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明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局,江苏 昆山 215301)
江苏昆山开发区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和路径
周 明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局,江苏 昆山 215301)
经过25年的发展,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全面提升,开始进入以结构优化为特征的相对发达经济阶段。与此同时出现的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低、资源和环境代价大、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给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压力。
通过对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因素,如投资、电耗、出口结构等方面的分析,以及借鉴新加坡、韩国、台湾等地的先进经验,现提出促进昆山开发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如加快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构筑高素质人才聚集平台等。
工业经济;转变发展方式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25年发展,经济快速增长。其不到全国八万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千分之三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四十分之一的进出口总额;特别是工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张,产业结构及其层次持续调整、优化和提升,发展方式转变加快。
昆山开发区要在未来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赢得发展新优势,实现由总量大向经济强的跨越,就必须继续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推动、资源依赖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以转型促提升,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经过25年的发展,开发区产业结构优化主要经历过以下几个时期(详见下表):
昆山开发区分阶段发展情况表
1.传统产业主导期:1984-1991年。这一时期是开发区推动外向战略的早期,形成的产业结构以最终需求型产业为主,主要是服装、纺织、化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国苏旺你有限公司和苏旺你有限公司,分别是开发区在这期间引进的苏州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和全省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期间一批“三线”企业也先后在开发区设立分厂,推动开发区工业经济初步发展。本时期的主要产品以服装、手套、鞋帽等民生用品为主。
2.新兴产业崛起期:1992-1999年。随着开发区持续发展,外向战略逐步推进,特别是台资企业大量涌入,新兴产业开始崛起。期间沪士电子、六丰机械、捷安特等一大批体现工业化水平,积极采用现代技术、新材料,满足高级化需求,并且产业关联度大的新兴产业加快成长,在工业中的地位较快上升。本时期的主要产品以印刷线路板、汽车零部件、自行车等相关配套产品为主。
3.新兴产业主导期:2000-2004年。随着仁宝、纬创等一大批笔记本电脑企业投产,与之相关的产业链加速形成,开发区开始进入电子信息产业高速发展时期。期间投产新建的企业,无论其规模还是产业层次都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攀升。本时期的主要产品以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手机等电子产品为主。
4.一般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移期:2005-2010年。近年来,开发区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层次,规划光电产业园,引进一大批科技含量较高、投资强度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内外资项目,如龙腾光电、康佳电子、旭硝子等大型企业等。通过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和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初步构建,开发区工业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点和新增长点开始形成。其标志着开发区工业正从一般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移,产业层次较快升级。本时期的主要产品以液晶显示面板及模组等光电子器件为主。
1.从单位变动看,实现产业链延伸和向价值链高端跃升。近年来,随着开发区中传统行业企业数量逐步减少,新兴产业企业数量急剧增加,产业链延伸完善和向价值链高端跃升的趋势十分明显。围绕优势产业,当前已形成以笔记本电脑、显示器、数码相机等计算机及周边设备生产为龙头,显示面板、接插件、连接线等计算机零部件,印刷电路板、电阻、真空元件等电子元器件为基础,以及不间断电源、手机电池等一系列配套全、规模大的IT产品制造业体系;并拥有大批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内外资项目,以及如龙腾光电、奈普光电等行业高端企业。
2.从贸易方式看,实现向质量效益型的内涵式增长提升。开发区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出口带动效应明显,由此带动经济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围绕提高加工贸易企业深加工程度、延长产业增值链、扩大产业积聚和辐射效应、提高加工贸易增值率等一系列目标,开发区贸易方式由贴牌加工向自创品牌转型,由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转型,实现了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型。2010年全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27.24亿美元,同比增长35.6%,占全区出口总值的91.9%;开发区外贸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为主导的规模效应得到进一步体现。
3.从发展途径看,实现由投资推动向创新要素驱动的转变。要素和投资驱动是开发区成立以来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传统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随着开发区经济运行机制不断创新,开发区经济增长方式逐渐转向主要依靠高新技术、高素质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等创新要素驱动的轨道上来,投资效果系数不断提升,投资推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真正成为现实。2010年,开发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1343.3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2.0%;R&D经费投入26.1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18%,比2008年提高0.31个百分点。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基础性条件,以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为主的电子资讯产品产量迅猛增长,形成一大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强的高端产品。
4.从投资领域看,实现向优势产业的拓展。投资趋向伴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转变,随着开发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将迫使高投入低产出、劳动生产率低下的企业逐步淘汰,加快开发区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投资方向相应地趋向于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开发区立足开放优势和产业基础,围绕产业升级,企业生根、产品创牌,积极培育原始创新,鼓励开展技术创新。2010年,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40.73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5.6%;IT行业投资55.37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4.8%。
1.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首要表现是经济发展效益和质量提高。因此,判断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是否向好的方面转变,首先要分析评价工业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指标。近年来开发区工业企业效益持续攀升,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06.8%,创历史新高,构成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七项指标同比全部向好。
