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组织间技术转移效率影响因素

2011-12-21 02:14耿子扬汪贤裕
中国科技论坛 2011年5期
关键词:跨国企业效率因素

耿子扬,汪贤裕,张 莉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组织间技术转移效率影响因素

耿子扬,汪贤裕,张 莉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在通过技术引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如何提高组织间技术转移效率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将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背景下的技术转移实现模式分为“推式”和“拉式”两种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每种模式下都存在多次技术转移,发现一般意义下的转移效率因素的重要性将发生分化并呈现两个特征:一是“推式”模式下变化的不确定性比“拉式”模式下更大;二是转移效率因素在二次技术转移中的重要性和相对重要性会因处于“推式”或“拉式”模式下有所不同。

自主创新;技术引进;技术转移;推式;拉式

1 文献综述

许多文献对技术转移效率和过程中的知识转移进行了探讨。Sherwood(2008)运用学习理论研究知识在技术转移过程中的流动效率,提出互信有助于隐性知识而不是显性知识的转移,伙伴熟悉程度和技术专家的沟通对隐性和显性知识的转移都有促进作用。Cummings(2003)通过对15个行业中知识转移的研究,得出一些值得关注的结论。该研究将知识转移过程分为四个区块进行分析,包括知识本身的特性、技术引进方的情况、技术受让双方的联系、技术转移活动,其研究结果如表1所示[1]。

Cummings(2003)[1]提出地理距离与知识转移效率无关,但Hong(2008)[2]和Kroll(2010)[3]专门针对中国国内高校与企业以及企业间技术转移的研究表明地理距离使引进技术的来源呈现本地化倾向,这一方面由于政府管理权力没有充分下放,另一方面因为产业集聚效应为技术来源本地化提供了可能。

综合以上对文献的分析,以Stock(2000)和Cummings(2003)[1]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给出一般意义下的转移效率因素(见表2)。

2 引进再创新下技术转移的实现模式

不同技术转移实现模式中转移效率因素的作用各异,所以先分析技术转移实现模式及其特点。

Chen(2000)的实证研究从技术引进方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企业从国外引进技术的引进方式,结果表明技术引进合作方式取决于引进方自身技术能力高低和被转移技术的复杂度(见图1)。

表1 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表2 一般意义下的转移效率因素影响因素

当引进方技术水平高而被转移技术复杂度低时,只需直接进口技术信息、文件或设计蓝图等,通过“干中学”的方式完成技术转移;当引进方技术水平低且被转移技术复杂度也低时,可以通过进口关键设备、成套设备等方式引进国外成熟技术;当引进方技术能力低而被转移技术复杂度高时,只能将成熟的软/硬件技术进行转移或只能进行生产合作这样的基础合作;当引进方技术能力高且被转移技术复杂度也高时,双方可以通过研发合作实现技术转移[4]。

图1 引进国外技术的路径及方式

Chen的模型反映我国企业在选择技术转移实现方式时除了自身技术能力和被引进技术情况外,不注重双方实际达到和需要达到的互动程度等其它因素的影响,说明我国企业引进技术时前期工作准备不足。

尽管Chen的研究针对的是我国技术引进现状,但却从理论上揭示了引进再创新中技术转移的两种实现模式:“推式”模式和“拉式”模式。

2.1 引进再创新中技术转移的“推式”实现模式

引进再创新过程更准确的说应是一条培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这条途径由企业自身主导,包含三个递进的过程:首先是基于某种技术范式引进先进技术;其次是企业在对所引进的先进技术学习、消化、掌握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技术能力并向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方向升华;第三是企业在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后谋求技术创新模式的改变,即从简单仿制向模仿创新乃至自主创新的演变[5]。这三个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动态反馈系统[6],由于外界技术和市场环境变化以及企业自查等原因,在这个动态系统的消化吸收、创新升级和反馈阶段都可能产生新的技术需求,从而引发过程中的二次技术引进(见图2)。

技术引进方能够控制技术引进的进度和内容、自主决定消化吸收的快慢和方法以及灵活选择创新升级的时机和方式,可以称之为由技术引进方推动的“推式”实现模式。图1中区域1、2的情况就属于“推式”模式。实践中还有一种“拉式”实现模式。

