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桂云,杨思思
(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兰州730000)
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及其应对
高桂云1,杨思思2
(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兰州730000)
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本质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市场原教旨主义、“意识形态终结论”、文化霸权和“华盛顿共识”是其主要表现形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新自由主义乘机而入,它的广泛传播、渗透,严重威胁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为此,我们必须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以有效抵制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自由主义最初是一门经济学理论和思潮,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之后,逐渐向全球乃至政治领域“蔓延”,它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渐融入了世界发展的大潮流,我国的意识形态在此过程中也受到了新自由主义思潮或多或少的影响。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政治哲学和运动,它通过注重实际的方法尤其是强调经济增长来冲淡传统自由主义关于寻求进步和吸引社会公众的理论。到70年代后期成为显赫的西方经济学思潮,继而演变为当代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尽管对新自由主义的定义和解释五花八门,但学术界的共识还是存在的。即新自由主义是在继承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理论思潮、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华盛顿共识”的推行,使新自由主义由学术理论嬗变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范式、政治纲领和意识形态的主要标志。其核心内容就是“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即美国化)。[1]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苏东剧变”社会主义低潮的到来,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逐渐获得意识形态话语优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全球受到强力挑战。但是,意识形态化的新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根本对立的。本质上说,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是遵循资本法则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它反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方法论的集体主义原则,并以此对抗社会主义、共产主义。[2]
“苏东剧变”之后,新自由主义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在现代媒体的推波助澜下,以新自由主义为指导的“华盛顿共识”大肆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传播,严重危及这些国家的主权独立和经济安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取消了原有的符合本国国情的意识形态,在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等方面逐渐实现“西化”。“华盛顿共识”放大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色彩,强调公有制会使经济变得更糟,社会主义必然导致极权,国家干预只能造成经济的损失等等。西方国家正是用这种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来“规制”世界,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这严重威胁到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
1.市场原教旨主义干扰经济体制的改革。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诉求是政府的角色最小化、快速的私有化以及快速的自由化,主张一切由看不见的手来指挥,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与管制。同时有意曲解和放大计划经济的失误和弊端,无视各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指出:“为了能够用来为一个单一的计划服务的权力的集中,不仅是权力的转移,而且也使权力得到无限的扩张,把从前许多人独立行使的权力集中在某个集团的手里,会使权力膨胀到前所未有的程序。”[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市场经济,但我国的市场经济与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是根本不同的。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既要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我国具体条件下,市场经济既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形式。但是自从上世纪80年代我国逐步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取消公有制,实行全面私有化”,“资本统治劳动”,“市场经济条件下,两极分化不可避免”的市场原教旨主义紧跟而来。市场原教旨主义作为一种影响巨大的意识形态直接作用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企图误导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的状况下进行改革将面临诸多问题。如果用新自由主义指导我国的改革,实行全盘私有化,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而国家不从宏观上进行调控,放之任之,这将会造成很多严重后果,如社会两极分化,生产力发展停滞,社会动荡等。这不仅背离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而且一定程度上歪曲了我国的社会性质。所以说,虽然我国政府对新自由主义思潮“西化”中国的企图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可是其社会影响不可低估,市场原教旨主义不但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视为市场经济无用的附加,更视为市场经济的牢笼和阻碍,其目的是通过大力鼓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去意识形态化”,从而在思想上、经济上根本颠覆社会主义制度。[4]
2.“意识形态终结论”削弱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上世纪80年代末,社会主义运动暂时处于低潮期,新自由主义乘机大肆鼓吹“社会意识形态终结论”。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其《1999,不战而胜》一书中提出“不战而胜论”,试图以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终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为世界各国的意识形态最终必将终结于西方自由主义的旗帜之下。美国前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也抛出“社会主义失败论”,认为共产主义到21世纪将在意识形态和体制两个方面都陷入总危机,共产主义将在历史上不可逆转地消亡。他们都把矛头指向社会主义制度,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都宣称意识形态的终结,并认为共产主义在不久的将来会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人类历史将进入资本主义大一统时期,进入最完美的“后历史时期”。新自由主义者散布“意识形态终结论”,其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即告诉人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已不再令人信服,而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则是最优越的制度,其它各种国家和社会都要尽早融入西方文明。显而易见,这一思想解构和稀释着意识形态的整合、控制和教化功能,对人们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有着消极的阻碍作用。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继续消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必然使民族性、国家性、社会主义性在思想领域中的地位衰微。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曾出现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淡化意识形态”和“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等观念,就是新自由主义消解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表现,他们据此要求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宣传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旨在使社会制度的维系失去精神依托。“导致出现了所谓的‘信仰危机’,在国际形势复杂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产生困惑,进而失去了坚定信念。”[5]
3.文化霸权鼓吹消费主义冲击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反思、变革和冲突是20世纪末的一个重要现象,这也正日益成为一个具有全球性、时代性的突出问题。新自由主义在全球化的不断扩展直接导致了西方文化霸权的出现。在世界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西方某些国家对自己的文化持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并采取种种方式试图把其灌输给另一些国家的人民,使他们臣服在这种文化的统治下。“在文化上,新时代全球化的特点则表现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和共同意识日益增长,带有超地域、超民族、超国家意识的全球化主义观念空前普及。”[6]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采取了这种策略,即进一步加强文化外交,全面输出西方的政治经济模式和价值观念,对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进行精神改造,企图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充当西方各国的附庸,从而保持其文化霸权。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的物质生活方式,尤其是美国式的大众消费文化正在演化为当今世界主流与时尚,其实质是以西方价值观为主导来谋求全球霸权地位,即在全球意识形态、语言文化以及伦理价值观念上谋求独家话语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体制的确立,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动,人们的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利益关系深刻调整。社会的巨大变化导致了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复杂化,使得人们的思想呈现多元、多样和多变的特点。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频繁,使得西方新自由主义下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不断扩张。消费主义者鼓噪消费是生活的主要目的,一味地宣扬极端个人主义和消费至上,以追求享乐为目的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消费主义指导下的大众文化也应运而生,其最大危害就是使广大人民群众在不知不觉中对西方资本主义宣扬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产生价值观认同,最终从文化上瓦解社会主义制度。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这种否定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消费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造成十分严重的冲击,并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
