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逸键
(泉州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论中国画题款艺术的生存危机
陈逸键
(泉州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中国绘画与文字的结合源远流长,并最终产生了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具特色的中国画题款艺术。然而随着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解构,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当代中国画题款艺术日渐式微,虽然作为构成文人画完整性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始终在画面里保有一席之地,但无论形式或内容都已经不可避免的要求适应当代文化语境的转变和发展。
中国画;题款艺术;生存危机
中国画的题款包含“题”与“款”两个方面的内容。在画上题写诗文叫“题”;在画上记写年月,签署姓名、别号和加盖印章称为“款”。题画的文字从体裁上分为题画赞、题画诗(词)、题画跋、画题等;款文有的还记写籍贯、年龄及作画处所等,赠人之作又须写上受赠者的姓名、称谓、应酬语等。绝大多数老百姓和中国画爱好者认为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文人画才是真正的中国画,即使西式教育背景下的当代中国画坛,人们对中国画作品完整性的认识也还是画上要有题款,即使不会做诗也得抄若干诗句题于画上,再不济也得给画起个诗意点的标题。总之,一张 “画好字差”的中国画作品会被视为咄咄怪事,画家本人也多半会对自己欠佳的书法水平深表遗憾,而绝无可能把不会书法、画面不题款看作引以为豪的事情。然而,理论上对中国画题款艺术必要性的认同却无法掩饰当代中国画题款艺术的生存危机,因为无论是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还是各级各项中国画展览,画上题款的作品越来越少!在分析这种现象,思考解决中国画题款艺术的生存危机之前,我们有必要先认识中国画题款艺术的意义和作用。
众所周知,中国画题款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真正完备是文人画发展的产物,因此,本文中的中国画题款艺术也可以理解为文人画题款艺术。题款艺术之于中国画的意义和作用,笔者以为和菜名之于烹饪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食客在享用由对虾、鱼泥、油菜烹制的“燕子戏水”、白萝卜丝和辣椒烹制的“踏雪寻梅”、虾仁、鸡蛋烹制的“花好月圆”时心中一定会多几分莞尔和意趣,若菜名仅是对食材的简单描述,相信烹饪和饮食的文化和艺术高度将大打折扣!中国画题款艺术亦然,画家除了专业描绘技巧,还要具备较好的文字表述能力,才能通过题款表达自己对万物和人生的认识和体悟,提升绘画作品的艺术高度。
当然,中国画题款艺术也不一定非题长款不可,要以画面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如果没有地方而硬要题款,就叫做“塞款”,不仅无法“锦上添花”,反而容易造成“画蛇添足”的遗憾。那么,作为一张中国画作品究竟什么时候需要题款呢?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
1.拓展画面的意境。以徐渭的《墨葡萄》和郑板桥的《竹子》为例,普通老百姓大多会执着作品中的葡萄和竹子与自然物象的“相似度”;有一定美术素养的观众则可以品味画中的笔墨韵味和不似之似,但也仅止于对物象和笔墨的审美观照,绝无可能如钟子期于琴声中听出俞伯牙“巍巍乎泰山”、“汤汤乎流水”之志那般神奇地体会到徐渭和郑板桥当时的创作心境。而一旦有了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置野藤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题款,那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葡萄或竹子了,而是画家对人生价值、对社会哲理思考的载体和映射。也许有人会说,那就直接欣赏题画诗不用看画了,此言差矣!题画诗是对画有未到处之补充,若只有“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置野藤中”则无从知晓徐渭触何景而生“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之感慨的;而缺少“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豪言,我们就无法领会郑板桥不言败不气馁的顽强精神。因此,题画诗和画相得益彰的互补关系有助于拓展画面的意境,可谓“触景而生情,情动于中而形于画,画之不足,故题款之”。
2.丰富画面的语言。由于中国画题款与画面构图关系密切,中国画题款还能弥补构图的不足,丰富画面的视觉语言。如清代李方膺的《游鱼图》(见图1),画家在紧靠画面右侧的地方纵贯题写一首七言绝句,浓墨大字连成一片,使分散的鱼儿气势相连,丰富了作品中点线面的构成语言。再如齐白石的《飞蛾扑火图》(见图2),通过左上角的题款“剔开红焰救飞蛾”以及印章,增强飞蛾和右侧油灯之间的呼应关系,促进了画面形式和意境的完整性。
图1 李方膺《游鱼图》
图2 齐白石 《飞蛾扑火图》
可见,在中国文人画传统中,题款具有拓展画面意境和丰富画面语言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中国画作品中的题款越来越短,画面上有题款的中国画作品在全国美展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在年轻一代中国画家中会赋诗填词、书画俱佳的画家更是凤毛麟角,中国画题款艺术的现状堪忧!
