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丽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辽宁大连 116025)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阶段的回顾分析
李秀丽*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辽宁大连 116025)
概括总结对外汉语教学的四个发展阶段,分别阐述各个阶段的发展背景、留学生规模等方面情况,从而说明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项教育事业,又是一项外事工作,它的兴衰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阶段;分析
从1950年7月清华大学成立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到1978年把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对外汉语教学已经走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项教育事业,又是一项外事工作,它的兴衰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1]它的发展轨迹与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轨迹基本吻合,折射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政治、经济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制约着来华留学生的人数。同时,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也充分说明了经济实力是一个国家的硬实力,而汉语则属于“软实力”范畴,二者合力才是综合国力。
一般来说,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初创阶段,6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为巩固和发展阶段,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为恢复阶段。70年代末以来为蓬勃发展阶段。[2]改革开放后,对外汉语教学获得长足发展。如今,对外汉语教学已发展到国际推广阶段。本文将分阶段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政治、经济背景加以分析,阐述中国政治、经济变化给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带来的影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废待兴。为恢复经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得到了恢复,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也进行了很有成效的改造,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获得很大提高。新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政治上,中国积极同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很短时间内,就与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阿尔巴尼亚、越南等国家建交。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到17个。[4]
这一时期,中国还同20多个国家的政府或贸易团体签订了贸易协定或合同,最大的贸易伙伴有苏联、美国、印度、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英国、捷克斯洛伐克、巴基斯坦、波兰、朝鲜、法国、荷兰、马来西亚、缅甸、摩洛哥、日本、瑞士、斯里兰卡、匈牙利和意大利等。[5]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和国内形势下,1950年中国政府同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各交换5名留学生,清华大学承担了新中国首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培训任务,设立了“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这是建国后最早建立的对外汉语教学专门机构,是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开端。
1952年在华留学生人数为77人,其中东欧各国44人,朝鲜29人,蒙古4人。[6]1953年7月20日,根据高教部写给当时的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关于各兄弟国家来华留学生的情况报告》,可知来华留学生共计153人,具体国别分布见表1。
表1 1953年来华留学生人数及国别分布
其中,朝鲜与蒙古学生都是在中国政府资助下的奖学金生。中国政府财政上一向重视对来华留学生的投入,目前投入的资金数量不断增加,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加。
1950—1961年,中国共接收来华留学生3215人,来自近57个国家,1961年在校生为471人。[6]从1950年到60年代初,对外汉语教学处于初步创立时期,留学生主要来自苏联、朝鲜、越南、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规模较小,但是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从无到有具有开创意义,为今天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到国际推广阶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国际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1955年中国参加了万隆会议,著名的求同存异方针,为中国赢得了国际朋友。从万隆会议结束到1959年底,先后有11个亚非国家同中国建交。1961年的不结盟运动使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1964年诞生的77国集团为扭转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被动地位发生作用。对外贸易上,这一时期非洲国家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与中国的贸易促进了非洲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
因此,非洲历来与中国保持了良好的友谊,中国从1956年开始接受非洲留学生,当年有4名阿联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第二年又增加了11名,1959年肯尼亚、乌干达、喀麦隆、乌拉维四个非洲国家的9名留学生来华[6]。1960年,非洲留学生人数大量增加,具体见表2。
表2 1960年非洲来华留学生人数及国别分布
1960年,中苏关系发生了变化,中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下降很快,中国在积极发展同亚非民族独立国家贸易关系的同时,进一步谋求同西方国家的贸易渠道。1964年同法国建交,中法两国贸易的发展也带动了西欧国家的对华贸易,中国同意大利、奥地利等国互派了商务代表。
从国内来讲,经过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恢复、“一五”计划的完成、1962年开始的经济调整,经济在1963年前后出现了较好的局面。于是又出现了建交高潮,到1969年建交国家已达50个。在这样条件下,要求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的国家越来越多。
1963年8月,高教部召开新中国第一次全国留学生工作会议,预测“从总的趋势来看,留学生的人数会逐步增加,在若干年以后还可能有较大的发展。”[6]据1963年统计,1963年在校外国留学生人数为1138人,来自33个国家。[6]这样,从1950年到1963年的13年间,来华留学生情况见表3。
