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武军
(中共宝鸡市委党校,陕西宝鸡721001)
党的公信力建设问题探析
曹武军
(中共宝鸡市委党校,陕西宝鸡721001)
公信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公信力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新形势下的各种挑战。加强党的公信力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推进理论创新、民主政治,加大保障民生力度、抓好队伍建设、加强反腐倡廉,为领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公信力;执政党;执政基础
孔子云:“民无信而不立。”“信”者,诚信、信用、忠信乃至守信,核心意思是重然诺,不欺诈。从古到今,“信”都是人际交往的首要原则,“公信”则是一个政党获取政权、凝聚人心的首要前提。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基本宗旨和使命不懈追求,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获取公信力、不断取得执政合法性的历史。随着时代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公信力方面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加强公信力建设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公信力一词发端于大众传媒,原指公众对媒体的信任,这种信任来自于媒体忠实传播真实信息,自觉地维护公众利益。由此演绎,又有了司法公信力、政府公信力等概念。政党公信力研究近年来也随之发展,特别是随着人们对执政合法性的研究而不断出现在公众视野。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政党一端连着民众,一端连着国家,其基本职能就是整合民意、反映民意,实质是在民众与国家之间架起一道桥梁,以影响或控制公共权力,是为民众利益服务的工具。公共权力的所有者是民众,但民众无法直接操作这种权力,而必须把它委托给可信赖的政治组织。从一定意义上说,所谓政党公信正是掌握权力的少数人对公共权力所有者多数人负责任的“信用”。这种信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党通过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人民作出承诺;另一方面,人民通过政党的理论主张更重要的是实际兑现程度来评判这种承诺。
由此可见,执政党的公信力就是公众对政党因信任而产生的认可、支持和拥护及其程度。政党不是国家政权组织,无法直接驾驭公众。政党要获得广大民众信任,夺取和掌握政权,离不开党的公信力。一个执政党的公信力和执政能力,归根结底取决于它所获得的人民群众的认同度。公信力、执政能力与人民群众的认同是相互促进的,公信力、执政能力越强,越容易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人民群众的认同程度越高,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越能顺利得到贯彻执行,从而大大降低执政成本,提高党的公信力和执政能力。因此,政党的公信力是政党执政合法性的基本前提,是其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加强党的公信力建设意义重大。
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党能高度重视、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公信力,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法治社会的逐渐成熟,公民权利意识、民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逐渐增强,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要求和期望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执政党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变革创新,持续不断地丰富和扩大获得群众认同的资源,提升党的公信力。
1.党的公信力建设基本实践。中国共产党的公信力是通过自己的政策主张和实践来体现的,是在向广大人民不断做出承诺和兑现承诺中实现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做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庄严承诺,并把它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来践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把自己的奋斗同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紧紧结合起来,领导人民大众致力于推翻“三座大山”、救民于水火和实现民族独立与富强,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与支持,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国后,作为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执政的年轻的党,我党曾因经验不足等原因,出现了一些严重失误。但由于我们党勇于承认自身的失误并努力去克服,始终同党内各种错误倾向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因而人民群众对党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积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适应广大人民的新要求新愿望,锐意改革创新,及时调整政策,致力经济发展,不断扩大民主,促进社会和谐。党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社会治理水平,广大人民给予了充分肯定与认同,对党的执政能力特别是公信力给予了充分信任与支持。
回顾总结党的公信力建设的实践,有四条成功经验:一是始终把尊重人民意愿、维护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二是始终把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作为最大政治任务;三是始终把发展民主政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奋斗目标;四是始终把拒腐防变、保持党的先进性作为最大执政课题。正是这四方面理念的确立和践行确保了党的理论、政策、路线和方针的正确性,奠定了我们党公信力的政治基础。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自身的公信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来建设,党的公信力与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总体上是相适应的,强大的公信力为党更好地推进各项改革提供了基本保证。
2.党的公信力建设面临的挑战。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近年来随着改革的发展,我国社会各种深层次矛盾不断凸现,特别是贪污腐败、官僚主义、不正之风等不良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党群关系,党的公信力受到很大影响。党的公信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面临着严峻挑战,表现为:
第一,人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复杂多样,多元化思想引发信任危机。历史经验表明,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我们党执政取信于民的重要阵地。改革开放在引进西方有益的文明进步成果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糟粕,个人主义、金钱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市场经济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个体的觉醒,个人权利意识普遍增强,一些人面对改革带来的形形色色的问题容易产生错误认识。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更加广泛,党和政府要像改革开放之前那样全方位支配人们的思想已不可能。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利益主体的存在,必然导致多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存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不利于人们在具体利益上达成一致,产生分歧,一定程度上出现对党的公信力的怀疑和动摇的倾向,形成了潜在的危机。
