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任远
(湖南省农业经济和农业区划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由量向质的转变,以及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湖南省水稻生产逐渐暴露出稻谷总量大、稻米品质差、生产效益低等问题,大量劣质稻谷积压,导致了当地财政负担沉重。为此,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品质改良计划,扩大了优质稻生产。随后20多年来,优质稻育种、优质稻生产、优质米加工与开发及优质稻米标准体系的建设等在湖南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湖南省政府通过加大优质稻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力度,使优质稻生产逐步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2000年湖南优质稻种植面积首次突破100万hm2。近年来,湖南省优质稻种植比例不断扩大,农民种植积极性不断提高,1998年优质稻播种面积只占水稻播种面积的6.44%,而2009年优质稻面积已发展到234.45万 hm2,占水稻播种面积的57.3%。优质早、中、晚稻产量分别为536.7万、341.4万、678.8万 t,占早中晚稻产量的58.3%、55.2%、70.9%。
在湖南省主栽的优质稻品种中,目前主要推广的优质稻品种有24个,早稻优质稻有湘早籼31号,中鉴100号,中优早81,中优早5号,浙9248、湘早143、湘晚籼17号;中档优质晚稻有金优207、培两优288、新香优80、湘晚籼10号、湘晚籼12 号、H37 优 207、三香优 516、H28 优 9113;高档优质晚稻有湘晚籼13号、湘晚籼11号、湘晚籼9号、中香1号、T优259、天龙香103、爱华5号,爱华3号、中健2号。优质稻品种丰富,且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湖南省优质稻生产不断呈现区域化布局,向常德市的鼎城、桃源、汉寿、澧县;长沙市的长沙县、浏阳市、宁乡、望城;岳阳市的华容县、岳阳县、平江县等7个县;益阳市的南县、沅江、赫山;娄底双峰;湘潭湘乡;株洲的醴陵、攸县;衡阳市的衡东、衡南、衡阳、祁东;永州的祁阳、芝山、冷水滩、东安;邵阳的隆回、武冈、洞口、邵东;怀化溆浦等11个市的35个县集中。
湖南是水稻科研强省,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品质育种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为主体的水稻科研体系,拥有国家水稻改良中心长沙分中心、国家长江流域长沙优质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4个,省级平台6个。2006年湖南省第六次优质稻品种评选中,由湖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玉针香、农香18、农香19、农香21等4个品种被评为湖南省一等优质稻品种,也是湖南省首批米质达到国标一等的优质稻品种;玉柱香、农香22和香优丰05—791等3个品种被评为湖南省二等优质稻品种;由湖南省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优质香稻湘晚籼5号、高档优质晚稻湘晚籼11号、高档优质香稻湘晚籼13号,分别荣获1999、2003、2006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湖南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20世纪90年初期先后两次启动了优质稻米开发,着力改良稻米品质。1997年启动了第三次优质稻米产业化开发工程。经过多年的努力,湖南优质稻产业开发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良好的成效。
在自然条件好的商品粮集中产地湘北、湘中、湘南三大优势区域,先后在桃源、赫山、浏阳、醴陵、湘潭、衡阳、双峰等35个县(市、区)建立了优质稻生产基地,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扭转了过去零星分散种植的局面,为“好种产好谷、好谷出好米、好米卖好价”奠定了基础。同时,为了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农业部门在产地推行按品种集中连片种植的方式,实施大面积大批量的优质稻谷生产。1997年至2002年累计开发面积800万hm2,年种植面积占水稻面积的40%以上。区域性大规模生产开发给企业提供了足够的优质加工原料,也为产供销一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湖南一直高度重视优质稻品种的选育、引进和示范工作。1998年、2002年已经成功举办了两次优质水稻品种评选活动,从南方稻区113家育种科研单位征集品种289个,经过统一种植、统一鉴定、统一检测、评选出了43个优质水稻品种,建立了适应湖南不同生态条件与市场需求的优质水稻品种体系。并编制了“湖南优质水稻生产技术规程”,颁布了“优质稻品种”、“优质大米”、“优质稻谷”三个地方标准,品种、稻谷、大米、加工、生产开始走向标准化的开发。
在全省示范区域的26个县,组织农业科研、推广单位的专家对11项优质稻生产技术问题进行系统试验研究,确定适应不同生态条件下的配套高产保优节本技术,推动了适用保优节本栽培技术在生产上大面积大规模的应用。
