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科学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
——访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

2011-12-24 07:46刘振国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1年9期
关键词:讲话民主干部

● 本刊特约记者 刘振国

指导科学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
——访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

● 本刊特约记者 刘振国

一、“这篇文章写得很漂亮”

记者: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七一”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有很强的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当前,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七一”讲话的热潮,作为长期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您对讲话有何总体评价?

李君如:我认为,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是一篇指导科学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讲话不仅回顾了中国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展望了中国繁荣发展的光明前景,而且有针对性地回答了国内外关于中国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于当前和今后的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这次“七一”讲话,内容丰富,逻辑严密。如果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九次提到的“同志们、朋友们”,可以把讲话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用高度凝练准确的语言概括了90年前党的成立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和90年来党为社会主义事业和民族复兴大业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这是对党90年的历史贡献所作出的一个总的评价。第二部分概括了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历史性大事。第三部分深切怀念和感谢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作出贡献的老一辈革命家、革命先烈和奋斗在全国各条战线的广大人民群众、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第四部分阐述了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三大历史性成就。第五部分是讲党的建设问题。第六部分是讲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第七部分是讲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八部分表达了党对青年人的期望和要求。第九部分讲党要牢记使命、奋勇前进。

这九个部分又可以分成三大板块:第一部分到第三部分是第一板块,重点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90年历史的回顾;第四部分到第七部分是第二板块,是对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今后工作的部署;第八部分到第九部分是第三板块,是激励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年为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目标继续奋斗。不难发现,这次“七一”讲话与以往的讲话不一样。以往这样的讲话大多是先讲历史经验有多少条,然后就未来工作讲几点意见。这次讲话在第二板块中,把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当前乃至今后工作的部署结合起来讲。这篇文章写得很漂亮。

记者:您认为这次“七一”讲话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亮点?

李君如:什么叫亮点?不少人认为亮点就是新提法。我认为,亮点就是有针对性地回答国内外人士所关心的问题。这次“七一”讲话中有很多亮点,不少专家学者都讲到了。我这里简单列举几条。

其一,首次提出了“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七一”讲话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出这“三大成就”意义重大。我经常讲,我们童年、少年时代学革命先烈的那些故事时,时常感叹和遗憾:为什么我不能生活在那个年代,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也能成为英雄,也能为新中国成立作贡献,好像自己生的不是时候。现在,我们没有必要再有这样的遗憾了。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就是通过我们自己艰辛的探索、创造性的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形成作了贡献。总结这三大历史性成就,意义重大。因为从理论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运用,科学社会主义不仅仅是一个学说,而且是工人阶级为争取全人类解放而不断推进的一场运动,同时它还是工人阶级坚持不懈地追求的一种制度。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不同点之一,就是民主社会主义只提供一种价值观,而没有一个制度性的奋斗目标,科学社会主义十分鲜明地强调它的奋斗目标是要建立人类社会最美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毛泽东思想这样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有道路、理论、制度三个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有三个形态:一是实践形态,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理论形态,就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是制度形态,就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因此,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一个科学、深刻而又精辟的概括,这对于我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二,重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七一”讲话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一个老话题,今天重提这个问题是有很强的针对性的。近年来,社会上有些人认为,我们不应该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而应该坚持“以社会建设为中心”,即应该把我们党的工作重点由经济建设转到社会建设上来。“七一”讲话重申“继续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这一条,是一个很重要的亮点。而且,为了阐述这一条,总书记讲了三个“没有变”,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体现了党的清醒,正是在这种清醒认识的基础上,总书记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丝毫不能动摇。

其三,提出了今后政治体制改革的努力方向。“七一”讲话用大量篇幅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从两个角度做了解读:一是讲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来,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七大成就;二是提出了当前和今后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系列要求。这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强调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所要坚持的根本原则: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二是要根据民主法制要求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三是党的行为要“规范化”;四是政权机构包括人大和政府的行为要“规范化”;五是司法机关和公民的行为要“规范化”。这里,实际上是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作为我们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努力方向。

二、“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记者:关于党的建设,“七一”讲话中也有很多亮点,比如把人才培养、群众路线、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等都纳入党建科学化的范畴之内。对于这些内容该如何深入理解呢?

李君如:“七一”讲话关于党的建设的论述,也应该逐段逐句地去领会。总书记关于90年来我们党的领导、党的建设用一句话概括了,即:回顾90年中国发展的经验,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这一部分,总书记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在今天我们应该怎么样加强党的建设?

