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掘港镇新苗幼儿园 陈文波
农村集镇幼儿园区域活动资源的拓展
■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掘港镇新苗幼儿园 陈文波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观摩的活动,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它的教育价值主要是附设在区角内的操作材料、情景及相应的活动所承载的教育功能。
作为农村集镇幼儿园,我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既农村的丰富资源可以利用,又有城镇的文化、商贸、娱乐场所可供选择;家长既有来之农村,又有来之城镇,他们的生活背景和文化结构的差异,使我们的区域活动资源更加丰富和多样。区域活动资源的拓展使我园的区域活动更具多元化,引发来之不同生活环境的幼儿间同伴互助,共同学习,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建构自我,促进他们主动、独立、创造性地发展,优化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
农村的乡土材料丰富,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叶都能成为幼儿活动的游戏材料,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农村自然资源在区域中的运用,把语言学习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由于本园一部分孩子来自农村,有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的语言存在这样的现象:(1)想和你说话却又言不由衷;(2)不愿或不敢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表现。由于他们从小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知识经验不够丰富,而且缺乏与外界环境的交往机会,从而不能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产生了社交退缩行为。“让幼儿有话可说”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教师应注重互动式语言环境的创设,为幼儿提供多层次、趣味性和多样化的材料,吸引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
1.利用自然物,创设园本自然材料创意区。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只有丰富的生活才能为丰富的语言提供良好的环境。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是一本活教材。”在我园附近的田野、树林就可以听到、看到、呼吸到和感受到大自然中一切鲜活的东西:小鸟的鸣啾、落叶的飞舞、花朵的芬芳;生命的生长、四季的更迭……我们引领幼儿去寻找、发现、记录、感知这些自然物的美,它们赋予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在这无拘无束的环境中,使幼儿产生了想说的欲望,体验到了交流的乐趣。
大自然不仅是孩子们的游乐场,还是孩子们的百宝箱,有可供操作和创造的天然材料:春天的野花、野草、各种树叶;夏天的水果、昆虫、荷花荷叶、沙石;秋天的种子、果实、丝瓜筋、芦柴、稻草、落叶等等。我们采取了教师引导与幼儿随机搜集相结合的方法搜集自然材料,并搬回活动室,尝试创设了自然材料创意区。这样不仅有效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也弥补了室内玩具短缺的不足。这些自然材料种类繁多,我们就引导幼儿按材料的外形特征或属性分类摆放,贴上相应标志,使幼儿养成有序取放材料的良好习惯。在活动中孩子们发现有些材料难以操作,如粗树枝、会粘手的泥巴等,于是大家共同合作对这些材料进行简单加工,而且讨论并设计了有动物形象标志的工具筐、工具袋,在兴趣的引导下幼儿对工具也进行了有序摆放。这里满足了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制作和创造的需要,在与材料的“对话”中,他们捏出一个个有趣的动物,拼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创编出一个个动听的故事……有的幼儿还将花生串联做成项链,新鲜的柳树枝编成小手镯、小帽子装扮自己开展表演活动。自信与快乐围绕着每个孩子,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味”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2.利用自然环境,构建户外活动区域。在观察幼儿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相对于室内的活动孩子们更喜欢在自然环境中开展区域活动。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充分挖掘本地资源,构建户外活动区域。如我园地处市民广场,那儿风景秀丽,有健身中心广场、音乐喷泉、葡萄藤蔓长廊、鹅卵石路、沙池等,每到春天和秋天,这里成了幼儿开展活动的“宝地”。我们与幼儿共同讨论,发挥户外活动空间大的优势,合理构建体育运动区、角色游戏区、表演游戏区、沙区、水区等户外活动区域。孩子们有的在健身中心走梅花桩、荡秋千;有的在鹅卵石上舞蹈;有的在喷泉边追逐嬉戏;有的用石头垒灶,野花野果当食物玩“娃娃家”的游戏;有的用竹片、木棒、树叶替代了木鱼、笛子等现成精美的乐器随着喷泉音乐演奏;有的涉水拾田螺、贝壳,打水漂;有的将沙水结合,当起了“建筑师”搭建出一座座小房子、小桥流水、乡间小路……孩子们在真实有趣的环境中展开活动,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同时也萌发了幼儿爱自然爱家乡的情感。