要研究中国画题款艺术的现状,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无疑最有说服力,因为这是当代中国画家们最孜孜以求的展示平台。据著名美术史论家陈履生先生统计,在第十届全国美展入选的545作品中,画面完全无题者有177件,占32.4%;仅有名款者148件,占27.1%;有画题加名款者119件,占21.8%;有名款加年款者31件,占5.6%;有拓展画面意境、丰富画面语言的标准题款者57件,占10.4%;另有画外题者11件,占2%,从中可以看出在第十届全国美展的中国画作品中,有严格意义上题款的作品只占12.4%。而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入选的516件中国画作品中,画面完全无题者140件(其中100件仅有印章,另有40件甚至连印章也没有),占27.1%;仅有名款者185件,占35.9%;有画题加名款者 144件,占27.9%;有拓展画面意境、丰富画面语言的标准题款者47件,占9.1%。从十届全国美展的12.4%到十一届全国美展的9.1%,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中国画题款艺术的衰微之势:五年一届的全国性大展尚且如此,其它各级各种展览大赛的中国画作品的题款问题更是不容乐观,可以说题款艺术在当代中国画发展中被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那么,中国画题款艺术何以日渐式微以至引发生存之危机?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1.社会舆论误导。20世纪初以来,在充斥着“改良”、“革命”、“洋为中用”等激进字眼的社会时代背景下,中国画的改革和发展也不可避免地以西方的艺术体系和审美方式作为我们奋斗的坐标。学界名流以“救亡图存”的社会政治思想模式去想当然地应对中国画发展的艺术问题,如康有为、吕徵、陈独秀等人把“四王、吴、恽”视作中国画走向腐朽没落的代表,认为传统的中国画不如西洋画,要坚决打倒,要“革王画的命”。当时出现了西化派、国粹派与折中派三种不同观点,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但西化派无疑是最符合历史变革、社会转型需要的时尚和主流。这应该是导致中国画题款没落的直接原因,因为传统中国画样式已经被打倒了,正所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2.教育体制弊端。如果说康有为、陈独秀等人只是宣判传统中国画“死刑”的法官,那么新文化运动以来以素描为典型代表的西式美术院校就是执行中国画“死刑”的“刽子手”(当然,潘天寿先生主政浙江美院期间主张与西画“保持距离”、大力提倡传统文化的中国画教育观点例外,但那只是“一枝独秀”,并没有成为近现代美术院校中国画教育的主流)。西式美术院校中国画专业的招考方式和教学模式从根子上破坏了中国画题款艺术的生存土壤。中西方绘画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差异,在近百年的西学冲击之下,在美院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艺术家们,无不深受西方绘画思想和图式的洗礼和钳制。从高考入学标准到美院教学模式,从课程设置到成绩评判,美院教育几乎都是西式的。其中,民族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内容所占比重很小,就中国画专业的教学来说,几乎所有美院都用西洋的素描色彩考试作为入学考试(当然,如中国美院等少数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也有加试国画和书法的例子,但毕竟缺乏普遍性)。考试进来以后,在中国画的教学中也只是强调素描、造型、技法的训练。长期以来我们美术专业院校里的中国画教育重视素描轻视线描、提倡英文淡化古文、强调技术忽略艺术,正是这种教育体制造成了中国画题款艺术生存土壤的流失。
3.生活方式转变。由于时代的发展,对当代画家而言,毛笔不是社会生活、学习的必需,而是特定画种的特定工具,这使画家的书法水平大打折扣。随着科技文明的发展,连钢笔、圆珠笔等硬笔也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代之以电脑键盘,更遑论毛笔的使用频率。虽然汉字躲过了当年拼音化的冲击,但面对电脑键盘式的拼音化恐怕“在劫难逃”,因为我们当代的生活学习越来越无法摆脱对电脑的依赖。连笔都不拿了,谈何发展书法?自新文化“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以来,我们从小学到中学直至大学都是白话文的学习和应用,古典文学知识接触甚少,文言文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已经大有比英文更陌生的趋势,谈何赋诗填词、作画题款?如此一来,以古典文学和书法为重要基石和载体的中国画题款最终成为无源之水而油尽灯枯也就是早晚的事了。