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是要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来以后,我们就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作为我们党的建设的核心。什么叫先进性?这次“七一”讲话提出了四条:第一条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始终保持党开拓前进的精神动力;第二条是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第三条是坚持任人唯贤、广纳人才,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不断增加新鲜血液,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第四条是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正视并及时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这是讲话对“党的先进性”所作的一个新概括。

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党要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必须根据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党所面临的问题,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提出来的。这次讲话对于怎么样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五点要求:一是要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这是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如果没有思想理论建设,理论不创新,没有正确的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将来的事业发展会有很大问题;二是要把各方面优秀人才聚集到党的身边来;三是要处理好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党群关系问题;四是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五是要进一步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这五点要求,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是前提,把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是关键;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重点;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当前的一个紧迫任务;不断推进党的制度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根本要求。所以,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记者:“七一”讲话强调,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新时期党群关系出现了哪些突出的问题?

李君如:近些年,“官本位”实际上重新抬头,怎么使得真正能干事的人,真心诚意为党和人民办事情的人,能够成为我们党的干部,这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验。我们现在的干部队伍建设和党的建设碰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有些干部是没有经验,有些干部缺乏能力,有些干部本身对群众缺乏感情,所以党同群众的联系、党的群众工作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总书记把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一个紧迫的任务提出来,对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为什么党群关系会发生新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我们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党同群众、干部同群众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和人民群众、干部和人民群众有共同的斗争对象,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或者国民党反动派,或者抗日战争中的日本帝国主义,党和人民群众在一个战壕里面,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在一个战壕里面。现在,党成为执政党了,角色成为管理者、领导者,群众有什么诉求当然是向执政党及其领导的政府来反映、提出。而且,如果领导干部的工作做得不好,脱离群众,损害群众利益,也必然会遭到群众的批评。这个角色的转换是我们作为执政党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

记者:那么,如何应对这个挑战,也就是怎样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呢?

李君如:我认为,除了在思想上要进一步确立党群关系的正确认识,最重要的就是按照总书记讲话中所强调的三条:一是担负着领导和决策责任的部门的党员干部,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二是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三是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同时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

记者:在党群关系方面,“七一”讲话中还有一个论断值得注意,即“全党同志必须牢记,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其中蕴涵着什么样的深意?

李君如: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执政以后最大危险。这句话是胡锦涛总书记从十六大以来一直在讲的一句非常重要而又非常深刻的话。这前半句话是对我们党历史经验的总结。我们党的性质、指导思想、根本宗旨都要求党密切联系群众,所以这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后半句话是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现在是执政党,执政党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容易脱离群众。这个问题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讲“两个务必”时实际上已经包含了这个意思。党的八大时,小平同志在修改党章的报告里面也讲了党执政以后面临的最大问题,一个是官僚主义,一个是脱离群众。这里面原因很多。

第一,是政权本身或者权力本身有两重性。一方面,权力可以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另一方面,权力会诱使掌握权力的人从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恩格斯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他说:“国家再好也不过是在争取阶级统治的斗争中获胜的无产阶级所继承下来的一个祸害。”他说,权力是一个“祸害”,但是我们不得不继承,为什么?我们要用这个权力为人民谋利益。但它确实又是“祸害”,是诱使掌握权力的人从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即脱离群众,成为官僚的“祸害”。所以,权力的这个两重性特点是对我们党的一个挑战,是造成“最大危险”的很重要的原因。

第二,我们的党员干部和掌握权力的人,在中国几千年封建主义传统的影响下,家长制、官僚主义、独断专行根深蒂固。所以,一旦具备条件,这样的恶习就会发作出来;一旦发作出来,就会脱离群众。

第三,在党的建设中,如果放松了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些干部原来很好,也会在权和利的双重诱惑下走向反面,脱离群众。既然最大危险是这些原因造成的,那么我们也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记者: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李君如:第一,靠制度设计。在制度设计上,要使得任何掌握权力的人都会受到一定的制约。比如,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相对分开,决策者、执行者和监督者相互制约,可以从制度上限制权力无限的膨胀。这就可以使权力按照它为人民谋利益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为自己谋私利的方向发展。