2.2 引进再创新中技术转移的“拉式”实现模式

“拉式”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技术引进方的行为通常处于被动或不能自主的状态下,过程进展主要由技术提供方拉动和主导。全面反映“拉式”模式的典型例子是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跨国企业对我国开展外商直接投资时与我国企业合作过程中发生的技术转移。Duanmu(2007)[7]通过对跨国企业向无锡电力设备行业进行直接投资的16个案例进行的实证研究描绘了“拉式”模式下技术转移的发生过程(见图3)。

跨国企业与我国企业的合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和深化阶段。初始阶段跨国企业的目标是寻找能生产质量合格产品的供应商伙伴。双方对彼此的企业文化和沟通方式不熟悉,合作深度较浅,跨国企业通过要求备选企业生产样品来了解其产品质量,由于我国企业通常并不具备生产跨国企业所需特殊配件的技术和经验,跨国企业必须向我国企业转移必要的和简单的显性化技术知识,如产品蓝图和技术手册等。初始阶段跨国企业在双方的沟通中占绝对主导地位。

在发展阶段,跨国企业的目标是保证合作效率。这个阶段跨国企业要求我国企业从生产单个合格样品向建设全面集成式制造体系转变,我国企业需要全面升级其管理体系,跨国企业除了帮助我国企业改进管理外,也会做进一步更复杂的技术转移,其中包含许多需要不断沟通才能掌握的隐性知识。这个阶段双方会更加熟悉,沟通更加频繁,意思表达更加清晰,合作日益加深,互信逐步建立。发展阶段没有明确的结束标志,是否进入下一阶段取决于合作过程中内外因素的变化。

深化阶段跨国企业与我国企业的沟通方式从单向走向双向,技术转移将涉及研发合作。

图2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动态反馈系统

图3 跨国企业与我国本土企业的合作阶段、合作目标、合作行动及技术转移内容

可见在“拉式”模式下,随着双方合作深度的加深和技术引进方吸收能力的提高,技术转移会多次发生,并且技术转移的内容和方式也会不断深化。

具体表现为“推式”还是“拉式”取决于技术受让双方综合实力的对比,此外也可能存在兼具这两种模式特点的情况,本文只探讨单纯模式下的情形。

2.3 技术转移实现模式的特点

根据以上的分析,“推式”和“拉式”实现模式有如下特点:

①两种模式下技术转移的推动方不同。

“推式”模式下由技术引进方寻找技术源、落实合作模式等。“拉式”模式下由技术提供方选择技术转移的时间、内容并帮助对方有效地完成技术转移。

②两种模式下二次技术转移的效率一般都高于首次技术转移。

“推式”模式下,企业通过消化吸收、创新升级和经验总结,其技术能力和知识积累都将得到提升,并且若技术引进的目的不变,则前后技术需求一般存在关联性,从同一家技术提供方再次引进技术的可能性大,双方已经建立的互动机制和合作经验有助于二次技术转移效率的提高。

“拉式”模式下,是否进行二次技术转移取决于技术提供方对技术引进方吸收能力的判断和对此前合作效果的认定,一般总是在技术引进方吸收能力有所提升且合作效果较好的情况下才会发生二次技术转移,从而有助于提高二次技术转移效率。

③“推式”模式下,相同企业在不同技术引进动机下的技术转移效率可能不同。

为实现不同的经济目的,技术需求可能不同,进而技术转移对引进方具备的能力、拥有的条件的要求也不同,有些能力、条件具备比较充分,有些则可能欠缺,并且针对不同的技术转移,双方互动程度也可能有所差异,其结果就会导致不同动机下技术转移效率的不同。

④“拉式”模式下,技术引进方的吸收能力需适应技术转移的要求。

“拉式”模式下,技术转移多在双方经济合作的背景下进行,为达到经济目的,在技术提供方的拉动和帮助下,技术引进方需要提升其吸收能力以适应合作对技术转移的要求。

3 引进再创新下的转移效率因素

对单次技术转移,本文从是否重要的角度分析其与一般意义下转移效率因素的不同,不在重要程度的具体细化上进行展开,因为这样的展开需要针对具体技术转移项目进行。在引进再创新背景下,考虑到企业在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的过程中,在一定阶段某些客观影响因素必然会具备或企业对某些客观影响因素必然会拥有较高的把握能力,所以本文约定,如果在某次技术转移中,肯定具备某个客观影响因素或企业对某个客观影响因素肯定拥有较高的把握能力,那么对此次技术转移而言这个客观影响因素是不重要的,否则就是重要的,对于主观因素,若评价标准高则重要程度也高。

