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特力根白乙 ,郑吉辉
(1.大连海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2.大连海洋渔业集团公司 培训中心,辽宁 大连 116113)
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之管见
包特力根白乙1,郑吉辉2
(1.大连海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2.大连海洋渔业集团公司 培训中心,辽宁 大连 116113)
渔业可持续发展是水域生态环境、渔业经济、渔村社会协调发展的渔业发展理论和战略,其理念可以追溯到传统的渔业管理理论.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在理论问题、指标体系和战略实施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研究缺乏力度和持续度,学术深度和广度均不够.先行研究以宏观研究、应用研究、对策研究、概念研究和文献研究居多,而微观研究、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评价研究和调查研究相对较少且薄弱.后续研究应关注概念本质属性、评价指标体系、战略方策创新、研究领域拓展、实证调查研究和前沿研究课题.
渔业可持续发展;理论问题;指标体系;战略方策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词最早出现于 20世纪80年代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文献中,中译"可持续发展"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94年7月4日颁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之前,亦有"持续发展"的译法且居多,之后,基本统一到"可持续发展"一词.,"可"字表示"期望"或有"经过努力能够达到"之意.可持续发展思想萌芽于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IUCN)起草并经有关国际组织②有关国际组织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其中,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于1988年改称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审定公布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1980).然而,在国际社会中率先提出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是挪威前首相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1987).她在其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的发展.这种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初向林业、渔业领域渗透并得到应用,之后很快向农业、开发和生物圈扩展.
其实,虽然可持续发展概念来源于生态学,但是从传统的渔业管理理论中也能探寻到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理念.M.B.Schaefer(1957)在其论文《商业性海洋渔业管理的资源解析学和经济学角度的若干考察》中所提倡的MSY理论就是水产品可持续利用的渔业管理③"渔业管理"与"水产资源管理"是有区别的:管理目标限定在资源量或渔获量问题时,称为水产资源管理(亦称生物资源管理);而管理目标扩张至渔业经营问题时,则称为渔业管理.理论.该理论可由Schaefer的逻辑斯蒂增殖模型(亦称剩余产量模型)所导出:在单位时间(通常以年份为单位)里的资源生物的加入量、个体增重量和自然死亡量统称为自然增加量(亦称剩余产量),则自然增加量与捕捞努力量呈抛物线的函数关系(见图1).如果只许捕捞与自然增加量相当的部分资源生物,那么资源量水准将维持原有状态.每年如此进行下去,可以获得此意义上的持续产量SY(sustainable yield).当投入增至超过该SY曲线顶点处的最大持续产量MSY(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所对应的捕捞努力量点时,则反而将导致SY的减少,并陷入再生产下降型的滥捕状态.可见, MSY是从生物学角度推算出的最适产量,它只考虑了生物资源的可持续生产率.从现在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属性来看,MSY还有一些维度上的缺憾,然而具有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图1 Schaefer生产曲线
渔业经济管理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孕育和滋养,以及后来对其概念和理论的认识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并在不同历史阶段为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建设作出了贡献.渔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要求水域生态环境、渔业经济、渔村社会协调发展的渔业发展理论和战略.传统的观点把渔业经济增长等同于渔村社会发展,这种片面的观点导致在渔业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水域环境污染、渔业资源衰退、渔区人口膨胀、渔民贫富分化、渔村社会动荡.故而,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现代渔业建设及其管理中必须实施的战略.
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理论问题研究;二是渔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评价研究;三是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研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将捕捞业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内陆渔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研究均归入渔业可持续发展这一分析对象领域.
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开始研究可持续渔业的概念及其发展问题.仓田亨(1997)认为,可持续渔业是指与环境和谐且其经营可持续的渔业.[1]此定义强调的是其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不过,定义项中的"经营可持续"又是何意尚未阐明,或许还应追加揭示"可持续经营"的内涵.片冈千贺之(2000)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但认为可持续渔业是"资源管理"加之"社会经济性"的一个概念.[2]此观点具有一定的扩展性,不仅强调其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还强调了社会属性.有路昌彦(2004)认为,可持续渔业是指同时满足资源可持续性和渔业经营体可持续性的渔业.[3]18此定义亦强调其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然而,还是有待于揭示"可持续资源""可持续经营体"的内涵.总之,日本学者对可持续渔业概念的阐释基本上是相近或一致的,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其定义方式非常简洁而明确.
在中国早期触及"渔业可持续发展"内涵的是关青(1996),认为渔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从以传统产品为龙头转向以市场商品为龙头、从单纯的资源开采型转向资源增殖保护为"可持续发展"型.[4]此观点可以看成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初步阐释,强调的是其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科技属性.20世纪90年代,众多学者在文章中提及或使用过"持续渔业"或"渔业可持续发展"等词语,然而,不少文章并不是伴随其明确的定义而展开的.
