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启程(高级心理咨询师)
谦卑的养育,幸福的担当
文/启程(高级心理咨询师)
耶鲁大学的美籍华裔教授蔡美儿,写了一本在世界各地引起热烈争议的书。英文版叫做《虎妈战歌》,中文版叫做《我在美国做妈妈》。蔡美儿严厉的教子方法让美国人感到震惊:七岁的女儿,因为一首钢琴曲弹不好,就被禁止进食、饮水、上厕所,被迫一直弹琴到深夜。“我曾经在钢琴前给过她一巴掌,只因她弹琴时手指不够刚健有力。”由此引发的讨论一直延续到今年的“两会”现场。代表、委员热议“虎妈”式教育,发言中反复提及的主题词包括:幸福感、幸福指数、创造性、活力、压力、功利、尊重、共同成长。
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他在家庭中总是处于被动的弱势地位。美国前副国务卿、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库珀认为,蔡美儿想通过自己的孩子再活一遍,是自私的。网络上则有某旅美华人认为:当代美国文化的自私性使得“父母怕负责任,不敢干预另一个自我。”难道孩子除了做个给父母圆梦的替身,就只能扮演个多余人的角色?无论哪一种“自私”,都没有跳出成年人狭隘而武断的自我中心立场。在这个意义上,孩子能够遇上一个理性、平和、友善、有分寸感的监护人,是一种幸运。大部分父母没那么完美,但总不至于残忍虐待以致触犯刑律。大部分孩子只能承受父母那可怕的局限,无论是“怕负责任”的冷漠忽略,还是“再活一遍”的疯狂激情。
对于生命的真相,我们总是异常地隔膜。《道德经》三十四章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林安梧教授翻译这一段:“大道如水,源泉滚滚,盈满而溢,或左或右,无所不
在!天地万物,依恃大道而生长,永不分离。功业既成,却不占为己有,覆育长养万物,而不去宰控它。”每一个生命在天地间生长,都拥有一份本初的自由。那是因为这个宇宙容许他左右奔突,鼓励他自我承担。没有丝毫的宰控和占据,却有无限的支持与包容。我们如果能够善用这一份自由,就永远不会与生命的根源失去联系;我们如果能够勇敢承担自己的命运,就会得到生命能量的滋养,我们会获得真正的成功,会得到永久的祝福。这就是生命的真相。诗人纪伯伦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渴望的它自己的儿女。他们通过你而来,但是他们不是来自你……”韦恩·戴尔博士将它引作《道德经》三十四章的注释,实在贴切得很。我们、父母和孩子,都是“生命渴望的它自己的儿女”啊。我们来到这星球有先后,我们无法创造彼此,所以也不能主宰彼此。但是我们需要彼此照应,互相带领;我们需要彼此提醒,记得那根源。
蔡美儿要求两个女儿每门功课必须得A,而前美国财政部长拉里·萨默斯公开质疑该书“把学业成功作为孩子通向理想职业的唯一途径”。其实,还有必要追问:什么才是真正值得争取的成功?萨默
斯在讲话中强调成长过程中的幸福感。具有幸福感的成功能否与学业成功相一致?蔡美儿非常注重两个女儿技艺的学习,却并未强调孩子内心世界的培育。在“学业成功”和“理想职业”之上,有着更高的理想,那就是个人和人类整体的恒久稳定的幸福感。生命渴望幸福、渴望分享、渴望联结,所以才会有音乐、有弹奏、有聆听。在热爱音乐的父母陪伴孩子共同欣赏艺术时,这本该是一个愉快的共识。蔡美儿的两个女儿在逼迫中学习演奏技艺,这逼迫让母亲日益僵硬,让女儿忘记感动,让音乐成为任务,甚至是负担。
那么,丧失理性的逼迫,父母的一厢情愿,又可能造成怎样的恶果?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牛津数学天才”苏菲亚·尤素福,13岁入读牛津大学,她的父亲是数学家,自创“加速学习法”。在父亲的严厉教导下,她成为这种教育方法的示范人物。父亲又逼迫她身心全面发展,苦练数学之余,每天打网球,成为全国21岁以下年龄段的8号种子选手。结果,苏菲亚到第三年离家出走,只留下一句:“15年,我受够了身心虐待,够了……”故事的结局是她沦落风尘。这个自暴自弃的结局,显然出自对父亲的严厉教育的报复心理。成为数学天才,成为网球种子选手,这些一定不是苏菲亚·尤素福来到世间所赋有的人生使命,不是她内心聆听神秘召唤而苏醒的深沉感动,而只是她父亲强加给她的成功价值观。但是,成为一个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又何尝是她内心幸福之所寄?一个悲剧,缘自愚昧的教育者难以遏制的宰控和占据的欲望,那些未曾自我反省的强势父母,为了挽留住你曾经忽略的那份幸福,请引以为戒。
顺便说一下,在《虎妈战歌》引起的讨论中,人们将“虎妈”的做法称为“东方教育模式”的具体案例,这实在荒谬得很。《道德经》里说:“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在亲子关系当中,最好的教育是无形的,你的思考和行动,你的生存本身,就构成了对孩子最好的带领和提醒。你们在安静而默契之中共同成长。这就是“不知有之”。然后你也可以多多地给他表扬和鼓励,当然这需要你发现他独特的智慧与美。你会帮助孩子找到自信,会帮助他成为自我承担、独立发展的个体。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和人生使命之后,他就不需要一味将意义建立在取悦他人的基础上了。他知道他要做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他也知道他将付出的代价,但他不在乎。下流的教育是恐吓,是伤害,因为你除了毁掉一个完整健康的心灵之外,将一无所获。这就是东方教育的精髓所在。老子这样启发弟子,孔子也一样。对“孔颜乐处”(孔子和颜回的幸福感)的寻找,恰是后世儒学的一条基本线索。自古以来,真正的教育家都是在幸福感之中引领生命成长。今天中国的父母和孩子们,为什么听不到这些来自根源的声音呢?■
编辑:卢劲杉 lusiping1@gmail.com
叩问心门栏目开设“心理CT”,测试答案解析请见www.jcfyzz.com 心理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