第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是要解决封建主义和小生产的思想影响问题,特别是解决现在由官本位形式表现出来的官僚主义、追求权力等问题。所以,丝毫不能放松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建设廉政文化。现在的问题,不仅仅是干部或者掌握权力的人会走向腐败,而且在社会环境里面也有一种文化为脱离群众和腐败推波助澜。考察我们的社会,一方面,由于体制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掌握权力的人掌握着很多资源,这是脱离群众并走向腐败的制度性根源;另一方面,没有掌握权力的人为了获得某一种资源给有权的人送钱,在社会中形成了一种不送钱办不成事的现象,这是一种很糟糕的文化现象,我把它称为腐败文化。一旦社会上形成这种文化,它会推动党员干部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滋生蔓延。所以我们在加强党的建设的同时,还要在全社会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第四,干部要到基层中去。总书记讲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我们现在好多干部从学校门走出来以后,就进入机关门,再从机关一般公务员一步步走到领导岗位。这里面就是没有基层的锻炼,没有和群众打交道的经验。所以,现在有些干部走进群众中去,都不知道怎么同群众去对话,怎么同群众去沟通,怎么样能够和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地做工作。所以,“七一”讲话提出,要把一批年轻干部送到基层去锻炼,送到群众中去磨炼,让他们真正成为和群众能够同甘苦、共命运的我们党理想的干部。

三、“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记者:我们还注意到,“七一”讲话在讲到用人标准时,其中的“五湖四海”、“以德为先”颇为引人注目。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两条用人标准?

李君如: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因此,选拔干部,用好干部,至关重要。选拔干部首要的一个根本点就是确定什么样的用人标准。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提出:“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五湖四海”、“以德为先”这两条都是我们党的传统,甚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而且,总书记强调这两点,也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是我们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在选人用人问题上存在的“走门路”、“拉关系”、“会说不会干”、“会吹不务实”、“阿谀奉承”、“投机钻营”的人得利等问题。因此,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怎么样解决好选人用人的问题。

当然,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制度创新。这种创新,决不能简单地照搬西方的制度。最近,我和一些朋友谈到一个问题,即不少人崇尚西方的多党竞选制度,以为这是选人用人的最好制度。实际上,选举民主只是民主的一种实现形式,协商民主也是民主的实现形式。对于选举民主这种形式,可以用这种方式去推进,也可以用那种方式去推进,没有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特别是这个制度引进到中国来以后,怎么和中国的政治文化相结合,是我们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因为,西方的多党竞选制度,是以它的政治文化为支撑的。而中国的政治文化,要求我们选拔人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或唯才是举)。而西方的选举民主制度只能解决一个合法性的问题,就是多数人拥护的问题。我可以把他选拔出来,但是多数人拥护的是不是德才兼备的,是不是以德为先的,这都是选举解决不了的。选出来的人可能是德才兼备的,也可能不是德才兼备的。特别是竞争性选举有一个拉票的程序,拉票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手段,当然要合法竞选,但是,通过拉票得到的多数票选出来的人,不一定是德才兼备的。在这方面,历史上最典型的就是希特勒。当今世界西方政治家里面,有些总统,有些总理,可以闹这样那样的绯闻或丑闻,但只要议会不罢免他,可以继续当他的总统,继续当他的总理。如果在中国哪个领导人有这样的绯闻或丑闻,早就下台了,因为东方政治文化认为领导人是一个道德的楷模,是不准有这种绯闻或丑闻的。所以,我们既要学习西方的选举民主,同时又要考虑这种民主形式如何适合东方政治文化和政治生态环境的问题,这就要创新。

同样,要做到“五湖四海”,也要创新。西方的选举民主强调的是我竞争上台以后用我的人,而东方政治文化最反对的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主张和为贵、五湖四海。这是东方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截然不同的地方。所以我们现在碰到了一个比较迫切的难题,选举民主的好处是每一个人的民主权利通过选举这种形式能够体现出来,而且公开、透明,大家感到这是一个体现民主本质要求的民主实现形式,所以,我们也在探索和研究。但是,这种从西方政治生态中产生的制度怎么同东方的政治生态、政治文化相适应,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这几年搞了这样那样的选举办法,有的人在这样或那样的势力支持下,上了台,当了干部、进了领导班子,但其中不少人不仅素质不行,还搞不团结,为争权夺利闹矛盾。所以,我认为应该好好地研究一下在政治体制理论中,怎么把西方的民主实现形式和东方的政治文化结合起来,创造出符合我们自己国情又具有现代民主特点的选人用人制度。

“五湖四海”、“以德为先”这两条用人标准之所以受到更多的关注,一个现实的原因就是现在我们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在“德”方面的缺陷,以及班子内不团结和搞“小圈子”等严重问题。我想,这些问题发生是和我们制度设计中碰到的难题是有关系的。我主张,我们不仅仅要看到问题,还要看到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进一步研究我们制度怎么在创新中完善的问题。

■ 责任编辑:袁志平

猜你喜欢
讲话民主干部
中国式民主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生态民主
“注水”讲话
男朋友
选举年的民主危机
干部任免
变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