务良性运行的内在要求,保持健康财务状况的关键是坚持预算的“刚性”,特别是出现“计划赶不上变化”情况时,维护预算的“刚性”尤显重要。维护预算刚性需要强化精细化管理,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定额标准和编制方法,围绕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的目标,对各项经济活动的属性,分部门、项目、科目进行核算、控制,不断提高预算的编制水平和预算执行绩效,确保各类经费的高效利用;通过预算精细化管理,完善预警系统,实现高校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监控,确保高校财务安全。
  
  二、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观念较淡薄
  部分高校管理者预算观念淡薄,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主要表现为:重教学科研、学科建设,轻财务管理,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多关注当年的预算收支,未将学校的发展定位、中长期规划、资源配置原则与预算管理充分结合;部分职能部门认为预算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职责,对预算编制、执行、控制的关注度、参与度不够;认为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预算编制太细、太严反而会与实际工作产生冲突,不利于学校预算工作的开展等。
  (二)预算编制粗放,缺乏科学性
  预算编制是一项系统工作,是预算管理的核心环节,在编制预算时由于缺乏对具体业务的全面掌握和了解,容易造成经费过于笼统和大额,如预算安排毕业生就业指导费300万元,却未列出具体经济用途;编列支出预算凭上年度预算数或执行数加预计的增量来确定,即所谓的“增量预算法”,导致项目的增加和调整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论证和量化分析,既不利于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也不利于经费的立项评估和绩效考核。
  (三)预算编制缺乏定额标准体系
  预算编制涉及教学、科研、党务、行政、后勤等部门,业务范围广、经费类型多。如何根据部门、业务、经费类型特点确定合理的定额标准,如何反映预算收入、物价指数、汇率水平、政策等因素对定额标准影响,定额标准体系如何构建等,这些问题都没有统一的标准;高校通常采用统计法与经验评估法来制定定额标准,这些方法自身存在的精确性和科学性等缺陷,导致预算定额标准难以确定;预算编制政策缺乏连续性,临时预算追加频繁也对定额标准影响较大,定额标准成了弹性标准。
  (四)预算执行不到位,支出结构欠佳
  传统的高校预算重数量、轻实效,实际执行数与预算数严重背离的现象较普遍,主要表现为:部分经费项目缺乏使用办法或细则,导致预算经费的开支缺乏依据,使用过程随意性过大;部分经费项目的管理办法或细则得不到有效落实,未能按规定得以落实;没有根据各项收入的性质用途坚持收支来源配比原则,致使已经制定好的预算成了一纸空文,没能够发挥出预算的财务控制作用。支出结构是指预算经费总额中各个分项的组合及其所占的比重。它反映了高校某一时期或某个项目的工作重点,其优化与否关系着该工作在一定财力下的绩效。由于没有细化预算,导致支出结构欠佳,如毕业生就业指导费项目中,某高校掌握该项经费的部门用于业务接待费的比重平均达65.97%,最高者达85.64%。
  (五)预算执行缺乏监督和绩效考核机制
  目前,高校缺乏绩效管理的专门部门,缺乏一套真正的自上而下、资金运行严密,层层控制,层层畅通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监督机制。由于预算编制时缺少科学分析,预算的合理性、准确性不够,实际执行过程出现预算偏离度大、随意变更经费用途、增减项目,预算执行缓慢、专项经费结存比例高等问题;经费下达后未能实施监控、跟踪审查,导致预算的执行结果与目标相去甚远,失去了编制预算的意义。同时,部分高校未建立预算管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出现了争经费兴趣盎然、不遗余力,管经费兴趣索然、漫不经心的现象。不讲投入与产出的比较,不计成本,不讲效益,从而降低了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益。
  
  三、提高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树立全员精细化管理理念,创建精细化工作团队
  实施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离不开高校各级管理者的大力支持和各部门的积极参与,应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宣传和普及高校预算管理的基本知识,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管理,从而转变认为高校预算管理就是预算编制、只是财务部门的专项工作的错误观念;同时,引入“经营”大学的理念,转变粗放式的预算管理观念,树立和提高预算精细化管理意识,构建一支由财务专家、教育专家、工程技术专家组成的精细化工作团队,建立一套决策科学的高校财经决策体系,实现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目标。
  