近年来,从湖南省不同规模稻米加工企业中培育、扶持和发展加工技术好、市场销售份额大的加工企业。2008年有11个企业获得绿色食品认证,3个企业获得有机米认证,22家企业的39类系列产品被评为湖南省名牌产品,金健牌大米和银光牌大米被评为“中国名牌”,63家企业的186个产品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放心米”称号。这些名牌产品不仅在国内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而且优质大米出口远销港澳、非洲、古巴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出口量达到40万t,年出口创汇达5 000万美元。
1997年开始,省政府每年安排了专项财政经费,支持优质稻基地建设,新品种选育、引种、示范以及配方米的研究和企业加工技术改造。在粮食流通体制并未完全放开的历史条件下,在全国率先允许10个加工企业直接到专用生产基地收购原粮,部门不设卡、不阻拦、不收费,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同时,也落实了国家对加工企业的优惠政策,为优质稻开发营造了一个好的环境。
湖南稻种资源的收集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先后引进了江永县、茶陵县、海南等地的野生稻,也引进了IRRI,泰国、美国、巴西、古巴等国及全国各地优良材料。但由于一些近缘骨干亲本的长期使用,造成现有推广品种遗传基础狭窄,制约着水稻育种,特别是高产优质稻育种的进程。现在审定的大部分水稻新品种只是在个别性状上有所改进,要取得较大突破,主要依赖于新的优异种质的出现。
自1984年以来,湖南开展的7次优质稻(米)评比活动中共评选出优质稻新品种(系)和组合164个,虽然审定的优质稻品种多,但适应性广、产量高的高档优质稻品种并不多。湖南省优质稻品种普遍存在抗病性较差、虫害重、易感稻瘟病等问题,而这一问题在高档优质稻上表现尤为突出。同时,优质稻的产量还有一定差距,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档优质稻的种植与推广。
湖南优质稻生产、购销、储运、加工等环节多数处于分割状态,市场与生产脱节、种植与加工脱节,缺乏多向性的连接。优质稻谷生产大多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稻谷收割后由农户自己晒干,粮食经销企业收购,粮食加工企业负责加工。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大多数米厂加工设备陈旧落后,粮食精深加工水平低,储藏设施和储藏技术落后,大量的优质稻米仍采用常规保管措施,这些都严重影响米质,造成了优质稻品种的混乱和品质的降低。
近年来,粮食生产对农业机械化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优质稻生产尤其如此。虽然湖南近年来农业机械化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机耕、机收水平相对较高,但在水稻机播和植保作业机械化方面水平低,特别是工厂化集中育秧等种植机械化生产发展水平很低。此外,农机与农艺配套技术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不够完善、配套的机械化生产技术已成为制约水稻生产的重要瓶颈。而且湖南农业机械化水平各市(市、区)之间差异较大,一般湖区高于山丘区。据调查,湖南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也仅在水田翻耕(90%)、水稻收割(70%)等环节上机械化水平较高,而水稻机播、植保作业等环节机械化水平较低。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绝大部分稻米,无论是稻米品质还是卫生品质,均难以满足消费者追求的品质要求。随着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的增加,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等造成的“面源污染”,严重影响到水稻的生育、产量和品质。加工和销售环节的细菌、霉菌、昆虫等有害生物以及加工设备、包装材料的污染等,直接造成产品品质下降和有害物质超标。
[1]张世辉,赵正洪,周 斌,等.优质香稻玉针香的选育及无公害栽培技术[J].湖南农业科学,2011,(2):23-25.
[2]周德贵,黄道强,李 宏,等.优质稻新品种丰粤占的选育[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7):11-12.
[3]黄振才.种植密度对双晚优质稻宜优673群体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6):27-29.
[4]王志东,周少川,李 宏,等.优质稻新品种齐新占的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应用实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8):19-20.
[5]黄建强,刘泽贤,肖俭平.高档优质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9,(5):85-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