杨宁生(2001)认为,可持续发展渔业就是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水域和渔业生物资源,以及不断调整技术和产业运行机制变化的方向,以确保获得持续满足当代及今后世世代代人的需要,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而且社会能够接受的一种发展形式.[5]此定义综合性较强,不仅强调其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科技属性,还强调了社会属性.韩兴勇等(2004)认为,渔业要持续发展,必须使渔业与环境、人类的需求与产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相适应,保持经济与生态、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6]此观点强调了其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然而疏漏了科技属性.杨林(2007)认为,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技术上应用得当,构成生态环境健康、渔业资源永续利用、生产集约经营、社会稳定的综合发展格局,达到改善渔民的福利事业、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7]此观点强调了其自然属性、科技属性和社会属性,然而疏漏了经济属性.再者,因"永续利用"和"持续利用"为同义词,故还有待于揭示定义项中的"渔业资源永续利用"的内涵.金世昌(2008)认为,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渔业资源和渔业产品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能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的发展.[8]杨正勇(2008)认为,捕捞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人类发展捕捞业过程中,在经济层面上重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公平配置,在生态层面上重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增殖,在社会层面上重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公平和社会参与水平的发展.[9]上述两个定义虽然分析对象不同,但是均强调了其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而后者又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总之,中国学者对渔业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的阐释,其语言表述过于烦琐,文字表达过于冗长,其中部分定义引申于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杨建毅(2004)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管理4个方面提出了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在每一个子系统中设立具体的指标,对浙江海洋捕捞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评估,其结果表明,过强的捕捞能力、过度的捕捞产量、污染的海洋环境对浙江省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严重影响.[10]此研究具体指标的设置比较合理,但是指标体系的构建缺乏规范性,并疏漏了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属性.张红智(2010)在对可持续发展的学理进行系统性梳理的基础上,借鉴农业、林业以及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现有研究成果,从生态、经济、社会和治理4个维度构建了中国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概念性框架.同时,提出了亟待解决的基础理论、发展目标等理论问题以及组织建设、程序确定、数据与知识、宣传和沟通、能力建设等实际问题.[11]此研究关于海洋捕捞业指标体系的构建相对规范,且具有普适性,但是也疏漏了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属性,即整个指标体系缺乏科技维度.
有路昌彦(2004)基于其"可持续渔业"定义,给出日本可持续渔业构建条件:对渔业可持续发展而言,资源可持续性是必不可少的,而资源可持续性意味着要在最大持续产量(MSY)以内进行捕捞作业.为了资源可持续性,捕捞限制等资源管理、渔场养护、海岸资源的种苗放流等栽培渔业受到重视;对渔业经营体可持续性而言,所必需的是渔民经营所成立的资源水准的维持、利润为正的捕捞限制以及一定的水产品进口限制或价格政策.[3]207-211此研究给出了可持续渔业成立的一般性设想,具有较高的普适性.
刘军(2006)基于辽宁渔业的发展状况,指出近海捕捞过度、远洋捕捞受限、近岸海洋污染、养殖病害严重等影响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并对此提出增强危机感、改革管理体制、调整渔业结构、发展渔业二产三产、推进渔业现代化等发展建议.[12]陈生熬等(2007)基于塔里木河流域淡水养殖业的发展现状,指出养殖业水域环境污染、资源开发无序、品种种质退化、病害暴发流行、科技含量偏低等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布局养殖结构、实施良种工程、加强病害防治体系建设、规范养殖生产行为等对策.[13]崔玉阁等(2007)首先从海洋生物资源的丰富性、有利于海水养殖的环境要素两个方面阐释了大连发展海洋渔业的条件;其次,指出大连海洋渔业在辽宁省地位的重要性,分析其动态发展和结构变化;最后,提出调整、优化海水增养殖业结构和布局,继续控制近海捕捞强度,提高公海大洋性渔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渔业产业化,加强渔业支撑体系建设等可持续发展对策.[14]上述研究均从产业经营角度研究了渔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尚缺乏全局性观点和视角.
王雪(2008)在概述辽宁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部分功能区的基础上,分析了辽宁海洋渔业发展现状,并指出近海海域污染严重、渔业资源量减少、养殖技术滞后、远洋渔业受限、渔业发展空间面临转移等问题.进而,提出基于结构调整推进渔业现代化、促进渔业第三产业、实施"科技兴渔"战略、优化海洋产业、加强功能区建设修复渔业资源等方策.[15]此研究视阈比较开阔,但很多方策尚缺乏一定的操作性.刘超等(2010)利用SWOT分析方法,从丰富资源、优惠政策、渔业基础、港口资源视阈对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优势进行评估,从开发混乱、科技薄弱、条件恶劣、频繁纠纷视阈对其劣势进行评估,从政府重视、休闲渔业、水产品畅销视阈指出其机遇,从周边国家、资源衰退、金融危机视阈指出其挑战,并提出了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对策.[16]此研究的优势、劣势分析均疏漏了分析对象的客观性,从而出现一些不妥之处.