2.产业聚集效应逐渐显现。1995年IT产业比重首次超越传统行业纺织业的比重,主导产业初步形成。2010年,笔记本电脑产量达到6723万台,同比增长10.8%;数码相机达到1650万台,同比增长5.5%;IT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高达75.8%,开发区已形成以IT产业为龙头的电子信息支柱产业,同时在高档民生用品、模具制造、特种汽车产业等多个行业形成较具一定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3.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开发区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同时又是能源匮乏地区,节能降耗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全区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工作成效明显。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耗为0.0322吨标准煤,与2006年的0.0694吨标准煤相比下降53.6%。工业企业用电效率稳步提高。2010年,全区工业用电每千瓦时产出工业产值88.02元,比2006年的54.31元提高了48.5%。
1.投资效果系数加快提升。投资驱动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传统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过去五年,开发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5年的63.8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0.47亿元,年均增长3.0%;现价工业产值则由2005年的1760.67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4606.20亿元,增长2.6倍,年均增速达16.3%。这说明投资对工业生产的拉动作用明显。随着投资结构的优化,工业投资的增长有所放缓,但投资的效率正逐步趋好,从而推动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向高效转变。
2.单位产值电耗持续下降。能源消耗是创造产出的依赖,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以消耗一定的资源为代价。通过计算,开发区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说明作为开发区能源消费的重要品种——电力消费与工业增长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2010年开发区工业生产用电量52.33亿千瓦时,是2005年的1.8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3%,而万元产值电耗却保持平稳的下降态势,从2005年的225千瓦时到2010年的114千瓦时,下降幅度达到49.3%。换句话说,也就是每消耗1万千瓦时的电力,要多创造43.58万元的产出,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推动了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向低消耗转变。
3.劳动生产率较快提高。开发区工业迅猛发展,同劳动生产率提高密切相关。劳动者素质持续提高,推动了开发区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05年,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末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176512人,到2010年达333624人,年均增长13.4%;劳动生产率由188010元/人,提高到222897元/人,提高18.6%。通过提高劳动者技能,引进先进技术,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促进生产资料规模和效能最大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持续发挥,从而推动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向人才依托转变。
4.出口结构加速优化。出口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开发区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出口额加速扩大,带动效应十分明显,由此带动工业经济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出口结构优化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的重要推动力。2010年机电产品出口440.24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3.1倍,占全区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5年的89.9%上升到2010年的 94.7%,提高4.8个百分点。2010年开发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27.24亿美元,同比增长35.6%,占全区出口总额的91.9%,开发区外贸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为主导的规模效应得到进一步体现。通过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围绕提高加工贸易深加工程度、延长产业增值链、扩大产业积聚和辐射效应等一系列目标,提高加工贸易增值率,推动了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向结构优化转变。
各地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没有固定模式和现成套路。然而,国内外先进地区的一些成功经验,值得认真分析和学习借鉴。
1.新加坡以资、智并引提供不竭动力。在引进外资方面:一是向全球推销新加坡,招商引资统一于政府代理机构——经济发展局;二是建立大型工业园,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载体;三是实行分别对待,促使外资服务本国产业政策;四是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地常设招商引资机构,说服投资者到新加坡投资。在引入外智方面:专门成立人力咨询委员会,以经济发展方向为主要标准,决定所需的各类人才。
2.韩国为产业升级提供政策保障。韩国从自身资源的状况出发,自60年代初开始实施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的调整。从韩国产业政策的内容看,出口导向工业化始终是其一项重要的支柱政策,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国际化带动出口结构的变化,以发挥其出口持续增长的潜力。韩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根据国内外需求结构的变化和产业链的波及效应,适时地调整其产业结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
3.台湾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台湾加快推动关键性的产业技术发展,大力发展光电技术、软件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并借鉴美国“硅谷”经验,于1980年正式设立新竹科学园区。这些科技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台湾高科技产业升级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台湾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进入21世纪以来,台湾采取主动出击和全程服务等措施,鼓励外国企业来台设立研发中心。其不仅带动了台湾产业提升技术创新水平,而且优化了其在全球的产业布局。
1.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从开发区目前发展现状看,主导产业仍然缺少对高科技的吸收、消化和再创新,多数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创新机制,大多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建议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建立标准等措施,鼓励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开发区产业整体升级,并促进IT产业链从低端的加工制造向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项目延伸;通过加快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强大而先进的制造业正是开发区发展的核心竞争点、新增长点和巨大推动力。近年来,开发区制造业虽发展迅速,但距离“先进制造业基地”尚有较大距离。当前,建议加快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基地化、优势产业品牌化,以光电产业发展带动产业层次提升,以企业转型发展推动产业层次提升,积极推动外资企业研发活动本土化,形成研发、制造、营销相匹配的集约高效的先进制造业, 使开发区逐步成为产业特色明显、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3.构筑高素质人才聚集平台。近年来,开发区人才质量持续提升,人才已经成为开发区重要的战略资源。然而,与开发区经济国际化和外向型经济的需求相比,其人才国际化的水平仍偏低,高素质人才在从业人员中的占比依然偏低,高端领域人才依然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建议整合教育、科技和人才资源,建立集引进、培养、咨询和供给为一体的开发区人才队伍建设体系,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4.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决克服片面追求速度的倾向,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转到调整结构、促进协调发展、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加快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0.3969/j.issn.1674-8905.2011.07.016
高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