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海,丁建华,靖 莹,陈有光
(1.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013;2.山西省水产技术推广站,山西 太原 030002)
改革开放30 a来,山西渔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水产品产量、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到2008年水产品自给率达到30%[1]。随着人们对水产品质量档次要求的不断提高,养殖品种结构由过去的单纯考虑数量向注重质量效益转移,由过去长期延续的单一养殖品种向多元化品种结构发展,名特优新水产品产量逐年提高[2-4]。山西省把发展名优新特水产品养殖作为调整渔业品种结构的宗旨,而以冷泉水养殖的鲑鳟鱼、鲟鱼等冷水性鱼类已是山西省发展名优新特水产品养殖的重要组成。
山西属于内陆省,外缘有山脉环绕,难于受海风影响,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山西省属于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且分布不均,西北部、西南部地区水资源十分贫乏,但东部山区、西南山区和东南部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山西多山区、丘陵,太行山、中条山分别位于东部和南部,该地区有丰富的冷水资源。山西及太行山地区的泉水主要为岩溶泉,泉水流量大,流量动态变化比较稳定,据统计该地区流量大于0.5 m3/s的岩溶泉就有49个,大于1 m3/s的岩溶泉达30多个[5],其中山西有18个[6]。这些地区的冷水资源水量充足、水质良好,是生产绿色、高品值冷水鱼的优质水源。
山西开展冷水鱼养殖较晚,冷水鱼产量不高,主要以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为主。冷水鱼有着较高的经济和营养价值,市场需求旺盛,冷水鱼养殖在一些拥有冷泉水资源优势的地区迅速开展。从图1中可以看出,地市养殖区域主要分布在朔州市、晋城市(陵川、阳城、泽州)、阳泉市(平定娘子关)、临汾市、长治市等冷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水源主要为山涧泉水。
图1 山西省冷水性鱼类养殖产量区域分布图
调研结果表明,2010年山西有冷水鱼养殖总面积超过10万m2,年产商品鱼约1 000 t(表1)。冷水鱼养殖企业主要是以养成鱼为主,苗种繁育生产的养殖场较少,具有一定规模和繁育能力的养殖场仅有山西省虹鳟鱼实验场,年生产鱼苗约1 000万尾。主要养殖品种为虹鳟鱼和鲟鱼,其中虹鳟鱼养殖主要集中在朔州神头和晋城的陵川、泽州、沁水等地;鲟鱼养殖主要集中在阳泉的娘子关和长治的平顺、黎城等地。
表1 2010年山西省冷水鱼养殖主要地区的养殖面积与产量
调研结果表明:水流量越大,冷水鱼的养殖产量越高。分析结果如图2,养殖流量与产量的关系为:
图2 山西省冷水鱼养殖流量与产量的关系
式(1)中:x表示为养殖流量(m3/s),y表示养殖的平均产量(kg/m2),r表示相关系数,r的取值范围为[0,1],当r>0.8,流量与产量正相关显著。
通过分析得到r=0.821 8,表明水流量与单位产量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因此,除溶氧、pH值、等理化指标外,养殖流量的大小和温度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水流量较大的临汾和朔州地区平均单产较高。当水流量达到2 m3/s时,临汾地区冷水鱼平均单产达到30 kg/m2;当0.15 m3/s时,长治平均单产2.7 kg/m2。
冷水性鱼类养殖方式有很多,山西省主要有流水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池塘静水养殖、水库大水面粗放养殖。目前,由于山西省受水温、资金、场地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本次调研中养殖方式主要为流水池塘养殖,少数地区采用的是网箱养殖方式。
(1)流水池塘养殖。流水养殖设施以“源水预处理+进水管渠+砖混鱼池+排水渠”为代表模式,流水设施的养殖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比重虽然很低,却是高价值鱼类的主要生产方式[7-9]。山西省冷水性鱼类的流水养殖,养殖设施的水源多为山泉水和地下水,设施结构多为露天的砖混结构,除了水资源和地域环境条件以外,冷水性鱼类养殖生产受季节性天气的影响较大。养殖场地多在河流或山涧附近,交通不便,但水源污染较少,能够保证养殖用水的要求。流水养殖设施的供水方式主要有两种:供水量较高、流量较大的养殖场,池塘供水多为并联方式(图3);供水较低、流量较小的养殖场,池塘多采用串联与并联混用方式(图4)。
图3 池塘供水的并联方式
图4 池塘供水的并联与串联混合方式