"渔业可持续发展"曾经一时在学界和业界备受关注而兴起"研究热"或作为开场白的"枕词"使用,而近年已趋向收敛之势.笔者不禁要问:渔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是否已经构建好?渔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否已经解决?从研究述评可以找出其答案均为"否".况且,基础研究成果甚少,尤其是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凤毛麟角.那么,渔业经济管理研究在中国总是要回应政界的呼声吗?学术研究及其成果为政府决策服务是不可否认的,但笔者要提醒诸位同行的是:渔业经济管理研究同样为发展学科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此为出发点),更应该为发展经济服务(此为落脚点).可见,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是一个常青课题.基于此,对于其后续课题提出几点管见,谨供同行参考.
(1)澄清概念本质属性.在先行研究中,渔业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亦有海洋捕捞业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内陆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具体形式,其本质属性不尽相同,定义表述多种多样且严谨性有待提升.因而,对现有渔业可持续发展相关概念进行凝练和界定并使之升华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概念,是亟待解决的后续课题.笔者认为,渔业可持续发展概念不仅要有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科技属性,还应有治理属性.其中,自然属性应强调环境系统、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经济属性应强调净利益最大化;社会属性应强调生活品质;科技属性应强调更清洁、更有效的生产技术,接近"零排放"的工艺方法;治理属性应强调政府行为方式、调节机制和法权关系.只有澄清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属性,才可能界定出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而才可能演绎出正确的渔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
(2)完善发展指标体系.渔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方面的文献却寥寥无几且体系构建不够规范.渔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理论、耗时费力且政策性极强的系统工程,其设置应当遵循"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精神追求原则、法治原则"[17];指标体系的维度应选取概念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科技属性、治理属性;指标体系的指标类应由表征体系行为的评价指标、分析指标、目的指标构成;指标类中具体指标的选取应考虑可测性、可比性、可得性,对指标类的数量表现、强度表现、速率表现给予直接的度量.
(3)创新战略实施方策.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方面的文献颇多,然而不少文献是不伴随其明确的定义而进行展开的,而且战略方策提出的依据基本上是存在的问题.因而,有的战略方策不仅实效性不强,还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值得注意的是,产生问题的"原因",才是提出方策的"金钥匙",而并不是"问题"本身.渔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层面的,勿要只停留于一个层面,否则就不能论透问题.故而,应基于渔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成因分析,提出相应的具有合理性、可行性、有效性、创新性的方策,同时要兼顾方策的可操作性.
(4)拓展领域推进研究.渔业可持续发展先行研究,在内容和性质上几乎集中于概念研究、宏观研究、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层面,而着眼于评价研究、微观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层面的相对较少且明显薄弱;在方法论上大都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而采用调查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相对较少.至今论析极少或明显薄弱的课题将是后续拓展领域,也是完善渔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的主攻方向.而定量研究方法的应用向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渗入,将对研究上的突破和创新起到推进作用,也将展示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质"与"量"相兼相容的更高境界.
(5)倚重实证调查研究.渔业可持续发展先行研究,绝大部分是以当时的文献资料为基础进行的,尚缺乏渔业、渔村、渔企、渔民调查研究的支撑材料.后续研究应倚重实证调查研究,将重点放在渔业、渔村、渔企、渔民的调查研究上,去研究一些更为具体的渔业可持续发展课题.调查研究不仅为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证分析提供客观素材并夯实其基础,还为政策建议、战略方策的拟定提供实践依据并促成其深化.
(6)关注前沿研究课题.渔业可持续发展后续研究,要广泛关注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研究前沿,借鉴和吸收其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推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并将其成果应用到具体实践当中,进而延伸和拓展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同时,应重视和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的国际化.综观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渔业实践态势,渔业可持续发展前沿研究应有3个趋势:一是渔业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充分考虑现实政策需求而不断被推进的研究领域;二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化研究——数据诠释的说服力和真理度的地位和作用增强的研究领域;三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研究——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迫切需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手.
Humble opinion on researc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isheries
BAO Teligenbaiyi1,ZHENGJihui2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Dalian Ocean Univ., Dalian 116023,China;2.The Training Centre,Dalian Ocean Fishery Group of Corporation,Dalian 116113,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isheries is a type of theory and strategy to develop fisheries and to pursue harmony among aquatic eco-environment,fishery economy and fishing community.This conception dates back to traditional theory of fisheries management.The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isheries shows some achievements in theoretical issues,system of indicators and implementation of strategy,but reveals lack of research strength and persistence,and academic depth and width is quite limited.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mainly concentrate on macro-research,applied research,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concept research,and literature research.The results concerning micro-research,theory research,positive research,assessment system,and actual survey are comparatively fewer and weaker.The further research shall focus on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cept,system of assessment indicators,renovation of strategy and methods,expansion of research field,and positive research and advanced researc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isheries;theoretical issues;system of indicators;strategy and methods
1671-7041(2011)04-0010-04
F307.4
A*
2011-03-07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0BJ Y010)
包特力根白乙(1963-),男,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人,博士,教授;E-mail:tlgbao@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