两种模式下,除了第一次技术转移称为首次技术转移外,其后进行的若干次技术转移均称为二次技术转移。

无论是“推式”还是“拉式”模式,大部分转移效率因素在首次技术转移和二次技术转移中的重要程度不同,一方面,从客观因素角度看,二次技术转移或多或少地利用了首次技术转移带来的好处,系统性地保证了在二次技术转移实施前必然会具备较以往更多的对某些客观影响因素的把握能力,因此在二次技术转移时这些客观因素较首次技术转移就显得不那么重要,另一方面,从主观因素角度看,前后技术需求有关联,并且经过首次技术转移的实施过程,技术引进方对技术转移过程的认识更为深入,评价标准往往会有所提高,因此在二次技术转移时主观因素会显得更加重要。

由于我国技术引进的主要来源是国外先进技术,为简化分析并不失重点,假定地理距离对技术转移效率没有影响。

对两种模式下转移效率因素的分析结果用表3、表4进行汇总。

4 结束语

本文在将引进再创新背景下的技术转移实现模式分为“推式”和“拉式”两种模式的基础上,对该背景下的转移效率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此背景下,一般意义下的转移效率因素各自的重要性将发生分化,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推式”和“拉式”模式各自具有的特点;二是首次与二次技术转移之间的启承关系对转换效率因素的作用和要求。分化呈现两个特征:一是在“推式”模式下分化的不确定性比“拉式”模式下更大,这是因为“推式”模式下来自外界和企业自身的扰动因素更多;二是影响因素在二次技术转移中的重要性和相对重要性会因处于“推式”或“拉式”模式下而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两种模式下的技术转移推动方不同。

本文是理论层面的研究,假定企业会在提升创新能力的目标指引下认真落实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升级工作,这样文中涉及的每个转移效率因素才有意义。本文结论与我国目前现实情况的对接尚需包括政府和企业在内的社会经济大环境的促进和保障。

表3 “推式”模式下转移效率因素的重要性

表4 “拉式”模式下转移效率因素的重要性

[1]Jeffrey L.Cummings,Bing-Sheng Teng.Transferring R&D knowledge: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knowledge transfer success [J].J. Eng.Technol.Manage,2003,20:39-68.

[2]Wei Hong.Decline of the center:the decentralizing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from 1985 to 2004[J]. Research Policy,2008,37:580-595.

[3]Henning Kroll,Daniel Schiller.Establishing an interface between public sector applied research and the Chinese enterprise sector:Preparing for 2020[J].Technovation,2010,30:117-129.

[4]X.Chen,C.Sun.Technology transfer to China:alliance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with western technology exporters[J]. Technovation,2000,20:353-362.

[5]林春培,张振刚,田帅.基于企业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模式相互匹配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J].中国科技论坛,2009,(9):47-51.

[6]林晓强,朱斌.基于系统观的引进再创新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2):87-91.

[7]Jing-Lin Duanmu,Felicia M.Fai.A processual analysis of knowledge transfer:From foreign MNEs to Chinese suppliers[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7,16:449-473.

Factors Affecting Inter-organization Technology Transfer Efficiency during Enterprise Technology Importing and Innovating Process

Geng Ziyang,Wang Xianyu,Zhang Li
(Business College,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4,China)

To improve enterprises’innovative ability through technology importing,we have much work to do.How to improve the technology transfer efficiency is a critical issue.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ose factors affecting inter-organization technology transfer efficiency during enterprise technology importing and innovating process.This paper divides the enterprise technology importing and innovating process into “push”mode and “pull”mode,and analyzes that each mode involve several technology transfers.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normal factors’weightiness will change:(1)uncertainty of the change under“push”mode is higher than that under“pull”mode;(2)the weightiness and relative weightiness are different according to the mode after the process go into the second time technology transfer.

independent innovation;technology import;technology transfer;push mode;pull mode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引入虚拟第三方的供应链激励协调与效率研究”(71071103)。

2010-10-19

耿子扬(1975-),山西太原人,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激励理论。

F062.4

A

(责任编辑 刘传忠)

猜你喜欢
跨国企业效率因素
大型跨国企业每年逃税885亿美元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解石三大因素
从研发看企业的“走出去”与“请进来”
跨国企业组织与文化创新问题研究①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华跨国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对员工关系的影响分析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提高讲解示范效率的几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