  (二)着力建章立制,构建精细化管理制度
  制定完善的制度并适时修订是管好用好经费的重要措施,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目标的基础。高校应依法从实际出发,结合校情,突出可操作性,按照精细化的要求制定包括各类收入、人员经费、教学经费、科研经费、基本建设经费等及相关环节的预算管理制度和办法,涵盖经费类型、收入分配、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审批权限、监督考核、绩效评价等内容,使预算管理做到有章可循,同时要注意适时做好制度的“废、改、立”工作。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定额标准体系,且公开定额标准
  定额标准的选取,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统计方法,即以高校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数据、记录为基础,参考同类高校的统计数据,结合当年收入、物价等情况来确定定额标准的方法;二是经验评估法,即根据专家的经验和判断确定定额标准的方法。实际工作中,高校应建立完善的财务基础数据库,选择不同的方法,建立一套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定额标准体系,做到人员经费按人数、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项目,实现量化定额管理。同时,为强化管理,促进“校务公开”与廉政建设,应将定额标准向校内所有部门、向教代会及全体教职工公开。
  (四)选择合适的预算编制办法,细化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的方法有很多,如:增量预算法、零基预算法、滚动预算法、复式预算法等。高校选择合适的预算编制方法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运用最合适的方法或多种方法的组合来编制预算,实现钱随事走、责权利相结合。细化预算编制首先要对预算内容进行科学分类,做到预算项目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直观、清晰地反映学校年度工作计划与内容。其次,要根据预算内容细化预算编制,实现预算编制全部细化到类、款、项三级并设项目进行管理,如:支出预算分为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专项经费等三类;人员经费分为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奖金、社会保障费、绩效工资等若干款;基本工资分为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等二项。最后,将预算内容进行细化,使得各个部门的每个收支项目都能在预算中得到反映,明确项目的具体承担部门与责任人。
  (五)建立监督与绩效考核机制,维护预算刚性
  高校应建立完善的预算监督与绩效考核机制,对各单位和各部门的收入和支出进行全过程实时监控和跟踪,确保各项收入的及时足额到位,防止支出的损失浪费和超预算的开支,维护预算的刚性;遵循“奖优、治庸、罚劣”的原则,合理确定考核标准,坚持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对预算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绩效考核,分析评价预算支出的执行情况以及资金使用效益;要根据PDCA循环原理,沿预算计划(Plan)、执行(Do)、检查分析(Check),及时改进并执行(Action)四步骤,将考核制度细化到每个部门、人员、岗位、环节与关键控制点,确保制度有效执行。同时,要注重执行结果的反馈,完善下一个PDCA循环过程。
  (六)加强预算信息化管理,打造精细化的工作平台
  高校预算管理的精细化必须建立在掌握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的基础之上,离不开信息化管理的技术支撑。推进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信息,必须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的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打造强大的预算信息平台,该平台包括:项目管理、账务核算、收费管理、预约报账、教务管理、科研管理、人事信息、学生管理、合同管理、图书管理、资产管理、采购管理和网络捐赠平台等。高校可借助校园网的优势,发挥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为决策者编制、执行、监督评价预算提供有效工具,提高预算精细化管理水平。
  
  结 语
  高校通过实施精细化预算管理,用刚性的制度来规范管理者的行为,以优良的执行文化来强化责任的落实,从而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促进高校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wiki/%E7%B2%BE%E7%BB%86%E5%8C%96%E7%AE%A1%E7%90%86#_note-b.
  [2] 唐虓端.县级部门预算日常公用经费综合定额标准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9(46):70-71.
  [3] 孙笑萍.中学财务管理的问题与改进[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1):173-174.
  [4] 秦正英.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9(26):163-164.
  [5] 王淑霞.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财务预算的管理措施[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0(2):206-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