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新农村建设形势下的职业教育实现机制的建议

2011-08-15 00:49郝丽霞
湖南农业科学 2011年21期
关键词:机制农民人才

郝丽霞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自2006年教育部领导提出“新农村建设的人才主体要靠职业教育培养”以来,新农村建设就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教育对新型农民的能力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业现代化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1 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1.1 农村职业教育是培育新型农民的主要途径

温家宝总理指出:“培育新型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所具备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因此,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民只有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成果,进行规模经营、产业化生产,创建科技型农业,才能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民整体收入的提高。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建设新农村的主要途径。

1.2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市场理念、经营管理知识和工业装备与技术的市场化、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产业体系;是事关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统筹发展,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高度一致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一批“职业化”的农民,他们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有专门劳动技能,还要懂得市场的经营管理。因此,加强农民的职业教育,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条件。

1.3 农村职业教育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方式

现阶段,一方面,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且这种现象逐年加剧;另一方面,各地企业对技工的需求量增加,且全国范围内技工,特别是高级技工严重短缺。劳动力市场对职高、技校、中专文化程度技工的需求约占54.4%。全国性的“技工荒”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指明了新的出路。而且从长远看,农村非农就业的职业培训才是我国加快城市化进程,完成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当然,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完全转移并非那么容易,但是加大非农就业的职业教育确实是完成这个艰巨任务的可行切入点。

2 农村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轻视农村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

社会各层对农村职业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致使国家规定的许多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得不到很好的贯彻落实。首先,由于城乡之间二元制的经济和社会结构造成了城乡间现实生活中的就业、医疗、养老保险、住房、受教育等许多方面不平等,多数农村家长和学生本身希望能够考上普通高中,再通过努力考上大学,跳出农门,改变命运,毕业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其次,对职业教育的不重视,人们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末流教育”,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二流学生”。因而以培养农村农业适用人才为主要方向的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自然受到冷落。

2.2 经费投入不足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职业教育是国家财政投入缺欠的“重灾区”。“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决定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投资经费体制只能是以县(乡)为主,有些地方财政基础薄弱,职教专项经费难以落实。职业教育本身成本高,加上国家投入的资金不足,这就需要有经济实力的企业或个人对职业教育进行投资。然而,当前从事民办教育的企业或个人,只愿意把资金投放到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以期获得较快的投资收益,如外语学校、各种考试的短期培训班等;很少有人愿意在投资大、见效慢、资金回笼困难的职业教育上注入资金。

2.3 专业结构与社会人才的需求结构不协调

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发展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如农业科技人才、农村管理人才、农村经贸人才等。培养这些方面的人才除高等教育外,主要依靠农村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能否提供符合要求的人才,关键在于农村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但从目前农村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来看,一是对农业类专业的改造缺乏主动性,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导致农业类专业与实际生产联系不紧密;二是专业设置不灵活,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多元化格局的需要;三是专业设置不能适应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需要,如市场营销、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以及城市建设发展急需的专业或培训项目较少。

2.4 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薄弱是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农村教育工作者的薪水、福利待遇相对于城市来说都较低,再加上工作环境条件艰苦,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流失严重。二是教师缺乏实践技能。要满足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需要,就必须拥有一批“双师型”教师,但目前突出的问题是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而专业课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适应,且缺乏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三是教师职称不达标,教师职称结构也不合理。初级职称教师过多,而高级职称教师太少,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严重缺乏,这和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学是极不适应的。四是人才引进难。由于一些政策限制,企事业单位中具有相当学历和职称,且实践经验丰富的科技管理人才难以被引进到农村职业学校。

3 农村职业教育实现机制构建的建议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受制于农民素质,而我国现阶段农村职业教育体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阻碍了我国农民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因此,亟需建立职业教育发展的实现机制,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体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形成长效地工作机制,为新型农民的培育提供制度保障。