表3 1950—1963年来华留学生人数及分布
从表3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对外汉语教学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留学生规模已经扩大。来华留学生已不仅仅限于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国家,已涉及亚、非、拉、欧、美各地。从1962年到1965年,共接收3944名外国留学生,这4年接收的留学生人数超过了头11年。1965年底在校留学生总数为3312人,是1961年的7倍多。[2]遗憾的是,1966年由于“十年动乱”,接受留学生的工作也受到严重影响,原来在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陆续回国。从1966年到1972年,接受留学生的工作被迫停止6年,不能不算是对外汉语教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挫折,也再次证明对外汉语教学的兴衰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联系紧密。
1966—1976年世界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是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世界经济形势则发生了较大变化。西方国家面临着新的经济危机,美苏两国的霸权活动遭到很多国家的抵制,取而代之的是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往来越来越多。
中美两国早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就曾就两国侨民和留学生问题进行了五次接触,奠定了中美恢复邦交的基础。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在隔绝二十多年后走向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荣9月访华,中日邦交也恢复正常。一些重要西方国家,如联邦德国、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伊朗、土耳其等相继同中国建交。1973年12月,在联合国第28届大会上,汉语成为联合国大会工作语言。这对对外汉语教学来说不能不算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中国国内也意识到“左”倾错误。在这样的形势下,1973年起,留学生工作又恢复正常。据统计,1973年实际接受了416名留学生,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留学生的这种规模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从1972年到1979年,累计接受来自140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3200人。[6]
这一阶段,对外汉语教学处于恢复期,尽管留学生规模恢复到60年代中期水平,但由于“十年动乱”还没有真正结束,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脚步是沉重而缓慢的,它的蓬勃发展,必须具备宽松的社会环境和强大的经济实力,而这种背景需求的满足无疑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再次说明对外汉语教学绝不仅仅是一项教育事业。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路线,对内搞活,对外开放。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令世人瞩目。随之也就有更多的人对中国感兴趣,希望与中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学习汉语无疑成为首要问题。同时,不管世界形势怎样变化,中国都能及时调整外交政策,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国际关系并为国际新秩序而努力。目前,中国已同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不断提升,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自然也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增长空间。
据统计,20世纪末,来华留学生总数达到5.2万人次,国别数量达到116个。[7]21世纪的头10年,2000—2010年以年均18.83%的速度增长,具体见表4。
表4 2000—2010年来华留学生人数及国别
根据教育部统计,新中国成立60年来,来华留学生总数在160万人次以上。根据《留学中国计划》,中国“将进一步优化来华留学环境,注重规范管理,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到2020年全国当年留学生数量达到50万,使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的国际学生流动目的地国家”。
对外汉语教学除了在留学生规模上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扩大,同时在学科建设、教材编写、师资培养等方面也有了质的飞跃,朝着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2006年,对外汉语教学的最高领导机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更名为“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这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接受来华留学生,在国内对其进行教育,同时还要通过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推广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使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空间更广阔。
回顾对外汉语教学的艰难历程,从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政治、经济的关系可以看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与国内外形势关系密切,经济是基础,在提高综合国力的前提下,才能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同时,国运兴衰,对外汉语教学亦责无旁贷。
[1]张西平.世界汉语教育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0.
[3]王 询,于秋华.中国近现代经济史[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谢显益.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9)[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5]裴长洪.共和国对外贸易6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程裕祯.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6-48.
[7]辽宁省教育厅.改革开放三十年辽宁来华留学工作[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9:2.
G648.9
A
1006-8724(2011)04-0049-03
2011-07-12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国际教育背景下的商务汉语教学实证研究”(L10DYY010)
李秀丽(1970-),女,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商务汉语、对外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