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设计概说】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问题和惊奇开始。”我个人认为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关键是要让学生通过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感到新奇、有趣,摒弃畏难情绪。因此,在授课时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特点,以“绝弦”为线索,整个教学力求在“初读绝弦——品味绝弦——深悟绝弦”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特色一:以读为本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这一环节时,我采用了以读悟文的方法,从刚开始接触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有节奏,再到感悟读、引读、换词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并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创设“假如你是子期,听到伯牙的琴声你会怎样赞叹?”等情境,让学生在朗读的同时,深入语言环境去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这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会在朗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被激发。
特色二:以古文解古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伯牙失去知音之痛,我尝试着采用以古文解古文的方式,搜集了如“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等与本课相关的古诗文。而且,我还尝试着让学生用古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从古文浪漫美妙的意境中,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能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课件、《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1.话说古文,谈出感受
课前同学们背诵了许多首古诗词及文言文,你能不能说说你对学习古文的感受?(比现代文难、短小精悍、有趣味性……)
2.出示古诗,设下悬念
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
谁知道这几句古诗讲的是什么故事?(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3.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发生的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有读不通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朗读课文,教师对其中学生读错的字词进行纠正。
3.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朗读本文时所应有的感情。
4.出示已画好节奏的课文,有感情练习读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5.指名学生带有感情地朗读,并相互评价。
6.全班齐读课文。
三、回顾方法,疏通文意
1.回顾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①借助课后的注释。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
③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小组内学习、理解课文的含义。
3.提出在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解决。
①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②“志”和“念”都是想的意思。
4.指名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四、从题入手,初解绝弦
1.理解文题。
“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理清思路。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不知道伯牙为谁绝弦?(钟子期)他又为什么绝弦?(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五、引读课文,再解绝弦
(一)理解文本,品味知音之情。
1.设置问题,寻找答案。
为什么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在课文中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换位体验,指导朗读。
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3.播放音乐,感悟琴声。
从文中我们知道伯牙是个擅长弹琴的人,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美丽的景色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伯牙的琴声,边感受琴声中表现的美丽景色。
听了乐曲后,你觉得伯牙的琴声中还体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鸟语花香、春天百花盛开、冬天白雪皑皑……)
能不能用与文中“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结构相类似的词语说一说?(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绵绵春雨、淙淙流水、苍苍大地……)
4.进入情境,赞叹琴声。
假如此时此刻你们就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们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乎你们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们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乎你们由衷地赞叹——“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当“伯牙鼓琴,志在大地”,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们看见那苍苍的大地了吗?于是乎你们情不自禁地赞叹——“善哉,苍苍兮若大地!”
5.想象画面,由衷连赞。
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聆听。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芳草、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善哉,依依兮若杨柳!善哉,绵绵兮若春雨!善哉,萋萋兮若芳草!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6.升华情感,感悟知音。
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是──知音。而无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清风、明月,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真可谓“万两黄金易得,知音一个难求”,得知音子期,伯牙幸也。
(二)解读文本,体会失音之痛。
1.体会痛苦之情。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病世。伯牙哭,只哭得浮云阴沉,草木含泪。伯牙痛,只痛得肝胆俱裂,五脏俱焚。又要回到过去无人相知相惜的日子了,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又怎是一个“悲”字,一个“痛”字可诠释,子期不再,曲为谁弹,乐为谁奏,要这名世古琴何用?于是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琴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断了他的前程;断了他的心弦;断了他的希望……)
2.激情朗读。
当伯牙当得知子期已死的噩耗时,你的心情会怎样?
以惆怅、忧伤的情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以悲痛欲绝的情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以绝望的情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一声声如泣如诉、如悲啼,叹的是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遇!伯牙摔断琴弦以谢知音子期,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何等深厚,何等悲壮,何等凄凉啊。同学们,当我们理解了伯牙心情的时候,让我们一起再读这句话: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六、引入诗歌,深悟绝弦
1.出示诗歌,激发情感。
真是“秋风秋水始登临,高山流水遇知音。清风明月依旧在,不见闻琴驻足人。”子期死后,伯牙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悲天恸地的短歌,借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诗歌学生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激情朗读课文。
这正是——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3.丰富内容,拓展延伸。
面对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你想起了哪些古诗词来表达你此时此刻的心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士为知己者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莫逆之交”、“忘年之交”、“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患难之交”。)
七、播放乐曲,回味绝弦
《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事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的乐曲)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感受知音间真挚的情谊。
结束语:虽说“千古知音最难觅”,但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我们身边的友谊……愿同学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更多真诚与珍贵的东西。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