第二,经济发展均衡不足,影响对党的认同度。由于我们的改革是“先富带动后富”的改革,难以做到“齐步走”;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改革只能在“摸着石头过河”中前进,这就必然带来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不同群体差距、行业差距等发展和分配中存在的差距问题,在经济发展中难以做到彻底的公平。改革必然会使一部分人为之付出代价,一些群体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被边缘化和弱化,出现对党的政策乃至党的公信力认同的下降。这些问题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如果解决不当,势必会动摇党的执政基础。
第三,腐败现象依然严重,社会不公现象损害党的执政基础。改革开放在带来经济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乘虚而入,封建主义官本位、特权思想、等级观念、家长制等陈旧思想沉渣泛起。这种情形下,加之一些地方党组织软弱涣散,治党不严,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能正确认识社会负面现象,不能正确对待个人名利,理想信念发生动摇,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官僚主义作祟,个人主义至上,由此而引发的政绩工程、形式主义、不诚信现象层出不穷。腐败最容易失去人心,动摇执政基础。发生在个别党员干部身上的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损害了党的公信力。此类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遏制,就会从根本上破坏党的执政基础,削弱党的执政权威。
第一,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不断增强党的思想价值观的群体认同度。“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党的生命力首先在于理论的生命力。恩格斯指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他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也指出:“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人民群众之所以从各种力量的较量和对比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首先在于党的理论主张符合时代发展、符合客观实际、符合人民需要,是科学的理论。当前,面对党在指导思想、理论宣传方面的挑战,必须注重理论创新和引领社会思潮,以一元化的指导思想统领多元化社会思潮,以科学的理论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党的理论拥有先进性和说服力,党的公信力才能不断得到增强。
第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断拓宽人民利益表达渠道。执政党获取和提升公信力离不开制度体系的作用,在这个制度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是民主。如果民主渠道不畅,民主权利难以保障,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选择权和监督权不能得到保证,就会导致掌权者不负责任、不受监督、腐化堕落、以权谋私,党的公信力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提升公信力必须构建以民主为核心的科学的制度体系,通过规范、科学和有效的制度程序,让公众广泛参与政策讨论、官员选择、政绩评价、社会管理等事务。这既是公众利益表达和政治选择的现实需要,也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的良性互动。为此,首先要大力推动党内民主,保障党员主体地位,维护党员各项利益,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巩固党的团结与统一,以党员对党的信任来提升党内的公信力。其次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社情民意的表达制度、社会管理的参与制度、政府绩效的评判制度,以民主来强化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再次要不断拓宽人民利益表达渠道,建立不同群体的利益整合机制,寻找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平衡点,以此来最大限度地实现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三,高度关注民生,不断扩大经济发展的惠及面。民生问题是检验党的执政能力和公信力的首要因素,一个无法解决好人民群众吃穿住用行的执政党注定是要失去人民信任的。当前,我国社会民生中的突出问题莫过于就业难、房价高、看病贵、贫富悬殊等,这也是影响人们生活幸福感、引发公众不满的最大因素。这些问题解决不好,无论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都难以转化为群众对党的先进性、公信力的认同。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我们必须通过优先发展教育、积极扩大就业、改革收入分配、改善医疗卫生、健全社会保障、完善社会管理等惠及民生的措施,兑现党对人民群众的承诺,增强党的执政合法性,提升党的公信力。
第四,建设高质量的干部队伍,不断夯实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基础。当前,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影响和制约党的公信力的因素,一是干部任用上的不正之风和各种潜规则。破格提拔、带病提拔、突击提拔、违规提拔等不正常现象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权权交易、权钱交易和权色交易。二是干部权力使用上的监督不力。在党内权力运行上,机制比较封闭,权力过于集中,开放性和民主化程度严重不足。三是干部政绩考核上缺乏科学性,一些好大喜功、劳民伤财、脱离群众或碌碌无为的干部得到提拔,一些真正开拓创新、埋头苦干、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不能委以重任。干部考核评价办法难以真正体现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上述问题既削弱了党的公信力,也制约了现代化建设事业。着眼于提高党的公信力,干部队伍建设必须以《党政干部任用条例》为依据,以公正效能为核心,建立健全六大机制:群众公认的民主推荐机制;公道择优的干部任用机制;公开透明的权力运行机制;注重实绩的政绩评价机制;公平公开程序竞争激励机制;公正严明的管理监督机制。质言之,要以制度公信保证用人公信,以用人公信提升党的公信。
第五,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倡廉,不断清除破坏党群关系的蛀虫。腐败问题历来为老百姓深恶痛绝,是最易失去民心的行为,也是破坏党的先进性、影响党的公信力的最大毒瘤。近年来的多种民意调查显示,吏治腐败问题是老百姓关
心的头号问题。党要取信于民,就必须下大力气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坚决查处各种违纪违法分子,纯洁党的组织。这就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把改革的推动力、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惩治的威慑力结合起来,努力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有效预防和遏制腐败,增强人民的信任支持和拥护,提升党的公信力,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郭彩霞.浅议党的公信力[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3).
[2]吴家庆.论执政党公信力:内涵功能和实现途径[J].政治学研究,2009,(5).
[3]吴家庆,卿孟军:论公信力丧失对苏共垮台的影响[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5).
[4]仇文丽,吴志娟,王宏.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公信力的提升[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8,(10).
D26
A
1002-7408(2011)05-0028-03
曹武军(1976-),男,陕西凤县人,中共宝鸡市委党校讲师,宁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党的基本理论与建设。
[责任编辑: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