(2)网箱养殖。网箱养殖设施是一种见效快的集约化养殖设施,是内陆湖泊水库和沿海内湾养殖的重要养殖设施。调研过程中没有发现冷水性鱼类网箱养殖的方式。但在2009年山西省水产研究所首次对西伯利亚鲟鱼进行过集约化网箱养殖试验[10],试验养殖面积为810 m2,取得了平均产量为16.1 kg/m2的养殖效果,为山西省水库养殖,发展山区特色水域渔业,起到了示范和推广,提供了一个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养殖优良冷水性鱼类致富的新途径。
2.3.1 鲑鳟鱼类 鲑鳟鱼类的生物特性和生活习性对环境的特殊要求,决定了它是一种绿色、环保、营养的水产品。在世界优质水产品养殖业中,鲑鳟鱼类养殖是最具代表性的产业之一[11]。
山西省鲑鳟鱼类的养殖主要有虹鳟、金樽(Oncorhynchusmykiss)、红点鲑(Salvelinusfontinalis)、哲罗鲑(Hucho taimen)等品种,尤其以虹鳟养殖最多。虹鳟鱼俗称鳟鱼,属鲱形目(Clupeiformes)鲑科(Salmonidae),生长在水质澄清,氧气充足的流水中,适宜水温为13~18℃,溶氧量需在5 mg/L以上。山西省于1971年从黑龙江引进朝鲜品系虹鳟,试养成功后于1973年繁殖成功,已成为山西省重点发展的冷水鱼品种之一。目前山西省已在虹鳟鱼的繁殖、低成本养殖、鱼病防治方面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
鲑鳟鱼类繁殖对水温水质要求苛刻,苗种繁育水温一般在4~13℃。山西多山区,境内少数冷泉水水温能够达到繁育所需水温。山西是我国较早能够实现虹鳟鱼繁育的省份。山西省虹鳟鱼试验场繁殖企业规模较大,鲑鳟鱼类年生产能力发眼卵约1 000万粒,苗种约100万尾,该场发眼卵出苗率高,苗种健壮、成活率高,供不应求。每年全省还需从黑龙江、北京等地引进大量苗种。
2.3.2 鲟鱼 鲟鱼被称作“活化石”,是淡水中最大的水生动物,其肉和卵均为高档营养食品,鲟鱼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研究价值。尤其是用鲟鱼卵加工的鱼仔酱,国际市场供不应求,价格昂贵,享有“黑色黄金”的美誉,已成为冷水性鱼类养殖业界的新宠[12]。鲟鱼种类较多,山西省主要养殖的鲟鱼品种有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 Brandt)、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 Brandt)、杂交鲟等。鲟鱼为亚冷水鱼类,适温性较广,适应性较强,因此鲟鱼养殖规模也呈现出逐年增加态势。
山西的鲟鱼养殖历史较短,鲟鱼的性成熟年龄较长,一般在8~10 a。目前山西省内尚无成规模的鲟鱼繁殖企业,苗种来源主要依靠外省购进或购进发眼卵孵化鱼苗。
3.1.1 养殖水体理化因子可控程度低赖流量和水温,其中源水流量是养殖生产成败的关键。没有一定的流量很难采用有效的措施保证高密度养殖水质和高饲料利用率的要求,且养殖池塘如果采用串联模式,一旦发生病害传播极为迅速。
3.1.2 用水量大,养殖排放处理困难 采用流水养殖模式,生产1 t鱼用水量达到180~270 m3,是池塘养殖模式用水量的10倍以上,相比循环水养殖模式用水量更是超过1 000倍,养殖排放易造成水域环境二次污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流水池塘是“靠天吃饭”。
3.1.3 泉水的过度开发,资源量锐减 娘子关泉是世界上罕见的最大的泉水之一。由于工矿企业、农田灌溉等开发利用,加速了泉水的开采,泉水流量从1964年的15.75 m3/s,降到2008年的6.89 m3/s,直到2009年的5.79 m3/s,泉水流量衰减明显。泉水流量的衰减将会对冷水鱼养殖用水形成制约。对于季节性短缺、用水地区分布不均等情况,应注意合理利用泉水,以减少对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的不利影响。
冷水性鱼类最初的养殖生产,疾病相对比较单一,且发病率也较低。经过长期养殖后,冷水性鱼类所发生的疾病从病菌性疾病到原生虫疾病,现在已出现病毒性疾病,诊断与治疗困难,疾病的发生和并发症产生比较频繁[13],这也是冷水鱼产业中普遍存在的难题。
目前山西省尚无冷水鱼的深加工企业,冷水鱼销售方式绝大多数为批发,有极少部分小规模养殖户是直销酒店的形式。冷水鱼成鱼只是以初级产品上市,基本无深加工产品,其经济价值没有得到很好挖掘。例如鲟鱼全身都是宝,利用率极高,鱼肉、鱼皮、鱼骨、鱼卵等都可以制成高级食品、鱼胶、皮具,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尤其是鱼卵,可以加工成的鱼子酱被称为“黑色黄金”。在消费习惯上,商品鲟鱼多数在0.6~1.0 kg的幼鱼阶段就被销售,在资源有限,苗种来源紧张的当下,显然存在认识误区,这种生产与消费方式是极不合理的。另外当集中上市时,很容易造成竞相压价出售,不良竞争会造成大多数养殖户的利益蒙受损失。
