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华 广西北流市陵城卫生院内科 537400
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冠心病其中的一种临床表型,临床症状严重而且病情进展迅速,易发展为心肌梗死或猝死。本文应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4例,其中男41例,女23例,年龄55~72岁,平均年龄64.4岁;陈旧性心肌梗死8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6例,糖尿病6例,心律失常4例,高血压15例,病史1个月~5年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经上级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或者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已确诊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临床分组为高危组[1,2]。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用硝酸甘油静滴、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肠溶阿司匹林以及他汀类调脂药。治疗组: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80mg+5%葡萄糖250ml或0.9%氯化钠250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14d。
1.4 观察方法 观察每组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心绞痛缓解情况,硝酸甘油消耗量,不良反应。
1.5 疗效判定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进行判定,(1)显效:心绞痛症状完全消失,心电图正常或基本正常;(2)有效:心绞痛症状缓解,心电图提示ST段降低较前回升0.05mV以上;(3)无效:心绞痛和心电图均无改变。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32例,显效17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对照组32例,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9%。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且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以及凝血功能均无明显变化。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和稳定型心绞痛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疼痛程度重、持续时间长、硝酸酯类药物治疗效果差,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发生猝死的特点,其发病机制主要在于冠脉内不稳定粥样斑块继发病理改变,包括血液动力学变化、应激、炎症反应等等,其中炎症反应贯穿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起始即脂纹现象到斑块形成乃至临床事件的各个阶段,都可以看作是血管对损伤的炎症作用[4]。研究表明,冠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继发性病理改变,如斑块内出血、斑块纤维帽出现裂隙、表面上有血小板聚集等等,刺激冠状动脉痉挛,产生非闭塞性血栓,引起冠脉狭窄,导致冠脉内的供血与心肌对血液的需求失平衡,不能满足心肌代谢,心肌负荷的增加,从而引起心肌急剧、暂时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期治疗目标包括解除心绞痛,保存存活心肌,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或死亡。而心绞痛是心肌缺血缺氧的信号,所以改善心肌缺血缺氧成为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键。丹参又名紫丹参,血红参,其主要成分包括亲脂性化合物丹参酮-Ⅰ、ⅡA、ⅡB、隐丹参酮等,亲水性化合物如丹酚酸、丹参素、原儿茶醛等。在临床中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动物实验表明,丹参具有扩张冠脉,增加血流量、耐缺氧、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改善心脏功能,抑制凝血,促进组织修复,降低血脂,抑菌,降低体温作用[5,6]。而丹参酮ⅡA磺酸钠是从丹参中分离的二萜醌类化合物丹参酮ⅡA经磺化而得的一种水溶性物质,能明显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缺氧后引起的心肌代谢紊乱,从而提高心肌耐缺氧的能力;还有显著保护红细胞膜作用;对动物心肌梗死有缩小梗塞面积的效应;在一定剂量下有增加心肌收缩力的作用[5]。也有研究表明丹参酮ⅡA具有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拮抗Ca2+,干预血管平滑肌细胞中钙调神经磷酸酶依赖的信号转导途径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有关[7]。目前研究还发现丹参酮ⅡA可以抑制心肌肥厚,逆转心室重构作用,其抑制作用是非血压依赖性,可能与抑制血管紧张素Ⅰ型受体mRNA表达、阻滞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s的信号转导有关[8]。
本文结果表明,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的疗效显著,可以明显缓解心肌缺血,能显著改善心电图ST段的缺血性改变,有效的防止发生斑块破裂以及血栓形成。综上所述,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值得在基层医院临床上推荐使用。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2-283.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41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73.
[4] 李俊涛,王高频.对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机制认识的新进展〔J〕.新医学,2009,40(11):762-764.
[5] 陈新谦,金有豫.新编医药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53-354.
[6] 高传长.丹参及其主要成分在冠心病及胰腺炎等疾病中的治疗机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11):1222-1223.
[7] 潘勇军,李晓勇,杨光田.丹参酮ⅡA对增殖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中钙调神经磷酸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2):133-135.
[8] 李永胜,严丽,雍永权,等.丹参酮ⅡA对高血压大鼠肥厚心肌TGF-β1/Smads的信号通路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5):499-503.