中国画题款艺术近百年来日益衰微以致有消亡危机之现状令人堪忧,我们要如何应对它的生存危机呢?笔者认为应从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完善教育体制改革两方面入手。通过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引导观众的审美标准以及画家的创作思想,提高大众对中国画题款艺术的认知水平;通过完善教育体制改革提升国画家的文言文和书法水平,为中国画题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弘扬民族文化精神。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中国的经济实力突飞猛进,已经于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流失,一方面老外对中国的认知多半停留于长衫马褂瓜皮帽的清末民初时期,另一方面,中国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本土文化大多持漠视而冷淡的态度。所幸,中国政府和文艺界的有识之士已经注意到了这种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现象,而且出台了诸多弘扬民族精神、保护传统文化的政策,这无疑向世人传达出中国政府和文艺界重铸民族文化自信、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决心。
可见,重铸民族文化自信、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已经成为当前时代背景下中国的主流社会舆论导向,这就意味着中国画题款艺术发展的绝佳契机。而当务之急则是如何化解其生存危机?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20世纪初以来正是唯西方马首是瞻的西式学校教育破坏了国画家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直接导致了今日中国画题款艺术之生存危机,所以,只有通过完善教育体制改革才有可能发展中国画题款艺术。
2.完善教育体制改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生活方式的转变是一股不可逆的历史潮流,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回到满口之乎者也的农耕时代,尊重传统文化并非成天穿着长衫马褂或唐装布鞋做表面文章。因此,完善教育体制改革之目的在于不让中国画题款艺术“水土流失”以保持文化生态的平衡发展,不如此无以保证各种“文化物种”的健康发展。就外在形式而言,中国画题款艺术之“水土”至少应该包括文言文和书法两大硬件,前者是中国画题款艺术的充分条件,后者是中国画题款艺术的必要条件。
(1)加大文言文教育在中国画教育体系中的比重。不奢求每一个中国画专业的毕业生能用文言文写作,至少要能够毫不费力的阅读中国古代画论文献资料。试问非历史、考古、古典文学、美术史论等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有几个能轻松自如地使用中国的文言文文献资料?虽然市面上有大量的白话文译本,但再好的译文都无法展现原著的全貌!我们美术专业院校的学生无一例外的都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了英语上,全民学习英语的热潮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衍生物无可厚非。然而,对于中国画专业学习而言,英文大抵只有两种可能,其一是了解借鉴西方艺术,其二是交流推介国画艺术。可见,无论对于国画家的专业创作活动,还是对于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英文的好坏都没有丝毫的影响力,而文言文的好坏却直接决定了你透过传统画论典籍所领悟到的民族文化精神和传统艺术精髓的准确性。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这美好的青春和高涨的热情用于与研究中国画传统艺术精神密不可分的文言文的学习上呢?