我园社区资源十分丰富,有如东杂技团,有海花啤酒厂,有少年宫,还有集贸市场、社区戏剧场等场所。我们看到了这些可利用的社区资源,把有意义、有价值的教育资源纳入到我们活动区的创设中。
1.利用社区环境,生成主题活动区域。幼儿的生活离不开一定的社区环境,社区是幼儿广阔的学习和锻炼的天地。因此,在创设活动区时,我们努力挖掘利用周围的社区环境,注重引导幼儿参与并根据本园幼儿的认知特点、兴趣及月份目标与幼儿共同探讨“生成”相关活动区域。如九月份我们大班的月目标是认识秋天的粮食,我们因地制宜,利用靠近农场的有利优势,组织幼儿去参观稻田,九月的水稻生长正旺,幼儿在田边提出了许多问题:“稻田上空为什么有那么多小鸟?”“小鸟是来吃稻谷的,小鸟吃稻谷怎么办?”“有草怎么办?有虫怎么办?”幼儿纷纷讨论开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表现、表达:扎稻草人、张网、敲鼓等等方式来赶走小鸟。关于“米从哪来”的主题活动便在参观讨论中产生。过了几星期我们再次来到了稻田边,这时水稻快成熟了,幼儿望着弯腰的水稻又研究起来了,为什么它会弯腰,它怎么变黄色了等。到了十月中旬,我们又一次带孩子去稻田看稻子的收割。在田头,看收割机的运作,看人用镰刀收割,孩子们在收割好的稻田里拾稻穗。在看收割时,有的孩子主动与稻田的主人聊了起来:这稻草根留在田里干什么的?还长不长稻谷啊?这稻秆怎么办?在去参观的一路上,有许多农家门前场地上晒着刚刚收割的稻谷,幼儿又产生了许多的问题:稻谷为什么要晒?晒的稻谷为什么颜色不一样?大小不一样?于是了解到稻谷有不同的品种。回到园里后,我们又进行了碾米的活动,让幼儿亲手去揭开了谷子成米的面纱,然后又在自然角进行了发芽活动。结果,相继生成了美劳区“稻草玩具屋”,益智区“好玩的彩色米”,建构区“稻草房”,角色区“大米加工厂”、“粮店”等。有机融合了各领域的内容,提高了幼儿的感知能力,使之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2.结合社区活动,创设特色活动区域。春天是采紫菜的旺季,家家户户采紫菜忙,很多孩子喜欢吃紫菜包饭,当问及紫菜的制作过程,孩子们都一知半解,于是我们带领幼儿前往本地的紫菜加工厂参观。工作人员带着大家边看边讲解紫菜的每一步制作工序:杀青、揉捻、烘干、炒制。随着机器飞转,一批批刚刚还是大叶子的紫菜,经过前面三道工序后就已经变成我们平时看到的紫菜样子了,幼儿从中感知由青紫菜到成品紫菜的变化进程,激发幼儿新的探索欲望。回园,开展“紫菜”游戏区域活动,创设紫菜展厅:展示有关紫菜的宣传画册、图片、紫菜标本等话紫菜;设计各种紫菜商标并进行角色互动交流。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游戏区域,引导幼儿有目的地操作、观察、思考、表达、游戏,并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来解决问题,从中获得了有益经验。
1.转变家长观念,开辟幼儿活动区域。《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家长资源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家长的教育意识淡薄,幼儿的一些活动常在家长的训斥声中被制止。所以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至关重要。在“家长开放日”“家长会”“亲子活动”中我们以具体生动事例向家长讲解,使家长熟悉本园、本班的教学特点,了解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如在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几位家长看到孩子们在玩树枝,显得不高兴,我们就引导家长耐心观看孩子的操作,当他们看到孩子用树枝在沙上作画、数数、拼出造型各异的图画时,连连点头微笑,于是我们就向家长介绍这是一个手脑并用、一物多玩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家长的认识提高了,不再训斥孩子的乱摆弄,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建议家长在家中开辟一块属于孩子的活动区,投放一个百宝箱,与幼儿共同收集可利用的材料,允许孩子随意操作。第二天让孩子将家里的收获、成果带到幼儿园与大家分享。我们觉得得到家长的支持、配合,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邀请家长助教,创设家庭活动区域。在农村,家长们相对比较空闲,我们就在本园开设家庭活动区,经常有计划、有组织地邀请一些有特长的家长参与各班的活动。如请会编织的家长来教孩子们用棕榈叶编制糖果、小鱼;用稻草编绳子制草棒、草垫、鸟窝;用玉米皮编篮子等。请开饮食店的家长教孩子包馄饨、饺子。请卖豆腐的家长教孩子磨豆浆、做小豆腐等等,帮助孩子们学习生活的本领。在城镇,我们请家长们在教孩子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责任感,孩子也为自己的家长感到自豪,家园形成合力,促进了教师、幼儿和家长的共同成长。
总之,区域游戏的园本化研究使我园教师都能建立起朴素的资源观和价值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低耗高效地创设园本化活动区,让城镇幼儿去感受、去领略、去体验作为农村孩子的快乐,让农村孩子体验城镇的乐趣,他们优势互补,为他们的成长创造富裕的求知资源,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