4.“华盛顿共识”扩张威胁共产党执政的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一系列理论,“它们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所制定,并由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其基本原则是贸易经济自由化、市场定价、消除通货膨胀和私有化。”[7]在新自由主义理论指导下产生的“华盛顿共识”是专为应对拉美金融危机而设计的。在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上,“华盛顿共识”主张减少政府的干预和管制,提倡自由贸易和资本在国际间尽可能不受限制地流动,为金融自由化铺平道路;在所有制问题上,认为国有企业必然是低效率的,而私有化则是改革的重要措施。私有化是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核心理论观点,新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的扩展与蔓延对共产党执政地位带来潜在的威胁。在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掌握着国家政权,代表着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新自由主义衍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其与马克思主义是对立的,要求取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果我们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势必造成资产阶级思想的蔓延。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通过建立公有制,使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成为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者,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然而,新自由主义倡导私有化,强调市场化,重视个人主义,这必然危及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冲击不可忽视。马克思主义能否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是抵制新自由主义渗透,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历史课题,关系到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
1.以国际金融危机为契机,强化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2008年夏末,美国及全球金融体系的抵押担保市场突然崩溃,于是一场金融危机以惊人的速度席卷全球,严重破坏了世界金融体系。这次危机与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向全球的扩张和渗透密切相关,可以说它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主导的新自由主义为主要推力的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直接结果。市场自由化和减少国家对经济特别是金融部门控制的政策并没有导向一个更加自由的市场。相反,经济非调控化促进了市场特别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垄断化,使各个国家屈服于资本对社会福利国家制度的进攻和丧失国家经济主权,取消国家的调控机制和规模空前的金融投机使世界经济陷入混乱和无序状态。通过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由资本主义已经走入了死胡同,这给新自由主义特别是其集中体现的“华盛顿共识”以沉重的打击,同时暴露了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和体制模式的局限性,使其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合法性。当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因遭受经济危机重创而处于低迷时,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经济却率先走出困境并稳定增长,原因恰恰在于我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照搬西方模式。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不容置疑的科学性。
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或集团的思想家对特定社会关系反应后而形成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目的是为了建立或巩固一定的政治制度,以维护本阶级或集团的根本利益。[8]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有其主流意识形态,它构成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枢和支柱,构成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基础和载体。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阶级属性决定了作为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必然成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且这种指导地位只能是一元的。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支撑,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我国目前文化领域日趋活跃和繁荣,使得多种思想流派纷纷涌现,各种文化思想交流碰撞,呈现出多元文化并存的态势。多元文化思想状况下夹杂着新自由主义的思想,已经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了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使得某些社会成员出现了文化价值判断的困惑和迷失。西方国家把斗争矛头直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污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并鼓吹只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才能救中国。在此背景下,我国对新形势和新挑战作了积极回应,并开始积极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下,充分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世界文明的精华,按照现实的广延性与历史的涵容性相统一的原则,进行的自觉的理论建构。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大力开展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宣传普及工作。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也是形成全社会共同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的精神纽带,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新挑战下,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内在的必然要求。[9]
3.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高度重视党的理论工作。面对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共产党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带来的潜在威胁,“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命运。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进行新的实践和探索,形成党建工作的新格局,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总结历史经验,理论正确,党就坚强,反之,党就涣散,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运动,苏联亡党、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都根源于苏共的民主化思潮。因而,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为了适应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履行执政使命和巩固执政地位的客观要求,党必须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坚持和把握好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这不仅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巩固,而且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以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高度重视党的理论工作,关键在于始终掌握党对意识形态领导的主动权。“党掌握领导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是指党始终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旗帜,坚定地引领意识形态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一种主动地位。”[10]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牢牢把握领导意识形态的主动权,不断营造推进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思想氛围和舆论环境,使主流意识形态始终保持科学性、先进性和群众性的内在统一;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紧贴新的实践,不断探索和总结,注意对实际问题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从而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1]李慎明.从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认清新自由主义的危害[J].红旗文稿,2010,(6).
[2]邓伯君.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哲学层面剖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2).
[3][美]弗里德曼·奥古斯特·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39.
[4]钟君,郑承军.社会意识形态“污名化”现象剖析[J].郑州大学学报,2009,(3).
[5]张才国.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273.
[6]周穗明.不要拒绝全球化——新时代全球化的性质、特点、核心问题及对策[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1).
[7][美]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与全球秩序[M].徐海铭,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122.
[8]王国敏,李玉峰.挑战与回应: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地位[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7,(11).
[9]郭建宁.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8).
[10]李崇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J].红旗文稿,2006,(18).
D61
A
1002-7408(2011)05-0043-03
高桂云(1955-),女,山东莱州人,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杨思思(1989-),女,河北邢台人,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