3.1 建立职业教育管理新体制

按照国务院有关决定,职业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在管理权限上,职业教育权责划分时中央与地方的权限比较模糊;在管理方式上,职业教育偏重于行政管理、微观管理、直接管理,职业院校缺乏自主权。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借鉴国外对职业院校的管理模式,建立符合中国国情、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的管理机制。第一,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发挥行业、企业作用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第二,制订《学校法》,使政府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依法赋予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招生自主权、专业设置权和实训教师资质认定资格等;第三,取消职业学校的行政级别,实行企业式管理模式,支持民办职业院校成立董事会,并确立其法律地位,发挥与学校相关的利益主体的作用,在学校内部形成权力制衡机制;第四,建立健全决策信息系统,提高决策科学水平,通过设立国家、省、市三级职业教育智库,为各级管理中心和职业院校提供决策参考和咨询服务,还可依托中华职业教育社组建中国职业教育研究院,作为职业教育的国家智库。

3.2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监督评估机制

监督评估机制是职业教育实现机制中的核心环节。建立国家、省、市三级职业教育监督系统,代表政府对所辖行政区域的职业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人大、政协是监督检查的主体执行者,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负责建立健全各种职责、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此外,为了保证职业教育的培训质量,促进职业教育有效机制的形成,还要建立行业评估机制。职业教育的评价可由与培训无直接联系的行业协会承担,行业协会有专门的考试委员会,评估人员可由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校、教师及社会有关方面的代表组成。

3.3 建立完整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村职业教育结构体系,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主要任务。现行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存在体系发展不均衡、体制不健全、体系过于封闭、职业培训与终身教育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这与新型农民培育、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相差甚远。新型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以高等职业(成人、继续教育)教育为龙头,以中等职业教育(农业中专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育)为骨干,以县乡村农业职业(成人)教育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基础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它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层次,与农村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相辅相成,与农业科研、推广和开发相互补充、紧密相联。这个体系能够为整体推进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广大乡村干部、专业人员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的进步,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智力与人才双重保证。

3.4 建立多元化的农村职业教育投融资机制

目前,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处于“无保障、低水平、不稳定”的状况,资金投入没有形成稳定的增长机制。《职教法》中也鼓励各职业教育机构或个人通过多种渠道依法筹集资金发展职业教育。因此,必须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拓宽投资渠道,从而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活力。政府应该是农村职业教育投资的主体,国家应设立专项基金,实行专项补助和职教经费统筹等,对农业职业教育院校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在确立政府投资主体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投资或捐资。对企业或个人资助和捐赠行为要利用媒体等方式进行宣传和鼓励,并对教育捐赠者实行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

3.5 建立职业教育人才开发机制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人才的素质普遍偏低,“双师”型教师缺乏,且优秀教师资源流失严重,人才队伍不稳定。所以,应从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上出发,着力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人才开发机制。第一,建立灵活的人才合理流动机制,打破学历、身份、地域界限,鼓励教师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有序流动。第二,要制定和运用激励约束机制,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第三,建立人才培育机制,以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重点,以高校为依托,提高农村职业教育师资的综合能力。第四,建立人才评价机制,完善教师能力考核制度,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3.6 建立校企合作保障制度

校企合作是一项“政府扶持、行业协会主导、企业广泛参与”的教育模式。在现实中,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校“热”企“冷”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首先,要以法律形成约束,使企业承担起教育责任和社会责任,使政府、企业和学校明确其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其次,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或为提供实训设备等,为学生提供实际生产操作的机会;再次,要通过减免税收等优惠措施,对企业承担的职业教育实行以奖代补,鼓励企业主办职业教育或参与职业教育,依托企业建立学生顶岗实习基地和教师培养基地,支持企业解决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劳动保障问题,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1]马建富.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定位[J].教育与职业,2009,(29):5-8.

[2]陈锦梅,李思思,向安强.新农村建设视野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SWOT分析与长效机制研究 [J].继续教育研究,2010,(1):52-55.

[3]郭智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教育培训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7,(1):3-6.

[4]赵玉国.中原经济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策略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771-3772.

[5]曾书琴,梁 山.“三农”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5):249-250,283.

[6]曾书琴,梁 山.“三农”背景下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2009,(10):255-257.

[7]郜艳丽,李 峰.农村职业教育在培育新型农民中的意义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34-835,900.

猜你喜欢
机制农民人才
人才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