(2)强化书法教育在中国画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书画同源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然而书法教育在中国画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却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当然美院的中国画专业例外)。在师范类高等美术专业教育中,通常会在大学一年级安排一到两个学期(30~60学时)的书法课,在大二或大三分专业后(有些美术院校在大二分专业,有些大三分专业),国画专业的学生通常还会有一个学期的书法课(有些美术院校没有给分专业后的国画专业学生另外安排书法课);非师类高等美术专业则无一安排书法课程,即便有也只是短时间、少数人的选修课。而以笔者的受教育经验及教学经历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于书法课要么置之不理,要么应付了事,任课老师也普遍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见,在现有的中国画教育体系中,书法课形同虚设,其后果就是绝大多数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即使想在画上题款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一要提高师生对书法重要性的认识,二要增加书法的授课时数,惟其如此,才能提高中国画专业学生的书法水平以解决中国画题款艺术的安身立命之本。
(3)中国画专业应独立招生以保证文言文和书法这两大硬件有良好的运营环境。由于中国画长期和油画、雕塑、版画等其它画种作为同一个美术大类统一招生,以致考生、考官和美术院校对中国画专业特点及民族文化特色的轻视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笔者建议第一,中国画专业的入学考试应该考文言文不考英文;第二,中国画专业的入学考试应该以传统中国画和书法作为专业考试内容而不是水粉静物和头像素描。果真能实现中国画专业的独立招生以及考试内容的改革,相信中国画题款艺术将是最直接的受惠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面对不可逆的历史潮流,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回到满口之乎者也的农耕时代,尊重传统文化并不是成天穿着长衫马褂或唐装布鞋做表面文章,热爱现代艺术也不是说就一定要和传统文化一刀两断。题款艺术完全可以在中国画的现代化之路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图3 朱新建 《美人图》
图4 朱振庚 《写意人物》
笔者注意到近年来中国画题款艺术已经在一些当代中国画家们的作品中呈现出新的面貌和发展趋势,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原福建师大美术学院、现中国国家画院的林容生教授,他以现代白话散文诗题画为探索方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特别能净化心灵,点醒迷失于嘈杂都市中的现代人去感受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美好,如“那些花开在树上 很好看,折下来插在瓶里也好看,落下来撒在水中也同样好看”、“风轻云淡,山光和树色在静谧中和我们一起感受空寂旷远”、“树上的花努力开放着,不问明天是风是雨或是晴……”。江苏南京书画院的朱新建先生和华中师范大学美术系的朱振庚教授代表了中国画题款艺术对画面构成因素重要性的探索和尝试(见图3、4)。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王孟奇教授,代表了中国画题款艺术对传统意境的当代解读,如《二两老酒一杆清风》。中央美院的田黎明教授则是传承文人画空灵精神、颠覆文人画水墨定式的代表,他的中国画题款要么只字不题仅有钤印,要么对中国画题款的位置形制大胆创新,如《西藏阳光》系列;厦门大学美术系的洪惠镇教授则代表了以传统艺术形式抒发时代精神的探索方向,如其《自题风竹图》:“画案台灯寂寞明,笔耕砚种类深更。有时也爱停停电,燃烛静听风竹声”,《自题山水》:“雁辞塞上正深秋,蔽日畲烟天地愁。开发还需重环保,勿叫田垄变沙丘”。
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处在全球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仍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各民族文化艺术的独特性,以保持世界文化艺术多样性为己任,“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虽然,文人画不是中国画的全部,中国画题款更不是文人画的全部,但是,作为中国画特有的艺术样式,中国画题款艺术无疑值得我们认真审视、学习和继承,并从中汲取有益的文化元素滋养当代中国画的多元发展。正如厦门大学美术系洪惠镇教授在题为《文人写意花鸟画及其“诗书画兼能”的创作传统需要紧急保护》的文章中说的那样:“不求星斗满天,有几颗闪亮就不会漆黑一团”!
[1]洪惠镇.题画诗写作[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
[2]洪惠镇.文人写意花鸟画及其“诗书画兼能”的创作传统需要紧急保护[J].中国花鸟画,2005(05).
[3]李方玉,朱绪常.中国画的题款艺术[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
[4]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集[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5]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集[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Ponders on Survival Crisis of Inscription Arts of Chinese Paintings
CHEN Yi-jian
(Department of Arts,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Quanzhou,Fujian 362000,China)
The combination of characters and Chinese paintings had a long history,and finally produced inscription art of Chinese painting which is the unique art form in the world.However,along with the 20th centur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been penetrated and affected by western art and culture,and with the changes in morden lifestyle,inscription art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aintings is fading.Although as the indespensible part to maintian the completeness of the literati painting,inscription art will not dissapear in Chinese paintings both now and in the future,whatever form or content,it has to adapt to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 contemporary cultural context.
Chinese painting;inscription;survival crisis
J202
A
1008—7974(2011)11—0075—03
2011—07—15
陈逸键(1974-),福建仙游人,泉州师范学院美术系讲师。
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