健康养殖包括良种选育、养殖鱼类的营养与饲料、疾病防治以及养殖环境管理等多项内容和指标[14]。2008年山西省开展了“水产健康养殖推进行动”,采取苗种准入管理,生产记录、用药记录、销售记录三项登记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并取得成效。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
(1)在现有流水养殖研究的基础上,应用耐低温的微生物、藻类和水生生物等生物处理技术,加快节水、节能、高效的循环水冷水性鱼类养殖模式的研究,这是今后冷水性鱼类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2)对现有养殖品种提纯复壮,加大冷水性鱼类新品种的引进、培育、繁殖力度。关于鲟鱼杂交技术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大量基础工作尚未完成,如果盲目开展鲟鱼杂交,由于杂交选育目标不明,极易造成品种混杂,甚至可能会造成物种的生存危机[15],因此对于有关杂交鲟的生产、示范与推广须持谨慎态度。
(3)利用中草药和绿色生物制剂防治鱼病,减少药物残留,降低养殖风险,有利实现无公害养殖生产。
(4)以国家行业标准规范冷水性鱼类饲料。从营养学的角度,确保投喂饲料的营养平衡,生产并使用适合不同鱼种的全价配合饲料。
针对山西省冷水性鱼类的现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水源和环境资源优势,挖掘养殖企业发展潜力,建议:
(1)实行冷水鱼养殖准入制度,摒弃单纯“拼资源”的养殖模式,扶持具有经济和技术实力的养殖企业,引领冷水性鱼类繁育、养殖、加工与销售,充分挖掘冷水鱼附加值。
(2)加快推进无公害水产品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逐步培养和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名牌水产品。
(3)在渔业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建立冷水鱼发展的合作组织。山西省虹鳟鱼试验场建场早,具有鲑鳟鱼类育苗、育种技术,应扩大科技人员力量,加快设施装备技术升级,充分利用现有泉水资源,把苗种生产做强做大,进一步辐射带动山西省全省冷水性鱼类产业化生产。
[1]韩广建.大力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是山西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山西水利,2009,(3):43-70.
[2]张怀玉,韩广建.山西渔业品种结构现状与调整对策[J].中国水产,2000,(11):74.
[3]熊 涛,车 斌.新时期我国渔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湖南农业科学,2009,(8):100-102.
[4]罗筱福,张晓慧.对九江市发展休闲渔业的初步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4):207-211,214.
[5]陈梦熊.中国地下水资源的区域特征与初步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1986,1(1):18-27.
[6]范兆廷,姜作发,韩 英.冷水性鱼类养殖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8.
[7]徐 皓,倪 琦,刘 晃.我国水产养殖设施模式发展研究[J].渔业现代化,2007,34(6):1-6.
[8]毕香梅,郁二蒙,谢 骏,等.PCR-DGGE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2):130-133.
[9]邵征翌,方善红.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信息服务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192-5193,5196.
[10]赵瑞亮.西伯利亚鲟鱼集约化网箱养殖试验研究[J].山西水利,2010,(2):30-31.
[11]孙大江,王炳谦.鲑科鱼类及其养殖状况[J].水产学杂志,2010,23(2):56-63.
[12]陈怀发,姚德鑫,徐连伟,等.我国鲟鱼繁殖和养殖技术研究[J].黑龙江水产,2008,12(8):8-12.
[13]王 荻,刘红柏,卢彤岩,等.鲟鱼病毒性疾病研究进展[J].水产学杂志,2008,21(2):84-88.
[14]王丙乾,曹广斌.鲑鳟鱼类健康养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水产学杂志,2003,16(2):83-89.
[15]王念民,彭 涛,孙大江,等.鲟鱼杂交优势的利用及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22):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